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開會,大家中途頻繁退場呢?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後,各地在精簡會議、改進會風上有了積極變化,會場環境儉樸了,會後大餐不見了,但有的地方文山會海變著花樣重出江湖,“用會議落實會議”的現象依然存在。

“你開會、我開會、大家都開會,誰來落實?”開會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關鍵是會議怎麼開,如何提高開會的實效?重要的話需要反覆講,但要精簡有乾貨,而更重要的是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真正把會議精神落到實際工作中。

為什麼一開會,大家中途頻繁退場呢?

同時,在開會時,我們常能看到一種情況,有時候開了四五十分鐘之後,參會者一個個中途跑出會場,導致會議現場儼然就是一個集市。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一開會,很多人中途頻繁退場呢?

為什麼一開會,大家中途頻繁退場呢?

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他們退場幹什麼?一般就是兩個事,接電話或者上廁所。當然也有的是開會時間長了,抽個煙,透透氣。

對於接電話來說,很多從事業務的朋友,參加會議時,正好來一個電話也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接電話,不得不多次進出會場,給會議進程和會場紀律都帶來極為不好的影響。當然,不接不行嗎?理論上可以,但是當你的客戶打來的,特別是頂頭上司打來時怎麼辦呢?

對於上廁所而言,俗話說,人有三急,這也好理解。《康熙王朝》裡面也有這麼個片段,康熙第一次巡幸山西,召見晉陝官員時,正在講大道理。忽然發現一位縣令神色有異。康熙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晉城知縣王吉貞尿憋急了,又不敢在如此隆重場合失禮。康熙大笑,準其上廁所解決問題。王吉貞尿畢之後,壓力大減,乃至昏厥。

為什麼一開會,大家中途頻繁退場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會前沒有公佈休會時間。

比如要開3個小時的會,在會議議程中就要加上一條,在幾點幾分時,中間休息十分鐘。有的會議沒有發放議程,在開始時,主持人就可以說一聲“本次會議1個小時後休息10分鐘”。時間比較短的,就可以說“本次會議預計時間為50分鐘”。

為什麼一開會,大家中途頻繁退場呢?

這樣,快到結束或者中場休息時,即使大家想上廁所,或者是來了電話,一想到馬上要休息了,就忍著不去廁所或者不打電話了。

相反的,開到五十分鐘,大家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假如想上廁所的,一想到會有可能開兩三個小時,他怎麼能忍得住?

於是乎,想上廁所的就上廁所,想打電話就打電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