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摺疊手機暗戰,華為若搶首發會是明智的選擇嗎?

可摺疊手機暗戰,華為若搶首發會是明智的選擇嗎?

文/王新喜

目前智能手機行業,停滯、下滑、用戶對廠商新機的關注度下滑,而齊劉海全面屏或者更好的拍照功能似乎已經無法點燃用戶的熱情與興趣了。

智能手機的下半場,會有哪種手機會宣告打破今天的僵局呢,從早在2016年就開始被業內屢屢關注目前又再被熱議的可摺疊屏手機可能是廠商們寄希望打破當前僵局新的大殺器。

可摺疊手機的軍備暗戰已打響

其實在2016年,蘋果三星的專利就已經出來了,早在2016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批准了蘋果公司的一項新專利,顯示蘋果拿下的是一項採用了碳納米管的可彎曲或可摺疊的手機專利技術。碳納米管可以形成可彎曲的信號路徑,在使用中手機可以沿著鉸鏈自由彎曲,而不會破裂和受損。

而三星當時也有可摺疊的專利流出。手機實現摺疊的答案同樣在於手機中間的鉸鏈,也正是因為這個鉸鏈,手機才能以此為中心進行摺疊,並獲得多種形態和角度。但手機在被摺疊起來後,中間也會出現一個縫隙。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鉸鏈的堅固程度提出了要求。

可摺疊手機暗戰,華為若搶首發會是明智的選擇嗎?

對於可摺疊手機,當前不少手機廠商已經卯足了勁,軍備競賽的暗戰似乎已經打響。在今年1月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三星電子移動通信業務總裁DJ Koh(高東真)拿出了Galaxy X,這是三星摺疊屏手機的原型機,據悉Galaxy X有望在2019年MWC上發佈,屆時會限量銷售試探市場反應。

當前傳得最熱的是據說華為也已經在研發可摺疊手機。這個消息來自於據韓媒ETNews報道。韓媒稱,華為即將推出的可摺疊屏幕手機,柔性屏幕是由LG提供,並將於今年11月發佈該機。

而據CNET報道稱,去年餘承東在接受採訪時就曾透露,明年他們要推出一款摺疊手機,目前樣機已經出了好幾版,但還在不停的優化,因為不夠完美。

如果事實如韓媒所說,那麼華為或將搶先三星推出全球首款可摺疊屏幕手機。

另據韓國媒體ETnews報道,華為與京東方正在合作研發一款可摺疊的智能手機,屏幕大小為8英寸。該媒體也稱此前小米和 OPPO 都申請過可摺疊顯示設備的專利。並稱京東方目前可能正在與客戶共同研發的可摺疊手機多達四款。

可以知道,可摺疊手機如果它的市場可行性足夠大,那麼很顯然其他廠商不會無動於衷,相信不少廠商或許都在暗中對可摺疊手機進行研發,只是考慮到當前的市場成熟度與技術程度不夠,不敢貿然獻醜。

但是從如今的傳言來看,華為可能將搶先三星發佈可摺疊手機,但是搶先首發可摺疊手機會是明智的選擇嗎?

搶先首發這個詞可能有點無視去年中興發佈的AXON M的存在了。不過在筆者看來,中興AXON M更像是蹭了可摺疊概念的噱頭手機,它更像一款小型的平板電腦,通過類似筆記本的“鉸鏈”設計,將兩塊5.2英寸1080P的屏幕鏈接起來。

可摺疊手機暗戰,華為若搶首發會是明智的選擇嗎?

嚴格來說,它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可摺疊手機,它更像是翻蓋的智能手機,因為業內認可的可摺疊手機的形態是屏幕的摺疊。如果華為搶先三星發佈的可摺疊手機不是中興這種兩塊屏幕加一個鉸鏈的形態,而能夠做到屏幕的可摺疊,那才能意味著是將會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可摺疊手機。

搶發第一款可摺疊手機意義重大

先問一個問題,搶先發布第一款可摺疊手機的意義大不大?

很顯然,非常大。一方面,在過去,智能手機行業的任何重大設計上與產品功能上的創新,國產手機幾乎都是從無例外的做跟隨者,沒有做領先者。

但如果在今天,能夠有一家廠商率先站出來,首家發佈可摺疊手機,可能會讓眾多用戶對國產手機廠商的品牌印象改觀甚至刮目相看,畢竟,不抄了,就是一個重大進步。從科技行業的國民性心理來看,愛國心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國民情感,它會從感性層面左右到用戶對手機的理性選擇。

因為對於智能手機行業而言,第一家拿出新的創新性的技術,也相當於宣佈了在該領域的行業領先的技術優勢與先發者地位,尤其是可摺疊手機與平板智能手機相比,是差異化很大的產品形態,這是一種非常直觀的產品設計創新,

