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深度貧困」跑出脫貧攻堅的“加速度”——深度貧困地區涼山州的脫貧之路

「决战深度贫困」跑出脱贫攻坚的“加速度”——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的脱贫之路

「决战深度贫困」跑出脱贫攻坚的“加速度”——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的脱贫之路

“上下同欲者勝。”對深度貧困地區而言,在新時代如何煥發“打好”而不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以不畏艱險的勇毅,將脫貧與全面小康的上下篇融會貫通,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决战深度贫困」跑出脱贫攻坚的“加速度”——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的脱贫之路

涼山州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全國典型的“直過民族”深度貧困地區,只有牢記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與諸多幫扶力量形成廣泛協同,將創新作為政治責任拓展務實高效的脫貧路徑,才能在奔往全面小康的路上跑出脫貧攻堅的“加速度”。

沒有思想和內生動力做先導,就很難有行動的跟進。涼山州作為深度貧困地區,如何激發好內生動力,直接決定著脫貧戰略上能否突圍。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涼山州的發展,不僅多次在扶貧工作場合講到涼山的深度貧困問題,還特別聽取涼山州委的工作彙報,而且在今年春節前夕,將涼山作為他在黨的十九大後外出調研的第一站,翻山越嶺、長途奔波,親臨大涼山彝區腹地,走進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拉家常、聽心聲。總書記在涼山州談到精準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幹部人才培養、基層組織建設時,貫穿的一個深啟人心的思路是:內生動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一以貫之的精神力量。對於扶貧實踐而言,脫貧不是發展的終點,而是全面小康社會的起點。總書記在涼山州村民節烈俄阿木家走訪時,聽到女主人談及她的家庭如何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克服多種困難,終於使得生活好起來的過程,很感慨的勉勵節烈俄阿木說:“你很了不起,家裡遇到不幸,挑起生活擔子,把孫子孫女撫養成人,你要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你很了不起”,一句平常的肯定,結合總書記獨特的工作歷程,以及他的為民情懷,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是對一種精神力量的肯定,這種精神力量便是擺脫貧困的內在動力。儘管經過多年發展,涼山州已經打下了脫貧攻堅的良好基礎,但從貧困治理的目標導向出發,涼山的區域貧困治理呈現為以下格局。

一是從區域發展水平看,涼山地區形成集中連片自然地理制約型貧困帶。

涼山州幅員6.04萬平方公里,大涼山彝區10縣及木里藏族自治縣均為深度貧困縣,集中連片貧困區域達4.61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8.9%;涼山州轄16縣1市,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21.29萬、彝族群眾佔52.89%,至今尚有49.1萬人未能脫貧, 2072個貧困村尚有1118個未退出,1350個貧困發生率在20%以上的深度貧困村,尚有1001個未退出,特別是彝區10縣貧困發生率達19.4%,區域性、整體性貧困突出。因此,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階段特點,區域貧困治理面臨整體介入困難、民族文化保護壓力大、區域文化積累鈍化、產業基礎缺失等嚴重挑戰,屬於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的自然地理制約型貧困帶。

二是從能力貧困基準看,涼山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社會發育滯後等共性難題與區域文化鈍化疊加交織,形成伴生性貧困綜治問題。

在精準扶貧以前,彝區貧困群眾基本上住的是石板房、瓦板房、茅草房,低矮潮溼、人畜混居、不避風雨。即使至今,仍有27.37萬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區、嚴重乾旱缺水地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土地生產率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生活處於“酸菜+蕎饃+土豆”的低層次溫飽狀態。出行條件差,公路密度僅為每百平方公里45公里,11個貧困縣均不通高速公路,3441個自然村不通公路,邊遠山區物資仍靠人背馬馱;同時,由於居住區域的歷史事實,使得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基礎教育普及面臨挑戰,11個貧困縣辦學條件指標達標率不到5%,民族聚集區青壯年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十分欠缺,“以毒為藥”舊習、地處毒品犯罪通道、人口文化觀念落後等因素交織影響,往往容易導致多人口、全家庭陷入愚、病、毒疊加的累積性貧困。因此,伴生性貧困綜治問題導致嚴重的能力貧困,使得扶貧開發的主體力量受到特殊的限制。

三是從社會發展狀態看,傳統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縛,使得涼山州集中連片地區形成問題交混型貧困帶。

