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鄔先生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

雲上日月

在任何地方,做事無分對錯,關鍵看誰來評判,尤其是在水深火熱的中國古代朝堂上。

在這裡我們只討論《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的情節,和真正的史實無關。

首先,追討國庫欠款一事源於黃河發大水,需要賑災,然而火燒眉頭之際,康熙才發現,國庫虧空,連賑災的銀子都快要發不起了。這個是在第一集裡面就突出了的主要矛盾。

雖說事後四爺和十三爺去江南募款,讓八爺的金庫放了點血,最後籌到了銀子,緩了燃眉之急,但是康熙已經深深地意識到,這個只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不追討國庫欠款,那麼再來一兩場災害或者戰事,大清的根基會動搖,因此,才希望阿哥們出來有人幫他扛一下——清理國庫虧空。

說白了就是查賬,要債。

賑災募款這件事,四爺代表的是太子,自己也出了風頭,八爺不悅,太子也不悅。

接下來查賬,要債,是要得罪整個朝野上上下下的王公貴族以及所有滿漢大臣的,這個事情對於康熙有利,但是對於辦事的人來說,百害無一利,而且有可能辦砸。

當康熙提出來追比戶部欠款一案的時候,八爺本來是管部阿哥,本來應該負責,然而他居然辭職了,還提出來讓四阿哥來做——

然後太子也怕擔責任——


然後大阿哥也隨聲附和。

這個時候,康熙的表情——一萬隻羊駝。

注意順序。八爺是直接領導,太子是主管大領導,大阿哥是年長的員工,康熙先後徵求他們三個人的意見,是非常符合中國官場的潛規則的——任何事情的問責順序——主管BOSS, 大BOSS,德高望重的員工。

然而現在主管BOSS說,我不幹了,大BOSS說我不想得罪人,德高望重的員工說,關我什麼事? 你們玩。

這個時候如果你是皇帝,你的潛臺詞是——

1. 戶部本來就是你八爺管的,你天天打哈哈籠絡人,小金庫滿滿,搞的來國庫虧空,現在出了事,你不管了當甩手掌櫃。

2. 太子你本來是我的接班人,出了這麼大的事,你卻不敢出來扛,現在我還在你都不敢出來扛,怕得罪滿朝大臣,以後我不在了,你怎麼hold得住?

3. 八爺不行,太子不行,你大哥也是個為老不尊的廢物。

這個時候,康熙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於是又問臣工。只有千年雙簧,他肚子裡的蛔蟲佟半朝,當時的上書房老大佟國維站了出來和稀泥——

佟國維的意思就是,四爺出來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八爺擼了,表面上看,這是在維護八爺。

實際上,就是讓八爺和四爺一起出來扛。

第一,不損害太子,第二,做事效果上剛柔並濟達到辦事目的,第三,要得罪人捆綁起來一起得罪,憑啥讓人家四爺一個人得罪。

他說完以後,康熙高興了,面露笑容。

康熙面露笑容問張廷玉,說明第一,他對佟國維的建議很滿意,第二,他對張廷玉更放心,而張廷玉的回答是——

意思就是,我覺得差不多了,你看著辦吧。

而第三集的末尾,雍正和鄔先生對話,鄔先生支持他接這個差事——

鄔先生分析了兩條,大家不願意接,無非就是——

1. 怕得罪人

2. 怕得罪了人還辦砸了差事。

但是鄔先生看到了一條,也是康熙最看中的一條——

也就是說,鄔先生已經算得很清楚了——

追比戶部欠款,第一,要得罪很多大臣。第二,可能要犯錯,完成不了任務。

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得到皇帝的認可。

八爺和太子覬覦著康熙的皇位,想的是康熙去世以後大臣們要買自己的賬,所以要愛名節,要討好他們,但是唯獨沒有想到怎麼打理好這個家業。而且更是忘記了,康熙還沒死呢,最後誰接班,是康熙說了算的。

所以,鄔先生就是要雍正大膽辦事,在康熙心目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追查刑部冤案就不一樣,這件事直接涉及到了太子,一旦查明,太子就要被扳倒。

