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記得上學時,我們學過陶淵明的一篇《歸去來兮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又因為一部劇的熱播,而被人們再次回想起。

陶淵明,東晉田園派詩人,辭官之初,寫了這首詩賦,其中第一句最為有名:“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翻譯成白話就是:來來去去,綠色的田園都已經荒涼,為什麼你還不回來?自己用心思束縛了形體,怎麼能不惆悵、不獨自悲傷?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縱觀整篇文章,體現的是一種出世的超然脫俗人生觀,遇到逆境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迴歸自我。很多古人失意時,不僅僅是發牢騷,也往往寄情懷于山水和筆墨間。陶淵明筆下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自由的隱士,快樂的愜意,筆者認為《歸去來兮辭》中透露出更多的是陶淵明對生活的熱愛。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孔子云:事有本末,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時候心就通明瞭,從其心,隨其規,浩浩忽忽,幽幽冥冥,不悲不喜,無惡無善,合乎道。

陶淵明另一篇傳世之作《桃花源記》中,同樣也讓人無限遐想。桃花源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幻想的理想國,一個精神上的烏托邦,是陶淵明身處魏晉亂世的一絲幻想。就像我們在焦慮失落的時候,都會嚮往有那麼一塊棲息的樂土。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陶淵明或許知道自己是在妄想,既然編織了一個夢,就得有始有終,似模似樣。但桃花源確實不存在,那怎麼辦,陶淵明的處理方法就是,官方派人去找了,沒找到,民間好事者、熱衷者也去找了,也找不到,其他人也不會怎麼關心了,後遂無問津者,全文到此也就結了,再無下文。是不是有一絲驚悚感襲來,越想越覺得後背發涼。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言歸正傳,讀多了陶淵明的詩賦,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總結就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就是這樣,直達光明的頂峰,可以讓人領略雄奇,徘徊於深谷山林,可以讓人感受婉轉。兩種生活都是美的,兩種境界都是高的,就看你怎樣選擇。

從“歸去來兮辭”看人間百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