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單于姓來源

天下單于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單于(Chán yú 單于)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匈奴王族姓氏,以最高首領冠稱為氏。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于”(字意為“天子廣大”,意為稱頌首領的權力是神授的,他們應擁有天子的廣大遼闊的尊敬及勢力),簡稱為單于,他們的後代中有以“單于”為姓氏的,稱單于氏。

得姓始祖:單于。從《姓氏尋源》和《漢書·匈奴傳》的記載考證可知,單于氏源自少數民族的匈奴。歷史上的匈奴最高統流者稱為“撐犁孤塗單于”,並以其名為國號。匈奴語中的“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單于”意為“廣大”。這樣的一個偉大意義所代表的人物,當然,後代子孫就有以單于為姓,稱為單于氏了。故單于氏的得姓始祖為匈奴族的最高首領單于。

二、遷徙分佈

(缺)單于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單于氏這一姓氏出現於後周時期,得姓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漢朝,匈奴部落頻繁與漢朝進行經濟,文化,外交上的往來,於此,單于作為姓氏的一種也傳入了中原。還有同是漢朝時,左賢王降漢時仍以漢為姓。後來大部分的單于氏族人也簡化為單氏,同時此姓的發音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單于(Chán yú 音潺漁),變為單(Shàn 音善)。據考證,單于氏也並沒有絕跡,現今主要分佈在山東的歷城、益都,湖北省等一帶,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姓單于的人家,這也可能是宋本《百家姓》上出現單于一姓的自然原因吧。單于姓望族居千乘郡(今山東省高苑縣北一帶)。

三、歷史名人

歷史上以單于為姓的名士並不多見,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大漢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用外來種族的姓氏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和常駐歧視。就連《中國名人大辭典》也沒有收錄到一個此姓氏的歷史名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為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置郡,治所樂安(在今山東高苑縣北25裡)。東漢時改為樂安國。

朔方郡:漢武帝時衛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轄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治朔方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東漢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磴口北)。

2、堂號

馭民堂: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稱單于,他駕馭一方人民。

============================================================

【單于姓宗祠通用對聯】

〖單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姻聯漢室;

系出朔方。

——佚名撰單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單于氏的得姓來歷。漢代為了緩和與匈奴的矛盾,曾實行和親政策,將漢室女子嫁眙匈奴單于為妻;單于的子孫有人居中國者,以單于為氏。“朔方”,郡名,西漢元朔年間設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東漢時,匈奴南單于曾分部眾在這裡屯駐。

============================================================

附錄:【單于姓典故、趣事】

〖匈奴五單于爭位戰〗

漢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七月至二年十一月,匈奴五單于爭奪王位的一場相互攻擊戰。

五鳳元年,匈奴內亂,東有姑夕王及左地(匈奴東部地區)貴人擁立的呼韓邪單于;西有右賢王及左大且渠都隆奇擁立的屠耆單于。七月,屠耆單于派駐東部邊境防禦呼韓邪單于的右奧鞬王及烏藉都尉又分別自立為車犁、烏藉兩單于;統轄匈奴西北部地區的呼揭王亦自立為呼揭單于。形成五單于並立之勢。八月,屠耆單于親自率兵向東進攻車犁,同時遣都隆奇率兵進攻烏藉。車犁、烏藉兩單子戰敗,退向西北,與呼揭單于合兵一處,共汁四萬餘人。烏藉、呼揭取消單于稱號,共同輔佐車犁單于。屠耆單于再率騎兵4萬向西進攻車犁單于。同時遣派左大將及都尉分率騎兵屯駐東部邊境,防備呼韓邪單于乘機進攻。屠耆單于再次擊敗車犁。車犁率部向西北方向轉移。屠耆轉兵西南,留居闟敦。五鳳二年春,呼韓邪派其弟右谷蠡王率兵進攻屯駐東部邊境的屠耆單于的左大將及都尉統帥的騎兵,俘斬萬餘人。屠耆聞之,即親率騎兵六萬,反擊呼韓邪,東行幹餘里,與呼韓邪四萬騎兵遭遇。屠耆兵敗自殺,餘部降漢。退向西北的車犁單于見呼韓邪勢眾,率部歸降。十一月,烏藉復自立為單于,被呼韓邪捕殺,至此,呼韓邪兼併匈奴各部,復都單于庭(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匈奴五單于爭立,死者數以萬計,畜產損耗十之八九。戰後,呼韓邪單于所部不過數萬人,匈奴從此逐漸由盛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