不是說一個犯了錯誤的太子不應該被扳倒,而是局勢非常複雜,康熙還沒有想好選誰做儲君,更重要的是,選出來了儲君,即便明說,也會像太子一樣,被鬧哄哄的各方勢力搞殘。為了穩定局勢,康熙還需要太子這個符號穩坐在那個位子上以平所有人蠢蠢欲動的那顆心。

也就是說,誰查刑部冤案誰就是急於搞垮太子,誰急於搞垮太子,誰就是要逼宮康熙。所以這件事不忠,不孝,是萬萬不能做的。

然而八爺選擇的是誘供,逼供,還連夜把供詞送進宮。當康熙通過秘密審查肖國興,知道真相以後,發現自己被八爺繞進去了,評價是——

從此八爺就算是出局了。

而第七集開頭,鄔先生又給四阿哥分析了清查刑部冤獄的利弊。

也就是說,誰扳倒了太子,於宗法道德來說,滿朝要唾罵,而更重要的是,啪啪啪打康熙的臉,等於是說他連選個儲君都選錯了,還選錯了三十多年,那麼以後康熙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果然,康熙知道自己被八爺繞進去以後,從此就不再信任八爺了,甚至表現出了對他的噁心。而苦肉計把自己搞風寒的四爺,也就躲過了這一劫。

《雍正王朝》,每一秒鐘真的都是戲,向老藝術家們致敬!


HannibalLecter

鄔先生作為《雍正王朝》一劇中最善於揣摩康熙聖意的人,對朝廷局勢可謂洞若觀火,對各利益攸關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鄔先生作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爺加分,也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阿哥減分。所以在他的指導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其最終成功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得到了帝位。

追比戶部欠款一案與徹查刑部案雖然看似都是屬於清查積弊、疏通冤獄的新政範疇,都是利國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層次的政治層面上卻大有不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胤禛能否順利接班成為下一任皇帝,並不取決於欠了款的滿朝文武,而是取決於大清王朝的當家人——康熙皇帝。

雖然號稱康熙盛世,國庫裡卻只有不足一百萬兩白銀,虧空至此,康熙皇帝這個家確實難當。追比國庫欠銀,是當前解決財政危機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誰去合適呢?誰有願意去接這個差事呢?

八阿哥不會去,因為他知道這會得罪滿朝文武;太子更不會去,因為他也知道這件事出力不討好,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件苦差事,難道號稱一代聖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當然知道這是一個苦差事,他也知道這件事阿哥們都在顧慮。這時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會怎麼想,對這個捨身於君父的兒子自然是充滿了欣賞之情。

所以追比國庫欠款這件差事雖苦,卻能深得康熙聖心,八阿哥看不到這一層,太子也看不到這一層,鄔先生看到了這一層。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這個差事,這招雖苦,卻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為什麼鄔先生不讓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這是因為太子主管刑部已經多年,這件亙古未有之奇怨八成與太子有關。如果康熙皇帝還想保護太子,那麼他自會讓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獄;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這個太子,他就會徹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將此案放給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經釋放了要廢太子的信號。那這個案子為什麼不能接呢?鄔先生說,無論這個案子查的如何,這個主導此案的人都將不容於皇帝,不容於滿朝文武。這是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謂名分早定,關係盤根錯節。雖是兄弟,卻也是臣子,如果將太子打倒,那麼太子一黨勢必會與其勢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對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那麼康熙百年之後,勢必會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麼此案就沒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辦砸了,何以自處?於情於理,這個差事都接不得。

鄔先生可謂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時代

為什麼鄔先生讓胤禛追比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甚至胤禛假意接下差事後,鄔先生還氣得要離開?

因為這兩件事都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先說追比國庫欠款。難道只是追債那麼簡單?其實這是康熙對眾位皇子的考驗。

這要從《雍正王朝》的主題:皇帝與官僚階層的鬥爭說起。在中國古代,雖然皇帝與官僚階層都是統治階級,但是他們的利益並不總是相同的。皇帝想著統治能長治久安,因此明智的皇帝不想過分壓榨百姓;官僚則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能撈一點是一點。

康熙晚年,因為過於寬仁,導致吏治腐敗,官員們紛紛到國庫借款,竟快把國庫借空了,這就是公然的、合法的腐敗。國庫借款只是個縮影,象徵著官僚階層已經威脅到皇權統治了。康熙明白,如果自己的接班人不能整頓吏治,大清立刻變成大元。