一般來說,人類社會變遷必然意味著社會整體結構或特定要素的變化,這其中文化與傳統價值必然面臨著整合或解體,涼山州屬於全國典型的“直過民族”深度貧困地區,物質性落後與苦熬守窮、毒情疫情、超生多生等突出問題疊加交織,特別是民族聚集區,在相對阻絕的區域聚集地形成遷徙繁衍的心理與文化習慣,導致貧困地區群眾安於苦熬守窮,席地而臥的居住文化,缺乏固定的生活場所、穩定的物質積累,家園意識、財富意識、商品意識、文明法治意識淡薄;同時,高額彩禮、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根深蒂固,使得貧困成為一種規模化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使得區域貧困群眾缺乏脫貧致富的自主願望,沿襲下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使得自身對生活的期望值不高,很難接受現代工作時間和酬勞工作的約束,不願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改變自身的貧困狀態,寧願苦熬,安於溫飽和等待救濟,因此形成文化和智力結構層面的問題交混型貧困帶。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習近平總書記論及改革與發展的諄諄之語,對今天涼山州的脫貧攻堅仍深具勉勵。總書記曾親切詢問了解涼山“懸崖村”梯路、彝族“山地遊耕”、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等情況,並飽含深情地特別指出:彝族兄弟對中國革命是有重要貢獻的,要繼續加強政策支持,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彝區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風塵僕僕來到涼山,衷心希望“讓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景早日得到落實,紮紮實實地落實,不圖虛名,不搞形式,真正讓鄉親們過得好,真正讓他們說好”,對涼山發展寄予厚望。心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應對問題密佈的區域貧困治理格局,必須要有勇毅篤行的減貧決心、自我加壓的政治自覺、創新突破的發展思維,這也才是涼山地區為革命貢獻過的最為雄健的精神力量的真正綿延。因此,涼山州務必將激發內生動力熔鑄在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全盤舉措中,以以下施策方略形成強大動力,一步一步走近全面小康的瑰麗目標。

第一,是解放思想,實現區域稟賦結構的“三個重新定義”,形成脫貧的區域核心資源。

從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積累形成區域比較優勢後,落後或傳統文化自身則蘊含另一種資源優勢。也就是說,對於特定區域,資源稟賦結構是動態的、可變的,而非靜態要素。關鍵是如何讓落後的稟賦“走出去”?隨著我國改革發展成果的極大豐富,通往藏區的多形態交通體系主幹道路開始覆蓋我區,如網絡文化中各種“最美鐵路”“花海公路”等都臨近或通過涼山地區,那麼,涼山地區應當解放思想,以打通區域交通動脈和“毛細血管”,讓特殊的資源稟賦“走出去”。本著這一視野,涼山州應當從小切口開始,一是要重新定義聚集區的彝族村寨文化,美化固化,讓“落後”為特色稟賦;二是重新定義族群文化,精選並打造民族節日和特色活動,特別是開發宗教文化的旅遊價值,將民族聚集與文化多樣性統籌打造,形成特色區域人文資源;三是重新定義生態屏障,在保護中實現開發。可以說涼山州的生態環境有著獨特的康養價值,特別是走廊狀地表以及民族文化融合走廊,有著得天獨厚的功能調整優勢。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涼山州聚焦建房修路全力攻堅,不僅讓貧困群眾住有安居、出行便捷,並在安居工程基礎上將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先導工程,對未來村寨開發作為貧困戶脫貧的重要導向進行了特殊佈局,以安全、宜居、“微田園”為開發方向,以“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為價值約束,整村規劃、連片推進新村新寨建設,近三年先後投入資金185.05億元,建成彝家新寨622個4.19萬戶、安寧河谷新村923個8.8萬戶、藏區新居4137戶,受益群眾達60.42萬。同時涼山州先後實施了兩輪“交通大會戰”,著力打通斷頭路、建設大網絡、拓展進出口、提速內循環,雅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G5京昆高速公路瀘黃試驗段和宜賓至攀枝花、樂山至西昌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近三年完成投資189.68億元,建成11個國省幹線項目1611.9公里,實現西昌到各縣主幹線公路暢通,新增138個鄉通油路2425.3公里、1779個行政村通硬化路9827.1公里,全州公路總里程達27669公里,鄉(鎮)、村實現100%通達。統籌推進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近三年共解決86.1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率達84.27%,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全面完成,行政村通光纖率達73.45%、通寬帶率達77.75%,貧困村全部覆蓋通信網絡。上述舉措可以說是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力求在新時代的場景中解放思想,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穿透短視思維的迷霧,重新定義了稟賦結構,初步盤活了脫貧的區域核心資源。

第二,市場化、產業化、定製化為導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地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富民產業基礎。

