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王懿榮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收藏家、書法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擔任團練大臣,率眾抗敵,兵敗後投井殉國。他發現甲骨文的豐功偉績和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崇高民族氣節,讓他成為後人敬仰的"甲骨文之父",民族英雄。其實,王懿榮還是書法造詣頗深的書法家,正是上述盛名,讓人們忽略了他在書法領域的成就。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王懿榮的書法藝術在清末已頗負雅名,關於他的書法清同治狀元東閣大學士陸潤庠曾評論:“詢不愧一代偉人,即其書法一端,剛健清華,無美不備,亦實足以傳世。“無美不備可能略顯溢美之意,足以傳世則絕非讚詞。光緒進士民國政要徐謙在王懿榮手札題記中寫道:“若公者,本不籍書法以傳:抑若公之書法又奚可以弗傳。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王懿榮是書法家同時在金石文字收藏鑑賞考據論證等諸多方面成就斐然。他的書法典雅富貴雍容大氣,沉著痛快正是其人品,學養眼界氣節等綜合因素的醞釀。因此研究王懿榮的書法藝術就應該從其學,才志‘’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面詮釋,在這諸多板塊上,尋譯其書法意蘊,才能順理成章而不失偏頗。正如劉熙載在《藝概》書論中所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如其人讀其書而觀其人誠哉斯言。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王懿榮(年年)字正儒又字廉生蓮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人。光緒六年(年)進士官至南書房翰林國子監祭酒京師團練大臣時人稱其為太學師,諡號文敏。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光緒六年,王懿榮參加順天鄉試,中試第三十一名舉人第二年又會試連捷再經朝考,以第一等第三名的成績入選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座師是名重朝野的翁同和和潘祖蔭他們都非常推重賞識王懿榮的博學多識時謂既迴翔三館綿歷十年中朝言學者,自吳縣常熟外惟公丰采隱然,負時眾望。支偉成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王懿榮傳》中寫道:公為學不分漢宋門戶殊篤好金石文字。與濰縣陳編修介祺商訂古文書疏往還不絕。潘文勤及常熟翁尚書鹹推之為博學多識對他的學問才識頗為推許。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王懿榮還有一個身份是南書房行走,那時南書房供職對文墨方面要求很高要精通經史能釋疑辯難:要書法高明,堪恭代御筆;要博學多識善鑑定書畫古玩。而這幾個方面又為王懿榮所兼擅。王懿榮在南書房的公事並不輕鬆僅書寫而言謄寫公文恭代御筆日極其多。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其書法多為宮殿廟堂典章記載表牘題勒所用,故多為行楷體。觀王懿榮的行楷作品其書寫風格以正為宗,應規入矩。用筆端正方嚴一絲不苟點畫含蓄,墨色溫潤,平穩勻稱,有雍容的氣度和不激不勵的風致。可以說魏晉的凝重顏書的端莊李邕的神韻融合成了王懿榮的醇厚儒雅綿裡藏針的行楷書法特色。其書法儘管性情流露不明顯,但絕不是整齊如算子的奴書。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青年時代的王懿榮即對金石古物抱有濃厚的興趣為搜求文物古籍,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陝西河南,四川等地。王懿榮數十年如一日對文物古籍孜孜以求每有所得雖典衣“傾家“在所不惜。從青銅鼎銘書畫磚泉到古籍版本石刻古玉王懿榮無所不收,他的一生中收藏了大量重要文物許多都是同類文物中的精品。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在諸多的書法形式中,王懿榮的信札最能表達他的性情在一頁書札中,忽隸忽楷,忽行忽草,頗有行筆來風雲之感,是他浸淫於筆墨情趣中亦諧亦莊的情感流露。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之時,王懿榮曾給遠在湖廣的張之洞寫過一封長信,泣涕求援。書信落筆如鐵杵,沉鬱頓挫。他在信中寫到:“此一千百人,赤手白戰即有錢也無處籌買。公能稍為捐置否?“其蒼涼無奈憂國之情躍然紙上。信中他抱定必死的決心,說鯫生一命,何足道哉!其披肝瀝膽的浩然氣概感天動地,令人動容。

被譽為“甲骨文之父”,清代學術界的泰斗,一代書法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