要整頓吏治,就必須對官僚階層狠一些,就是要做個孤臣,眼中只有皇帝,不能和其他大臣拉幫結派。

鄔先生看清了康熙的心思,所以讓胤禛一定要接下追捕戶部欠款的差事。雖然這事多半是辦不成的,但這是在向康熙表明態度,證明自己絕不會對官僚手軟。果然,雖然胤禛的差事辦砸了,還逼死了老臣魏東亭,康熙卻並未責罰他,只是象徵性地罰了他的俸祿。


再說刑部冤案。太子長期掌管刑部,查刑部冤獄,必然會查到太子身上。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太子一向被視為國家的根本。古代凡是有情操的大臣,無不以維護太子為己任。如果哪個皇帝長時間不立太子,或者想廢了太子,必然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比如萬曆皇帝,就因為立太子的事,和大臣鬧了幾十年彆扭。

所以,想扳倒太子的人,必然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小人;維護太子的人,則會被視為忠臣。所以當八阿哥把肖國興供認太子不法的奏摺呈給康熙後,張廷玉竟然把它燒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康熙竟也沒說什麼。這說明,維護太子,在古代是政治正確。

查刑部冤獄,就是倒太子,會上失君心,下失民意。八阿哥不知深淺,接下了這個差事,想借機扳倒太子。結果最後康熙被罵為“其心可誅”。



夢露居士

因為追繳國庫欠款,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康熙讓雍正去辦追款的案子,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款,而是想考察他。所以鄔思道力勸讓雍正去查,在康熙面前表現自己。

至於追查刑部冤獄,我覺得鄔思道的理由太牽強了,編劇有強行講道理的嫌疑。如果硬要說鄔思道的理由有道理,我認為也不應該是電視劇裡給出的理由。(後面再細說)


先說追繳國庫欠款案,我覺得這是不可能辦成的差事。理由有很多,比如:

第三集時,康熙對阿哥們說,只要誰能追回一千萬兩,就可以封親王。問題是,國庫的虧空明明是四千萬兩。還有三千萬難道不追了?這顯然是不合邏輯嘛。



畢竟官員借了國庫的錢,朝廷下個詔書讓官員還錢就可以了,名正言順的事。何必要讓雍正像個活閻羅一樣,對官員逐個的羞辱,錙銖必較的討錢呢?

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康熙也知道追回全部欠款是不可能的。他讓老四去辦,就是想看看老四是不是真正的賢臣。



關於賢臣這一點,鄔思道也說了。如果要接了這個案子,就會得罪滿朝的王公大臣。但同時也能證明你是真正的賢臣,是一個能幫皇帝分憂的好兒子。

就後面的走勢來說,果然如鄔思道所料。

雖然最後雍正把案子辦砸了,而且還得罪人很多人,包括老十三。表面上雍正完敗,成為眾矢之的,康熙也懲罰了他。但是懲罰不等於怪罪,康熙並沒有怪他。反而鼓勵雍正要繼續做孤臣和賢臣。

孤臣這個名號,看似很悲催。實際上對雍正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肯定和榮譽。畢竟雍正只是老四,上面還有太子。能通過這件事,讓康熙注意到自己,讓康熙瞭解到哪些人是賢臣,哪些人是老鼠屎就足夠了。



鄔思道在結案後,說了一句:『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實就是對這件追繳欠款案,最好的總結。

這也是鄔思道對帝王心術的一種解讀……

PS:這個時候不要提什麼爭儲。還早著呢!鄔思道的目的是讓雍正爭取表現,不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做個孤臣。在康熙面前留個好印象。順便自己也磨礪磨礪,不要總是那麼莽撞。政治家,要腹黑一點才活的長。



再說清理刑部冤獄案,也就是第七集。我覺得這個案子改編的有一些亮點,但整體上並不完美……

亮點就是鄔思道明確告訴雍正不能查。但是雍正的做法顯然更成熟,還是一如既往地爭取為康熙分憂,隨便把老八往溝裡帶,隨後自己把自己折騰了一個風寒,這樣既表了忠心,又掙了表現。

但是,這個亮點不能掩蓋這個案子整體上的缺陷。我總覺得鄔思道的理由很彆扭,欠缺說服力。而且說的不夠清楚,很含蓄。


先說我為什麼覺得很含蓄,不夠直白。

其實從後來的劇情可以發現,搞倒太子的老八並沒有因為清查刑部冤獄,而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不容於皇上。相反,老八因為搞翻了太子,反而獲得了朝廷文武百官的支持。尤其是佟國維的支持!