它有利於在可摺疊手機領域搶先建立品牌專利與技術層面的護城河。

但是可摺疊手機領域的產品風險可能要比想象中大。華為若急著搶佔首發,需要從一開始解決好幾個關於可摺疊手機的重要技術難題。

需要直面幾個重要技術難題

其一,可摺疊手機目前面對的最大困難在於可應用的顯示屏,可彎曲的顯示屏至今未有量產的例子,可以應用於摺疊的柔性彩色屏技術還未成熟,偏色嚴重,雖然其韌性和可彎折性都非常好,但若應用於智能手機身上,反覆彎折是否會影響其使用壽命尚有疑問。

其二,作為最大賣點的屏幕摺疊能力會給其他元器件帶來麻煩,因為摺疊這一特性意味著手機內部元器件比如電路板、電池需要適應可摺疊屏幕的要求。

它要有一定的柔性度,需要製作出能應用到智能手機和平板設備上可彎曲的電路板,在操作設備時內部元器件需要經受大量的彎曲和非彎曲循環,從而避免在摺疊時被損壞或者發生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故。

也就是說,可摺疊手機由於經常需要把手機反覆彎折,對內部電池等內部零部件的空間設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那麼燃損、爆炸、死機、開裂等故障率以及電量消耗等應該要超過直板手機。

早前蘋果在專利中也描述了其中的難題,即如果不小心,將柔性應用電路將彎曲得太多可能導致柔性應用電路上的信號線的破裂和不穩定性。

所以未來的風險是,如果柔性屏技術暫時未達到可摺疊手機對內部元器件的安全要求而貿然商用,生產會導致很大的風險。比如手機內在組件如果因為屏幕時常被彎曲導致被損壞或者造成人身安全事故,那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三星的工程師曾表示,晶體管是顯示器架構中最薄弱的環節,負責為單個像素供電的組件尚未足以抵禦頻繁摺疊。另外,現在的智能手機制造商還沒有真正破解材料科學,來製造出能夠反覆彎曲、摺疊的電極。

總的來說,華為如要搶先三星首發,需要直面這些風險與難題。尤其是對於可摺疊手機這種技術與供應鏈量產水平要求頗高的手機形態而言,風險帶來的隱患遠比首發帶來的榮耀要大。

我們知道,蘋果產品其實在很多功能的創新上,都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大屏、手寫筆到全面屏都是跟隨者。

但後人一步的時間差,可以對不成熟的創新進行優化整合,對消費者需求驗證之後,在對的時間點,將新技術以消費者可理解與可接受的方式重新改善、包裝與優化,繼而做到後來者的彎道超車。

但首發的不確定太大,因為市場需求尚未驗證,比如後來蘋果在3Dtouch、Face ID上的首發創新並未獲得普遍的認可。

不確定的市場,搶發可摺疊手機也是一場豪賭

因為可摺疊手機首發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市場,在用戶體驗上必然存在著諸多不足,需要考慮成本、可靠性、供應鏈元器件量產情況、市場接受程度等方面,而如果首發者能印證需求存在,後來者往往可以針對這種不足補齊,以更好的產品體驗來搶佔成熟階段的市場用戶。

對於技術驅動型產品來說,進入時機非常重要,一個不成熟的產品可能會失敗,但隨著時間推移,類似的產品往往在消費者需求反饋與市場驗證、技術優化之後,進入實質性創新階段而大獲成功。

這也是為何國產手機在諸多重大技術上,均採用跟隨者策略的重要原因。而蘋果顯然也在關注這一市場,未來如果拿出更好的整合方案,前面的探路人可能會成為幫助蘋果培育市場、觀察產品痛點與產品試錯的犧牲品。

說到底,拼首發原本是一場賭博,賭的是對未來用戶需求的一種預判,也是打破當前競爭僵局的一個思路。在品牌管理學者戴維阿克《品牌相關性》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創新往往從漸進式創新發展到實質性創新,當創新是實質性創新時,產品顯著提升會讓其他品牌在消費者的選擇中失去競爭力。

搶先首發可摺疊手機,它本質上是打破當前的漸進式創新,而搶先進入到一個新的市場,對於抓住第一批嚐鮮用戶,佔有消費者的心智資源,構建起該領域的認知標準與技術標準層面具有重大意義。一旦打破由來已久的“跟隨者”與“模仿者”人設,國產手機的品牌高度至少會拔高一個維度。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值得賭一把。但從筆者上述描述的難題來看,它並不是能在短時期內可以快速解決的,未來面世的所謂的可摺疊手機很可能跟我們所想像的並不一樣,噱頭或許大於實質。但從目前來看智能手機在創新層面面臨著瓶頸,整體智能手機市場面臨著停滯局面,也是時候有創新的產品形態來打破當前的沉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