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东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长城”,防的不是外敌,竟是汉族百姓

长城是中原政权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防御设施,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条人工边界。历代许多王朝都重视长城的作用,对其进行修葺扩建,派驻重兵。清朝通过盟旗制度较好的控制了蒙古诸部,康熙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所以清朝是为数不多的,未对长城进行修葺扩建的王朝。

虽然清朝没有对北方已有的传统概念中的长城进行扩建,但清朝却在东北地区修建了一道特殊的“长城”,正因为其特殊性,所以这道长城很少被人们所提及。

清朝在东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长城”,防的不是外敌,竟是汉族百姓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发祥于我国东北地区。在满清兴起的阶段,为了防止明军和朝鲜的前后夹击,满清沿着明朝在辽东地区的边墙和朝鲜边境修筑了一道防御性的屏障。这屏障所用的材料很特殊——先用土堆成的宽、高各3尺的土堤,然后在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接,叫做“插柳结绳”,和竹篱笆非常相似,土堤两边外侧挖有边壕。因为用柳条扎成,所以这道屏障被称为——柳条边。

随着清朝对辽东的占领继而入关再到征服中原地区,满族的人口和统治重心到了关外。虽然满族人基本都走了,但清朝却从未忘记原先修的柳条边,顺治时期继续扩建,直到康熙时期才完成了所以柳条边的修筑。这柳条边全场约1300公里,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

清朝在东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长城”,防的不是外敌,竟是汉族百姓

满族人都去中原了,清朝为何还要修筑柳条边呢?一来,因为清朝初期的统治并不稳固,如果清朝一旦在中原未能立足,清朝统治者还能退回东北,依托柳条边进行防御,以图将来。二来,东北是满清的发祥地,是其“龙脉”所在。随着统治的稳固,满清统治者为了防止龙兴之地受到侵扰,其“龙脉”被破坏,于是将最初军事防御的柳条边当作封禁区域的边界,严止关内的汉族百姓和北方的蒙古部落进入东北。三来,东北地区的物产是满清统治者所必须的,同时也是优良的猎场。用柳条边围禁起来,可以保证猎场和物产为满清统治者所世代享受。

清朝在东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长城”,防的不是外敌,竟是汉族百姓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汉族百姓进入东北。虽说要防止汉族百姓进入东北,但修筑柳条边的主力却是汉族百姓。柳条边始建于1638年,完工于1681年,耗时四十三年。当时满族人口稀少,统治中原都不够,更不用说去东北修柳条边了。为了解决劳力问题,清朝决定将东北定为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影视剧中常见的流放于宁古塔,也就是现在的吉林省。

修筑好的柳条边成了东北和关内地区的界限,在柳条边的封禁下,广大汉族百姓严禁进入东北,东北广大地区成了清朝人为制造的最大无人区,而这最终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东北人口稀少,难以防止沙俄和朝鲜的渗透和蚕食,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遇到了危机。另外,随着清朝人口的增加,关内许多人为了谋出路,找饭吃,又不得不冒着杀头的危险冲破柳条边进入东北。

清朝在东北修了一道特殊的“长城”,防的不是外敌,竟是汉族百姓

封禁是禁不住的。到了咸丰时期,满清政府终于废除了存在220多年的封禁政策,柳条边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关内汉族百姓得以涌入东北地区,从而有效防止了沙俄、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蚕食。如今的柳条边只剩一些坍圮的土堆,上面的柳条早已不见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