所以,鄔思道的話,貌似不適用於老八。至於為什麼對老四這麼說,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

如果雍正這種沒有勢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麼太子餘黨的火力就會瞄在雍正身上。到時候雙拳難敵四手,肯定會被人上摺子淹死。

如果是老八這種有勢力的人搞倒了太子,那麼他們就會跟太子餘黨相互攻擊,到時候必然打的兩敗俱傷,康熙再出來收拾殘局。

總的來說,扳倒太子,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殘行為。像雍正這些沒有勢力和官員擁護的人,不建議他這麼幹。而像老八這種勢力強大的人,可以去試試。所以佟國維才建議老八去試試。(我覺得這麼說,就說的通了)




再說,我認為鄔思道說的話,為什麼理由很牽強。

還是上面提到的。鄔思道說:不論是誰,只要扳倒了太子,都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也將不容於皇上。

而前一段,他又說皇上下令徹查,結案之日就是太子被廢之時。


那麼,這話就矛盾了啊!皇上到底是想廢太子呢?還是不想廢呢?

難不成,是康熙想找一個兒子,讓他蒐集太子受賄的證據。廢掉太子後,再讓這個兒子成為眾矢之的,成為自己的替死鬼?

如果按這麼理解,那康熙也太腹黑了吧!一個在劇中號稱仁君和慈父的人,幹出這種事,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

為此,我去翻了一下原著。發現,原來原著和電視劇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著裡的刑部冤獄案,實際上是康熙自己發現的,當即下旨由八阿哥處理,並沒有雍正什麼事。他只是想考察一下老八,看看老八是不是也像太子一樣齷齪。

結果,果不其然。老八回奏說,刑部除了張五哥一件冤案外,沒有其它冤案。而實際上康熙從張五哥那裡得知,僅跟張五哥關在一處牢房的替罪羊,就不下四五個。康熙因此此對老八也極為失望,八爺黨就此也沒了前途。

我覺得小說中的內容,比較符合邏輯。而電視劇的改編,讓人很費解。感覺完全就是為了神話鄔思道,矮化佟國維而改編的。

試想,鄔思道一個局外人。被雍正接進北京才幾個月,怎麼就能如此通曉康熙帝的帝王心術呢?(在原著中,鄔思道對康熙的認知,是在跟雍正相處的過程中,通過雍正的描述,才逐步瞭解康熙的內心世界的。這才有說服力嘛……)

所以,我覺得電視劇中,鄔思道分析刑部冤獄案的這一段,可以理解為導演特意給鄔思道加戲。但是加的有缺陷!

電視劇可能是因為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花時間去刻畫鄔思道,那麼就只能將他的人設進行神話,天生就是諸葛亮式的人物。順便也給佟國維加戲,告訴觀眾佟國維的水平不行,為他後來倒臺做鋪墊。至於鄔思道說的話,到底有沒有說服力,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後來老八失寵,並不是因為他利用刑部的事搞倒了太子,而是因為他用不正當的手段惡意搞倒太子,再加上八爺黨勢力太大了,康熙故意要修理他罷了。與搞倒太子的事情沒有關係。

所以我覺得電視劇裡面,鄔思道對刑部冤獄案的一番話,說服力沒有那麼強……


Mer86

讀過“二月河”作品的人應該瞭解康熙帝執政的後期形式;那就是國庫空虛、冤假錯案成堆,大的趨勢是“積重難返”。。。


還有就是;第二次廢太子後,“九王奪嫡”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康熙帝的身體狀況不好,每況日下,阿哥們在“奪嫡”這個問題上,每天都在搗鬼,都知道“康熙爺”這幾個兒子一個個是鬼精鬼精的,一個賽著一個,互相在製造麻煩,才不管你的國庫如何呢!

