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青岛即墨古城,“葫芦爸爸”黄旭正在烙画小屋里,“照顾着”上百个形态各异的“葫芦娃”。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所谓烙画小屋,其实就是黄旭的工作室,门前挂着“黄氏烙画”的牌匾。“葫芦娃”则是店里大小各异、满身花纹的葫芦,有深褐色的福禄寿喜、八仙过海、金刚罗汉,还有牡丹、猴子、图腾等等,这些漂亮的葫芦作品是中国延续了千余年的烙画艺术。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自古以来,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一直是民间的吉祥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心头所好。明清之际,封建社会发展至顶峰,物质文明与精神追求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葫芦也成为了文人雅士案头上的清供与雅玩。

黄氏葫芦烙画传承人黄旭表示:“葫芦在人们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在葫芦上配以书法和绘画,不仅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也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以葫芦为纸,铁作笔,火作墨,烫画出惟妙惟肖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动物、栩栩如生的植物,便是葫芦烙画。

“烙画是利用烙笔,在不同温度和手法的共同作用下,使画面发生肌理变化,从而产生浮雕效果,色彩方面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目前,烙画技艺是中国一种珍贵的稀有画种,现在已经非常稀缺了。”据黄旭介绍,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火笔画”、“烫画”等。据记载,烙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黄旭的烙画技艺,是历代黄氏家族的薪火相传。据黄旭介绍,他的爷爷最早是在老式家具上进行烙画创作,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烙画技艺则是在传承爷爷家具烙画的基础上再创新。

一个葫芦,一张砂纸,一支电烙笔,足以让黄旭在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黄氏烙画制作有四大步骤:选材、布局、构思和作画。据黄旭介绍,布局和构思是创作烙画的核心,需要根据每个葫芦的形态和瑕疵去进行创作。但是,最关键步骤则是原材料的选择。

对黄旭来说,葫芦是有灵性的,好的葫芦则是一个好作品的保证。为了能够保证烙画葫芦的品质,黄旭制作烙画的葫芦都是亲手种植。每年春天,他都会分别种下不同品种的葫芦,有瓜葫芦、美国长柄葫芦、瓢葫芦以及各式亚腰葫芦,一到秋天,黄旭就会收获一堆形态各异的“葫芦娃”。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黄旭根据每一个葫芦的形态不同,设计不同的画面。譬如,小而细的葫芦,不烙太过复杂的图案,以简单动物和花草为主;大而端的葫芦用来做福禄寿喜;歪七扭八的葫芦则是用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他的眼里,每一个葫芦都是好的,每一个都像是他的孩子一样,只有他懂得怎么“教育”,如何雕琢。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对黄旭来说,每一幅烙画作品都是艺术品,每一幅他都尽其心,倾其力。

葫芦烙画虽是以笔作画,但烙笔不同于毛笔,创作时不能停笔,也容不得一点失误。尤其是人物画,眉毛、胡须、头发等细节,画错一笔便是全盘皆输。即便是不出错,想要用烙笔表现出人物头发的质感,技艺熟练的黄旭也要极具耐心,用烙笔尖轻轻下笔,有时几根发丝要画数十笔,精神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非常耗神耗力。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创作烙画葫芦虽然辛苦,价格却不高。黄旭每天能做十多个小葫芦,简单的花样在十元左右,稍微精致一些的也不过五十元。大而精的作品也有,只是需要提前订购,价格相对较高,工期也相对较长,少则四五天,多则十几天。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对于黄氏烙画的未来,黄旭想开班授课,系统性地传授葫芦烙画技艺。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说:“现在,我老婆和儿子都会做葫芦烙画,可以帮我分担一些简单的烙画作品。多余的时间,我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不光在家具和葫芦上做烙画,宣纸和木板上同样可以。让黄氏烙画技艺,更好地传播出去。”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他不是葫芦娃的爸爸,但他的葫芦能成“精”

摄影:程原津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手艺不为人知不为人道。跟随“传统活儿”,带你见识真正的民间手艺,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真实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民艺

征集令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手艺人,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热情,去讲述、传播、帮助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