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记得上学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又因为一部剧的热播,而被人们再次回想起。

陶渊明,东晋田园派诗人,辞官之初,写了这首诗赋,其中第一句最为有名:“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翻译成白话就是:来来去去,绿色的田园都已经荒凉,为什么你还不回来?自己用心思束缚了形体,怎么能不惆怅、不独自悲伤?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纵观整篇文章,体现的是一种出世的超然脱俗人生观,遇到逆境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回归自我。很多古人失意时,不仅仅是发牢骚,也往往寄情怀于山水和笔墨间。陶渊明笔下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自由的隐士,快乐的惬意,笔者认为《归去来兮辞》中透露出更多的是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孔子云: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时候心就通明了,从其心,随其规,浩浩忽忽,幽幽冥冥,不悲不喜,无恶无善,合乎道。

陶渊明另一篇传世之作《桃花源记》中,同样也让人无限遐想。桃花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幻想的理想国,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是陶渊明身处魏晋乱世的一丝幻想。就像我们在焦虑失落的时候,都会向往有那么一块栖息的乐土。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陶渊明或许知道自己是在妄想,既然编织了一个梦,就得有始有终,似模似样。但桃花源确实不存在,那怎么办,陶渊明的处理方法就是,官方派人去找了,没找到,民间好事者、热衷者也去找了,也找不到,其他人也不会怎么关心了,后遂无问津者,全文到此也就结了,再无下文。是不是有一丝惊悚感袭来,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言归正传,读多了陶渊明的诗赋,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总结就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就是这样,直达光明的顶峰,可以让人领略雄奇,徘徊于深谷山林,可以让人感受婉转。两种生活都是美的,两种境界都是高的,就看你怎样选择。

从“归去来兮辞”看人间百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