“鄔思道”是這麼給“四爺胤禛”說的;如今四爺給人感覺的印象是“無黨無派、剛正不阿”,乾脆四爺就按照這個思路下去。四阿哥胤禛不解?這個老瘸子“鄔思道”又說;四爺你想,刑名訴訟不清,這裡水深著呢!另外這“冤假錯案”多了去了,花錢買命也未必可知,這不但是得罪人不撈好的差事,而且“老爺子康熙”也看不見,沒有好處,只有一個得罪人的罵名!四阿哥胤禛點點頭不置可否,“鄔思道”接著又說:不如去“清理虧空”,這樣雖然是得罪人,可這是給“朝廷辦差” ,雖然得罪人了,可庫銀子追回來了,不但有“皇帝”給你看得見,皇帝還會給你“撐腰”!


你看看“鄔思道”這個老鬼,“帝王心術”讓這個瘸子鄔思道看的一溜一溜的!

實際上四爺胤禛這時候正是因為此事煩惱,不知所措,聽了鄔思道這一番話,頓時覺得心裡敞亮了許多,不禁面料笑容的對下人說:擺酒。。。

四阿哥雍親王胤禛的這一步棋走的是在高明不過了!康熙帝死後,在後來“雍正帝”執政的日子裡還是按照這個方針政策“清理國庫”,官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特別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改土歸流”的少數民族政策,使改變土司統治階級管理的邊遠少數民族得到了中央集權,沿用至今。這裡不得不說是否有“鄔思道”這個人,起碼在“雍正帝”即位前這位鄔思道出了一些高招。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批評、討論、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k古史

鄔先生是四皇子胤禛的首席智囊,鄔先生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因為黃河氾濫,要發糧賑災等急需解決救急的問題,當時國庫空虛,而他們所知道的朝中各級都有盤剝貪汙之實,中飽私囊之跡,而大臣們更是寫下欠款單向朝廷國庫借款,而形成到國庫空虛;而刑部冤案是由太子黨與八皇黨的鬥爭。八皇黨早就籌劃如何將太子拖走,取而代之了,這是一起人事紛爭的問題,捲入後站錯隊,在皇族鬥爭中就無從輕易地抽身而退了。而鄔先生的老謀深算還是要看準皇帝康熙的意思才敢參予其中,故使八皇子更是有恃無恐地製造冤案。屬重屬輕,鄔思道當然清楚。


為解決燃眉之急,就必須集中精力將欠款收繳入國庫才能有效解決黃河大水之問題,這也是康熙皇帝最為頭暈的問題,鄔先生用政績去說話,達到兩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勢,從實幹方面幫助四皇子胤禛上位,也讓康熙皇帝對四皇子胤禛的刮目相看。這站在鄔先生的立場是自私自利,所以後來胤禛對冤案也後悔聽從了鄔先生之言,讓太子承受了不白之冤。

答題完成,謝閱。


彩霞詩詞對聯集

四阿哥胤禛追繳國庫欠款雖然得罪人,卻是大義凜然,秉公辦事,上對得起康熙,下對得起大清。相反,王公大臣們欠國家的錢不還,理不直氣不壯,他們除了相互觀望外,並沒有過硬的藉口,四阿哥雖然得罪了這些人,但他們本來就是政敵。

四阿哥幹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使,雖然得罪了王公大臣,弄得滿朝怨氣,老實說這差使辦得也不怎麼樣,並沒有收到幾個銀子上繳國庫。但在康熙眼裡,他卻是不折不扣好皇子,精明能幹,敢做敢當,為了大清天下不惜得罪滿朝文武。

更為關鍵的是,康熙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只要他在位一天,就絕不容許有人危脅到他。八阿哥有心機,善於籠絡朝官,逐漸形成圍在自已身邊的“八爺黨”。表面上八阿哥似乎力量龐大,但康熙對此卻十分忌憚,時刻警惕。反而是四阿哥這樣把所有人得罪光了,康熙不僅欣賞他的能力,也放心他的為人。

所以說,鄔先生這一招十分高明,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再說查刑部冤案,這本是太子管的事情。此前用張五哥頂替犯人案件,讓康熙震怒,實際上種種問題絞在一起,康熙已經動了廢太子的念頭。因為刑部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把死刑犯替換掉,可見這裡面水有多深,也說明太子涉案之深。

