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檢故事:《海船救生設備規範》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船检故事:《海船救生设备规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救生設備是船舶的重要安全設施之一,當船舶發生海難事故時,救生設備是否處於良好技術狀態,將直接關係到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1959年,由船舶檢驗局頒佈的我國《海船救生設備規範》,既滿足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同時也符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為我國造船界和航運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在它誕生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從1951年開始就參與船舶登記局籌建工作,新中國船檢事業前期發展歷史的見證人沈肇圻老人介紹,作為船舶檢驗機構,關於救生設備規範編寫所考慮的重要問題就是既要確保船舶航行安全,以及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儘可能地降低船舶與設備的造價是那個年代一項重要的任務。

船检故事:《海船救生设备规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據瞭解,在《海船救生設備規範》編寫過程中除了以《1948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為國際航行船舶的基本準則。同時,結合了1954年8月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公佈的適用於國內沿海船舶《海輪安全設備定額(試行)》有關救生設備部分的內容。

除了救生艇,救生設備還包括救生衣和救生圈。救生衣作為救生設備中重要的安全設施之一。在規範編寫過程中,救生設備的標準及數據都是經過試驗得出的。那個時候,船舶檢驗局還沒有實驗室這一概念。那麼,試驗該怎樣進行呢?於是,規範編寫人員聯繫了位於北京西直門的一家游泳館,希望能夠在他們的游泳池裡完成關於救生衣的浮力測試。張穎耐,當時規範編寫成員之一,他身穿救生衣跳到游泳池裡,親自測試救生衣的浮力。通過這樣的試驗,可以更好的保證船上救生設備的安全性。

在救生設備中關於救生衣和救生圈的材料和性能,規範編寫人員都將這些問題考慮進去。那個時候船舶檢驗局還沒有設立關於船用產品檢驗這一制度,所以在涉及船用設備以及船用產品的檢驗時,都是與船廠和相關工廠一起搞研發和試驗。以救生圈這類救生設備為例,在填充物材料選擇方面,有人提出以燈芯草代替昂貴的泡沫板作為填充物,這樣既可以確保救生產品的安全性,又可以控制成本。沈老說,那個時候講的最多的就是,船舶檢驗局作為船舶的技術監督部門,既要確保船舶航行安全,也要為大家做好服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