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洲餐飲文化

清代滿洲餐飲文化

清代餐飲文化探究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張眾

摘要: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清代的餐飲文化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徵則更加明顯,尤其是宮廷餐飲文化,汲取了漢族和滿族餐飲文化的精華,影響極其深遠和廣泛。

關鍵詞:清代 餐飲文化 起源 發展 融合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自上古時期就有商朝中華廚祖伊尹“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的論述。隨著時代的發展,飲食文化也在不斷進步,到了清代,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加繁榮,飲食內容空前豐富,清軍入關以後,滿漢餐飲文化相互交融,清代“滿漢全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蘊含著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為了透過複雜的飲食文化現象,探尋清朝飲食文化的本質,本文針對清代餐飲文化的發展進行了簡要的探索和研究。

一、清代早期餐飲文化的起源

早在16世紀中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東北人民已經“樂住種,善緝紡,飲食服用,皆如華人”。到了17世紀中葉,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大力漢化改革,漢滿文化更加緊密融合。東北滿族入關以後,漢滿文化融合更加緊密,清朝逐步進入漢文化為主體的異文化社會,滿族的飲食文化也在不斷拓展,烹調技藝上更加多樣化,出現了燒、烤、煮、蒸、燉、炒、熬、煎、測、拌、醃、餾、貼、煤、扒、焰、垠、炸、糖餾等多種烹調技藝,食品的操作方法也更加多樣。

皇家的飲食器具從外形到內觀每一件餐具都非常精美,並且每一件餐具都有專名,如“大金盤”、“雙鳳金蓋碗”、“上交三羊開泰碗”、“大紫龍碟金蓋”、“青白玉無蓋葵花盒”、“綠龍白竹金蓋碗”等,每一件餐具都要體現出皇家的氣派和權勢,充分體現皇家獨有的“尊”、“榮”、“富”、“貴”、“典”、“威”[2]122。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館還收藏著許多清代“寧壽宮”慈禧膳食餐具,故宮“珍寶館”內陳列的膳食餐具僅象牙、玉石、金、銀等材料製作的就有1500多件,這些足以證明清代餐飲文化中,皇家使用餐具的奢華。

二、清代皇家餐飲文化的發展

隨著清朝政府統治地位的穩固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的飲食文化也在逐步發展。由於清朝的京城設在北京,因此,在飲食習慣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飲食時尚的影響。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有王天下者食天下的願望,清王朝統治者對天下的美味同樣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到了順治、康熙兩朝,雖然在飲食上也以故鄉“關東貨”為主,但是,他們卻經常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天下美味。如直隸的蜜桃、鴨梨,兩廣的瓜果蜜餞,江南的鮮魚蝦蟹,山西的核桃,新疆的奶子葡萄,山東的蘋果,陝甘的花皮瓜等等[3]75。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是最值得一提的事情,鰣魚的主要產地是今江蘇南京、鎮江一帶,由於鰣魚是季節性很強的魚種,“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月餘不復有也”。因此鰣魚成為江南特產,價格也非常高。明朝的時候,鰣魚就已經成為皇宮的貢品。清代初期,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則是每年必備的貢品。因為在清代初期,清朝宮廷每年春季要舉行“鰣魚盛會”,品鰣魚看桃花。因此,江蘇鎮江第一網鰣魚就要送皇帝嚐鮮,由於鰣魚味道鮮美,皇帝要賜文武百官一同品嚐。鰣魚雖然好吃,但是,在當時的運輸環境下,運送新鮮鰣魚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鎮江第一網鰣魚打撈上來,地方官員就要派冰船和快馬分水、旱兩陸快速運往北京。由於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程,因此,運送鰣魚時,沿途許多地方都要設冰窖、魚場保鮮。運送鰣魚的時間也有規定,官府限定四十四個小時鰣魚必須送到北京,宮廷事先做好烹製鰣魚準備工作,鰣魚一到,即舉行盛會。由於運送鰣魚旅途艱辛,途中馬歇人不歇,運送鰣魚之人只准許吃雞蛋充飢,因此,在運輸過程中,馬傷人死的現象也會時有發生,這就是古代帝王為了“嚐鮮”,舉行“鰣魚盛會”付出的代價。

清代帝王日常餚撰的數量有很大的差別,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日常膳食比較簡單,而到了乾隆時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乾隆膳食菜餚每次一般都在40至50品以上,菜餚的品種和特色也在不斷翻新,隨後,清朝帝王的膳食花樣品種越來越多,到了清朝末年,皇帝飲食的鋪張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清代初期,皇室帝王日常膳食所能吃的餚撰野味佔很大的比重,主要是吃鹿、山羊、野豬、山雞、野鴨、野雄、虎、熊、狍等原料製作的菜餚。這些野味在烹飪方式上也比較簡單,一般情況下,是將野味原材料割成大塊,洗淨後放入水鍋中,然後,加入昔油、蔥、姜、花椒、大料、海鹽煮熟即食。這種傳統的烹調方式,體現出滿族人實在、粗獷的食風。隨著滿族與漢族飲食方面的不斷融合,其他飲食原料的不斷豐富,清代中後期,皇室帝王日常膳食野味逐漸減少,乾隆年間帝王日常膳食還可以經常看到“燒鹿肉一盤”等野味,等到了光緒年間,帝王日常膳食就很少見到野味了。江海產品“南鮮”、燕窩、魚翅、魚蝦、蟹等及新鮮蔬菜已經佔到了很大的比重,雞、鴨、豬、牛、羊肉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清朝野史大觀·食品》中曾記載:“宮中食品以豚肉、家禽、蔬菜為最多。豚肉之制,約得十種,如肉丸也有紅白之別。紅煮烹以普油、味甚可口。又有筍炒肉絲、櫻桃燒肉、蔥炒肉片等。又有雞