康熙居高臨下,洞悉一切,他豈能不知道這裡面的深淺,只所以讓其它皇子來查刑部案件,就是不準備保全太子了。如果四阿哥擔此重任,那麼他必然和八阿哥一樣,把太子犯罪的事實揪了出來。如果不說,那麼其它人那邊不好交待,因為包括八阿哥一黨都盯著這事。如果說出來,太子必被廢,就得承擔廢太子的責任。

事情的發展完全在鄔先生預料之內,太子被廢,當然事起八阿哥牽頭的刑事調查案。只是當八阿哥滿懷希望地想通過廢掉太子爭取儲位時,康熙一來捨不得對太子的感情,二來為了平衡八阿哥的勢力,重新恢復了太子,八阿哥最終吃力不討好。


華哥雜談

鄔先生大半輩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徹了,他經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對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結果都有了基本判斷,由此對他的行為也是猜的十分透徹,可以說他就是康熙肚子裡的一條蛔蟲。

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願意去追。但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繳卻沒人願意承擔的時候,所以鄔先生瞅準機會,沒人願意去的時候讓胤禛接了任務,不管事情成與敗,康熙都會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牽涉到太子,誰去辦案都會查到太子處,康熙不願意看到太子因此被處理,太子又會對辦案的人記恨報復,所以對外冤案查的再好,對自己都沒有好處,有百害而無一利。


岸上踏歌5049



追討國庫欠款根源於黃河發大水,迫切需要賑災,這就需要大量的銀子。然而要命的是,這時國庫卻出現了極大的虧空。

虧空的根本在於國庫的銀兩都被皇族成員和中央政府的大臣們借走了,這是動搖國本的事,也是康熙不能容忍的事,必須調查一下。

清代向來都有皇子去外出歷練辦差的習慣,一來是皇帝信得過,二來也是考察一下皇子們的政務能力,讓他們體驗一下民間世事。


戶部是八阿哥主管的部門,八阿哥是個八面玲瓏的人,在他管理的範圍內出了這麼大的事,顯然他是想拉攏各位中央大臣,來幫助自己奪取皇位。也就是說,八阿哥對戶部虧空的事負有很大責任。

康熙希望有個皇子現在能站出來,把這件事快速平息掉,一方面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把場面上的活給處理的更圓潤一點,不要打擊面太大。這件事非常難辦,非常考查一個皇子的擔當問題,這也是考查一個接班人的基本能力。

胤禛在這件事敢於挺身而出,勇於任事,利用各種手法向大臣和皇子們追繳國庫欠銀,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擔當,並且完成了任務,顯示出自己的果決和剛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而其它幾位阿哥,包括太子,都怕得罪人,讓康熙失望了。

其實這件事是雙刃劍,任務完成了,必然會得罪一大批中央的大臣,給自己增加一些麻煩。

但同時要明白了,這是皇權專制社會,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只要皇帝支持,就基本不可能會出多大亂子。

辦好這件事,只需要看一個人的臉,就是皇帝的臉。得罪所有人都不怕,只要不得罪康熙就好。



處理刑部冤案就不同了,情景完全不同。

刑部是太子主要掌管的部門,出了這麼大的案子,太子自然也難逃責任。

上一次的戶部國庫欠款就直接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比如太子是欠款大戶,後來想盡辦法才把這個洞給補上,這一點,康熙皇帝雖然沒有過多指責,但洞若觀火,他是再明白不過了。

這一次刑部又出了這麼大的問題,又是太子主管的部門。說明了兩個問題。

這一個問題,太子的態度和能力都有問題,難以擔當接班人的重任;第二個問題,康熙對於太子已到了零容忍的程度,就是要需要找一個理由把他廢掉。

但這時的太子已是當了34年的太子,其勢力已遍佈朝野。不管誰站出來把這件事給捅破了,就會成為很多人的敵人,就會暴露自己要奪權上位的野心。

皇帝的內心獨白是:你要什麼我可以給,但你不能搶。你要什麼都可以,但要想搶我的權力就是找死。每個皇帝都有極強的權力慾望,這個位置的權力實在是誘惑力太強太大。有人敢出來搶權力,就算是親兒子也不行。

