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東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長城”,防的不是外敵,竟是漢族百姓

長城是中原政權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防禦設施,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條人工邊界。歷代許多王朝都重視長城的作用,對其進行修葺擴建,派駐重兵。清朝通過盟旗制度較好的控制了蒙古諸部,康熙曾說“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所以清朝是為數不多的,未對長城進行修葺擴建的王朝。

雖然清朝沒有對北方已有的傳統概念中的長城進行擴建,但清朝卻在東北地區修建了一道特殊的“長城”,正因為其特殊性,所以這道長城很少被人們所提及。

清朝在東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長城”,防的不是外敵,竟是漢族百姓

清朝的建立者滿族發祥於我國東北地區。在滿清興起的階段,為了防止明軍和朝鮮的前後夾擊,滿清沿著明朝在遼東地區的邊牆和朝鮮邊境修築了一道防禦性的屏障。這屏障所用的材料很特殊——先用土堆成的寬、高各3尺的土堤,然後在堤上每隔5尺插柳條3株,各柳條之間再用繩連接,叫做“插柳結繩”,和竹籬笆非常相似,土堤兩邊外側挖有邊壕。因為用柳條紮成,所以這道屏障被稱為——柳條邊。

隨著清朝對遼東的佔領繼而入關再到征服中原地區,滿族的人口和統治重心到了關外。雖然滿族人基本都走了,但清朝卻從未忘記原先修的柳條邊,順治時期繼續擴建,直到康熙時期才完成了所以柳條邊的修築。這柳條邊全場約1300公里,呈人字形橫亙在東北大平原上。

清朝在東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長城”,防的不是外敵,竟是漢族百姓

滿族人都去中原了,清朝為何還要修築柳條邊呢?一來,因為清朝初期的統治並不穩固,如果清朝一旦在中原未能立足,清朝統治者還能退回東北,依託柳條邊進行防禦,以圖將來。二來,東北是滿清的發祥地,是其“龍脈”所在。隨著統治的穩固,滿清統治者為了防止龍興之地受到侵擾,其“龍脈”被破壞,於是將最初軍事防禦的柳條邊當作封禁區域的邊界,嚴止關內的漢族百姓和北方的蒙古部落進入東北。三來,東北地區的物產是滿清統治者所必須的,同時也是優良的獵場。用柳條邊圍禁起來,可以保證獵場和物產為滿清統治者所世代享受。

清朝在東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長城”,防的不是外敵,竟是漢族百姓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漢族百姓進入東北。雖說要防止漢族百姓進入東北,但修築柳條邊的主力卻是漢族百姓。柳條邊始建於1638年,完工於1681年,耗時四十三年。當時滿族人口稀少,統治中原都不夠,更不用說去東北修柳條邊了。為了解決勞力問題,清朝決定將東北定為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區,影視劇中常見的流放於寧古塔,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省。

修築好的柳條邊成了東北和關內地區的界限,在柳條邊的封禁下,廣大漢族百姓嚴禁進入東北,東北廣大地區成了清朝人為製造的最大無人區,而這最終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由於東北人口稀少,難以防止沙俄和朝鮮的滲透和蠶食,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遇到了危機。另外,隨著清朝人口的增加,關內許多人為了謀出路,找飯吃,又不得不冒著殺頭的危險衝破柳條邊進入東北。

清朝在東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長城”,防的不是外敵,竟是漢族百姓

封禁是禁不住的。到了咸豐時期,滿清政府終於廢除了存在220多年的封禁政策,柳條邊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關內漢族百姓得以湧入東北地區,從而有效防止了沙俄、日本對東北地區的進一步蠶食。如今的柳條邊只剩一些坍圮的土堆,上面的柳條早已不見蹤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