對於深度貧困地區而言,在打造產業時首先當考慮發展主體問題、產業導向問題、發展方式問題。也就是說,在一個後發展地區要形成特色富民產業,發展主體是政府包辦還是企業協同下的貧困群眾自願?產業導向是供給導向還是需求導向,是大規模提供養殖產品或種植產品還是加工產品?發展方式上是階段性規模至上還是可持續的多樣化專業化定製?這些問題都要求深度貧困地區尊重歷史地理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涼山州在精準扶貧戰略後,通過政府引導,發揮企業的協同帶動以及貧困群眾的能動性,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立足區域耕地、林地、草場等富集資源,鞏固163.5萬畝退耕還林成果,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推行貧困村“一村一品”以購代捐精準脫貧模式,一是加快發展“果薯蔬草藥”特色農牧業,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2017年,全州水果、馬鈴薯、蔬菜、中藥材種植面積與產量極大提升,實現農牧業總產值484億元、農民人均農牧業收入8281元。2020年還將建成馬鈴薯240萬畝、水果140萬畝、蔬菜130萬畝、中藥材10萬畝,年出欄優質草食畜540萬頭(只)。二是將農產品以私人定製和多樣化為導向,加快發展“1+X”生態林業產業。2017年涼山地區新建核桃基地368.8萬畝,核桃、青(紅)花椒、華山松、油橄欖林業生態產業基地總面積達2208.5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133.7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1758元。到2020年11個貧困縣將建成生態林業產業基地1660萬畝,落實生態護林員崗位1萬個,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有一項增收產業。三是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6617個、6607個,直接帶動貧困戶10.7萬、戶均增收4260.2元,有集體經濟的村增加到2848個,2017年實現總收入4129萬元。四是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目前,全州136個旅遊扶貧重點村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名錄,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7個、鄉鎮(村)服務站點866個,鄉村旅遊發展帶動貧困戶3.2萬餘戶、人均增收260元,農村電商帶動貧困戶4500餘戶、人均增收300元。2017年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15元,同比增長10.1%。力爭到2020年全州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帶動15萬人脫貧。隨著涼山州交通局面的全面改善,旅遊經濟推進必然使得消費者需求偏好多樣化在涼山地區有著特別意義,現行以市場化、產業化、定製化為導向的鄉村振興戰略,將使未來涼山州呈現產業集中均衡發展模式,實現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均等化,讓各族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第三,以代際人群為關鍵的發展力量依託,聚焦教育、就業和移風易俗,為涼山州徹底走出歷史性貧困打下人力資本基礎。

解放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擁有大膽探索的豪情,並不意味著脫離實際、盲目蠻幹。解放思想是探索規律、追求真理的過程,必然立足於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對於涼山州來說,人的問題始終是核心問題,作為“直過民族地區”,如果未能把握好“人的問題”,解放思想就是閉門造車,但人的問題怎麼抓,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涼山州解決人的發展問題,不僅僅是生存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發展權的落實,那麼,對於落實發展權來說,關鍵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綿延的代際力量,其良好的發展不僅關涉到貧困家庭的政治信任、社會穩定,還關係到持續勞動力量的未來質量問題。因此,涼山州應當在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前提下,特別聚焦教育、就業和移風易俗,在青少年培養上下功夫。一是把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深入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切實提高農村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水平,逐步開始實施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勞動收入獎勵計劃”,對經過教育就業的貧困家庭的勞動所得給予補貼獎勵,從而結合社會救助與勞動吉就業,以獎代補,使得通過教育培育的勞動力量形成穩定的勞動致富觀念,鼓勵通過勞動來增加個體收入。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涼山州“改薄”校舍工程竣工率達73.9%,十五年免費教育惠及學生107萬,4447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得到教育資助,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累計開辦“一村一幼”村級幼教點3059個、招收幼兒11.74萬名,“9+3”免費職業教育累計惠及1.61萬學生、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6%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達7萬人,職業高中學生達3萬人。二是實施“千村文化扶貧行動”,建成954個民俗文化壩子、3745個農家書屋、1383個村級文化活動室,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工程576個、59218戶,基層公共文化體系不斷完善。三是聚焦移風易俗全力攻堅,消除“精神貧困”。涼山州在精準扶貧施策中,始終把解決突出社會問題、革除群眾落後觀念擺在重要位置,革新涉毒文化、落後人口文化、畸形婚喪嫁娶文化,成功創建省級“四好村”157個、州級“四好村”1430個、縣市級“四好村”1611個、星級“四好家庭”48.8萬戶,初步實現了“精神脫貧”與“物質脫貧”齊頭並進。四是深入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開辦“農民夜校”3745所,培訓貧困戶適齡勞動力2.33萬人,兩年內將所有貧困戶適齡勞動力輪訓一遍,充分激發群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脫貧奔康的內在動力。

脫貧未竟全功,動力更待培育。涼山州將在風險挑戰中秉持“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以“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情懷,秉承曾經貢獻於革命的無畏精神,以真正的自主的脫貧內生力量,迎來區域發展的物質之變、精神之變、氣質之變。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涼山州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