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乾隆七世孫,不叫雍正八世孫、康熙九世孫?

為什麼乾隆七世孫,不叫雍正八世孫、康熙九世孫?


這個問題並不是邏輯學上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是血緣價值衰減問題。

從輩分關係上,乾隆的後代,必定是康熙、雍正的後代。但反過來就變成了不一定。

清代的皇族有宗室和覺羅之分。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大宗,稱其直系子孫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孫為覺羅。宗室腰繫黃帶子,覺羅系紅帶子,用以顯示身份的特殊。

又如常見的清代皇室輩分字“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只限康熙帝的後代子孫。可以對比看其他鐵帽子王的傳承,名字並無統一規律。

皇族血緣,與在位皇帝(大宗)越近,就越顯貴。首先是皇子,其次是皇帝的兄弟,再次是皇帝的親叔叔。個體區別是涉及封爵制度及個人能力機會的特例。

當皇帝無子,選擇繼承人時,首先考慮血緣的遠近。如同治帝死後,咸豐沒有其他兒子,只能選擇咸豐親兄弟的後代。光緒即是咸豐七弟的次子(長子夭折)。而溥儀又是光緒五弟(三四夭折)的長子。當然另一層面,光緒的娘是慈禧的親妹妹,也是不放在桌面上的特殊關係。一種說法,宣統的年號,就是隱晦表達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統。

書法家啟功先生是雍正帝的九世孫,和親王弘晝的八世孫。但他本人迴避提及。

更生動的例子,即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只說中山靖王劉勝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強調了漢景帝的關係。這也是劉備與大漢皇帝最近的關係(自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