蛋餅、菌子炒肉、白菜垠肉、蘿蔔垠肉等。雞、鴨、羊肉,亦有數種。”

清朝皇家膳食皇帝飲食口味也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是各有所好,各有特色,吳正格先生在《滿族食俗與清宮御膳》中曾經記載,在清朝早期康熙年代,康熙進膳所用的原料以羊、雞、豬肉和東北出產的各類獸肉等為主,到了乾隆時期,帝王日常膳食就比較豐富多彩,花樣繁多了,乾隆除了喜愛吃東北的山珍野味,還喜愛吃鍋子蔬菜、、蘇州菜點、燕窩、鴨子和素食,同時,乾隆帝還喜愛吃水果,但乾隆不太愛吃海河產品,他的日常膳食中很少有魚翅、海參、鮑魚等烹製的菜餚。而清代末年的光緒帝恰恰相反,光緒帝特別喜歡海味菜,在他的日常膳食中,每餐必備海蜇、海帶、魚翅、海參等原料烹製的菜餚,慈禧則喜歡吃菌、蘑菇、木耳和新鮮的蔬菜,同時還喜歡吃鴨子和帶有糖醋味、果味的菜餚,溥儀喜歡吃素食和西餐[4]77。每個皇帝的口味都不一樣,為了保證每位皇帝都能夠吃到可口的菜餚,御膳房在烹製菜餚過程中要精細加工,不但要注意嚴格地選料,還要特別注意菜餚的火候和口味,“菜餚的色、香、味、形”也要符合標準。為皇帝烹製的餚撰,每一道菜的烹製加工都有明確規定,烹製加工完成後,還要將原料和調料的使用情況仔細記入賬單。這是御膳房一貫的舊制,這樣,就不會導致同一款菜,你做成這樣,他做成那樣。

三、清代餐飲文化的最高融合——滿漢全席

滿族人入關以前,就曾經有滿族特有的御府菜系雛形,御府菜其實就是滿族盛京王府菜餚以及宮廷菜餚。隨著清軍入關以及清王朝統治地位的鞏固,滿族皇室以及滿族貴族在餐飲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定都北京之後,受北京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下,御膳房廚師們的廚藝也有所創新和突破,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盛京御府菜系。後來,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御府菜系許多都已失傳。現如今,我們只能夠了解到它的部分菜餚,如御府八寶醬、御府掐菜辣子、御府椿魚、御府乾貝菜心、御府醬魚丁、御府鐵雀、御府鴨掌等菜餚,另外還有各種全鹿席、全豬席、全魚席、全羊席,據說清政府當時為了安撫伊斯蘭教徒,鞏固其統治地位,創設了全羊席,據稱此席首先以四鮮果、四乾果、四蜜餞押桌;每道菜以冷盤八品、熱菜十二品、點心四種、大件四品、飯飯菜四品為格局;主要菜餚有鹿茸鳳穴、水晶川、七巧玲臺、鳳眼珍珠、斬箭花絲、採聞靈芝、烤紅金棗、千層梯絲、文臣虎板等,這一格局充分體現出皇家風範以及宮廷餐飲雅文化的特點[5]55。另外,在當時,由於滿族人是統治階級,漢人為討好滿族官員,在設席宴請滿官時必設滿席,由於滿席烹調簡單,因此,在宴請滿官時還必須增加一些漢族的名餚。同時,許多漢族官員為了體會異族風情飲食,也比較喜歡滿席的野味,這樣,為了充分迎合滿、漢官員以及當時許多富人的口味,在創新和突破的基礎上,就出現了滿漢全席,因此說,滿漢全席是滿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果。

清代飲食文化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徵,清軍入關以後,滿族飲食文化與漢族飲食文化的結合,推動了清代餐飲文化的發展,從此以後,餐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了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向更高層次邁進。

參考文獻:

[1]劉樂樂,張美娟.論清朝之滿族飲食文化[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

[2]張亞傑.清人的飲食風俗[J].渤海大學學報,2004(3).

[3]冷傳平.滿族飲食文化初探[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5(6).

[4]李自然.試論滿族傳統飲食文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貢獻[J].滿族研究,2002(4).

[5]趙榮光.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與創新——中國飲食文化研究20年的省悟[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