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來了」央視《百家講壇》大師閻崇年來到長治,他做了什麼?

6月6日,正逢芒種。

這是個暢享美好的季節!這是個播種希望的季節!

當天,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偕新書走進綠色沁源,舉行《森林帝國》新書發佈會。

何為“森林文化”?閻崇年緣何在沁源舉辦新書發佈會?“森林文化”將為沁源發展帶來哪些契機?帶著一系列問題,我們專訪了閻崇年。

「大师来了」央视《百家讲坛》大师阎崇年来到长治,他做了什么?
「大师来了」央视《百家讲坛》大师阎崇年来到长治,他做了什么?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蓬萊市戚繼光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兼及北京史。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勳"。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綠色沁源”印象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森林帝國》突出‘森林’二字,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度契合。”靈空山上、密林之中,已84歲高齡的閻崇年端坐鏡頭前,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條理清晰、娓娓而談。

“第一次到沁源,給我最突出的感覺:沁源是生態縣城。天湛藍、山碧綠、水清澈,土地沒有汙染,生態環境這麼好,油松之王‘九杆旗’樹齡在600年以上,超過了明朝、清朝和民國加起來的總歷史,沁源縣生態環境高質量,我認為,這是沁源的一寶。”

“第二個感覺:沁源人民特別愛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我瞭解到,沁源縣沒有一個人當漢奸,取得了‘沁源圍困戰’的偉大勝利,被毛主席稱讚‘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要弘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

“第三個感覺:沁源人民特別正直、熱情。那些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的百年油松筆直向上,是沁源人民精神的象徵。”

閻崇年說:“來到沁源,首先我是來學習的,學習沁源的生態理念、愛國精神,學習沁源人不怕困難、向上向前、堅韌不拔的精神。我要把我的感受帶回北京,向我的親朋好友宣傳沁源;通過媒體,向更多的人宣傳沁源,讓沁源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此行一點兒不累,特別高興,好多是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一路走來一路收穫。”

何為“森林文化”?閻崇年認為,《森林帝國》的基礎是森林,森林是生態概念。那麼,森林與社會、人文等相結合,就產生了“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反映人與森林關係的文化現象。

閻崇年認為,沁源縣是“農耕文化”和“森林文化”的融合體。“農耕文化”和“森林文化”不同,較“農耕文化”而言,“森林文化”胸懷很開闊、意志更堅韌、愈加註重合作。

“森林文化”胸懷很寬廣。農耕種地,就在一畝三分地上。森林面積寬廣,地域面積遼闊,帶來人們心胸的開闊。當前,縣域要發展,必須高點站位、視野開闊,放眼全國,放眼全世界。“這點我覺得沁源人比地處純農耕地區的人更具優勢。”

“森林文化”更能培養人的堅韌意識。農耕時,農民意志也堅韌,要與自然做鬥爭,要蟲口奪糧。森林裡野獸遍佈,野獸是人類的朋友,有時候一發怒也變成了人類的敵人。經歷森林文化薰陶,人們更勇敢、更堅強。比如狩獵時,如果要捕獲一頭野豬,它會反撲;農耕時,割麥子,麥子相對不會傷人。“我認為,兼有‘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滋養,是沁源人更加果敢勇毅的原因。”

“森林文化”更重視合作。地處森林的人,需加強協調、配合,更加講究團隊精神、合作精神。“這些優良品質,在沁源人身上斑斑可見。”

「大师来了」央视《百家讲坛》大师阎崇年来到长治,他做了什么?

“森林文化”論證

《森林帝國》新書發佈會緣何在沁源縣舉辦?

“這是一種機緣巧合。”閻崇年說。

沁源縣,森林覆蓋率達56.7%,居全省之首,是全國天然林保護重點縣。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沁源縣提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發展戰略。這既是對“森林文化”延伸發展的形象闡述,更是對“森林文化”服務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談及緣何在耄耋之年研究“森林文化”,伏案疾書《森林帝國》?緣何選擇從文化的視角解讀歷史?閻崇年說:“20世紀90年代的一天,著名學者、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王光和我交談間,說毛主席、周總理都提出過一個問題——滿族是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軍隊也不過十萬人,怎麼會打敗約有一萬萬人口、一百萬軍隊的明朝呢?而且,滿族人建立清朝並鞏固其統治長達二百六十八年,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歷史研究領域尚未給予確切答案。您是研究清史的,希望您能回答這道歷史難題。”