因此看上去處理刑部冤案,沒有戶部欠款兇險,但暗流湧動。

康熙皇帝就是想看一下,這個時候,誰會跳出來,鑽進這個坑中。到底是哪個人想取代太子之位,康熙就是想看到這一點。

因此當胤禛最初表示願意接手這個案子時,康熙有點小失望;但當胤禛聽了鄔思道的分析後,就直接退出了,康熙心中馬上釋懷了。



孫子兵法中說,兵無常勢,戰無常形。

其本質的意思就是說,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上,是非對錯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得失成敗則一定有明晰的標準。

在康熙這樣的皇帝手下做事是不容易的事,在太子的問題上,擁護太子就表明沒有什麼野心,也最讓康熙放心。

在皇權鬥爭中,對於皇帝和皇權爭奪者而言,是沒有親情可言的,每一個競爭者,就算是親人,也是敵人。

敢於調查刑部冤案的人,就是想奪取皇帝和太子座位的人,在康熙的心中就是這麼想的。這也是他安排計劃的目的,準備引蛇出洞,然後一石雙鳥,一方面廢掉太子,又一方面除掉陰謀野心家。

因此刑部冤案,表面上看是一個立功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實際是一個大坑。進來了,不管怎麼做都是錯。

如果把案子查清楚了,就是想奪皇帝位,沒有好下場。如果沒有把案子查清楚,就是能力不行,態度不行,也不會有上位的機會。

經過鄔思道的分析和點撥,一語驚醒夢中人,胤禛恍然大悟,馬上就退了這個專案組,保全了自己,也提高了在康熙心中的地位,為最後成功當上皇帝打下了基礎。


新知傳習閣



追繳國庫欠款,對於康熙來說已經迫在眉睫。因為國庫空虛,無論是對他內心自詡聖君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於國家安全穩定也是一個巨大危機。

而且他一直在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到頭來國家卻被治理成這個樣子,對於康熙也具有極大的挫敗感,他必須以霹靂手段、壯士斷腕的決心解決掉這個隱患。但是,給貓的脖子上戴個鈴鐺肯定是一個好主意,問題是哪個耗子不怕死去執行?

君父為難之際,勢必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兒子們,誰是真有能力辦大事的,誰願意為了江山社稷而能夠捨棄自我的,誰真心願意為君父分憂解難,這是關鍵時刻的一個考驗。鄔先生目光如炬,看透了這裡面的玄機,主張雍正去接下這個會得罪滿朝文武的爛攤子。因為在封建社會,能不能承襲大位不在於滿朝文武怎麼看,而在於皇帝一念之間。

相反,歷史上滿朝文武口碑好的皇子很多都沒有好下場,因為皇帝還沒有死,口碑太好,有爭奪人心、圖謀不軌的嫌疑。而八阿哥最終奪嫡失敗也就敗在於此,其私下美譽“八賢王”。名聲太好,說明其必然虛偽,缺乏擔當,人君居廟堂之高,不是為了虛名,而是要對歷史、對百姓、對社稷負責的。



所以在鄔先紅的點撥下,雍正接了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雖然最後得罪了無數人,真的落了個吃力不討好,差事也沒有辦好,還被處分的下場,但是在康熙內心中還是對他的擔當、果敢、務實給了嘉許的。

徹查刑部就不同了,刑部一直是太子在執掌,而案子又牽涉到八爺黨,如果真的真相大白,不用說雍正了,就是康熙都沒辦法處理,總不能把兒子們一網打盡吧。而且如此一來,雍正以前貌似不爭的遊刃有餘,就會立刻變成夾縫生存,在幾大勢力一起擠壓之下,他能不能繼續太平的活下去都是問題,更不用說什麼奪嫡了。如果將來任何一黨贏得勝利,第一個都會拿他開刀雪恨。



如果他真查出個真相大白,牽涉了所有奪嫡的人,以康熙的睿智多疑,不得不往政治上聯想,懷疑他的用心,那個時候,就是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

這便是鄔先生主張雍正接追繳國庫案卻堅決反對他接徹查刑部大案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