“其實,百年來,許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嘗試著作了回答,如‘征服說’‘漢化說’‘政策說’等。歷史學研究,有階級史觀、英雄史觀、宗教史觀、經濟史觀等不同視角,唯獨沒有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論述研究的。中華古代文明由一元說,農耕文化形態構成;二元說,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形態構成;三元說,即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四元說,加入了高原文化,唯獨沒有研究森林的。”

“‘森林文化’,是一個全新視角,是一個新的歷史學概念。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的學者都沒有研究森林文化。是不是森林領域太窄了?我就查衛星拍攝的世界地圖。北極凍土帶往南,約北緯70度-北緯40度間是森林帶,森林帶往南是草原帶,再往南有條農耕帶,再往南是南半球。”

“森林領域不窄。那麼,‘森林文化’在學理上是否成立?學術界是否接受?起初,我心裡沒底。為了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不僅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材料,還做了紮實的田野調查。在中央黨校、中組部等幾次培訓、講座、座談上,尤其是在哈爾濱一所高校舉行講座時,由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宗教學、民俗學等不同領域25名專家共同研討,從不同學科領域論證是否成立、需要如何完善。經過論證後,大家一致認為‘森林文化’概念成立。當時,我比較有信心了。”

把幾次培訓、座談的講稿和討論的結果整理後,閻崇年撰寫了15000字的論文《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2014年第一期遼寧大學學報刊發了閻崇年《森林文化之千年變局》論文。

“刊發後,我收到一封信,是南開大學研究清史的一名資深教授,他認為論文從歷史學、方法論方面均有創見、有開拓性,為此還寫了一篇讀後的評論文章。我的信心更足了,有了寫一本書的打算。”

2014年年初動筆,晨時4點起床,加班加點寫作,歷時近5年,著作16萬餘字,首印20000冊,不足三週售罄,又加印20000冊……《森林帝國》出版後,一度熱銷。

《森林帝國》中“森林文化”概念和“文化統合”觀念的提出,為歷史研究開啟了一塊新的研究領域、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和一個新的理論創建。

首次論述中華文明具有“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五種文化形態,《森林帝國》除具有史學研究意義,也為實現中國夢、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文化統合的歷史經驗和歷史借鑑。

「大师来了」央视《百家讲坛》大师阎崇年来到长治,他做了什么?

“生態文明”揚勵

沁源縣,既是森林大縣,也是文化大縣。

文化猶如浩瀚的大洋,匯聚了每一代人、每一個人的心力,而歷史學家則更像大江大河,集結起涓涓細流、直入東海,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耳順之年倡議創立“滿學”;古稀之年走上《百家講壇》;耄耋之年創作新書《森林帝國》……閻崇年,這位年邁的學者身上彷彿充滿了源源不竭的力量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是什麼讓他老驥伏櫪志不渝?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宣傳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宣傳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閻崇年說,在5000多年曆史中孕育發展的中華文化,具有原生性、悠久性、連續性、多樣性、統合性、國際性、日新性,這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明之博大,在於其文化多元;中華文明之綿延,在於其文化統合。

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奮進力量。閻崇年認為,無論是學者,還是領導幹部;無論是治學,還是幹事創業,都要注重堅定文化自信。他特別寄語沁源縣廣大黨員幹部,首先要讀萬卷書。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審美情趣、人文素養,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要行萬里路。創作《森林帝國》期間,他走遍了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等省市,甚至遠赴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等。同時要學萬人長。人各有其長,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會促使自己成長。最後方成一家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在綜合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辨偽存真、銳意創新,勇擔事、能幹事、幹成事。

對於綠色沁源,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堅守“生態文明”,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沁源縣,是‘農耕文化’‘森林文化’交匯、互動與融合的典型,具有綠色文化、紅色文化等。”閻崇年說,“這裡森林資源豐富,有很多的林產品,如人參、木耳、蘑菇、松子等,還有中藥材,這些都可以發掘、利用。要種植水果、蔬菜、中藥材、林產品,就要認真做調查研究,找到適合的產品品種,根據山脈不同的高度、溫度、溼度,採用科學的種植方式,提升產品產量和質量,以此提高當地百姓的收入。這裡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可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拓展鄉村旅遊市場,做大做強‘森林康養第一縣’品牌。”

「大师来了」央视《百家讲坛》大师阎崇年来到长治,他做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