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王和“歐洲的良心”,伏爾泰有一句話最是廣為流傳——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此觀點意在表達:當他人與自己的看法、思想甚至價值觀相背時,自己有權利表示異議和完全不同的態度,而與此同時絕對支持對方的表達權、發言權。

客觀來說,若人人秉持這樣的觀點有利於營造自由文明的環境,為文化多元性培養肥沃的土壤。但是仔細思索一下,這句話中的“你”和“我”指向的範圍是否有侷限?抑或理所應當地,應該泛指每一位社會成員呢?如若其中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專業學者,另一位只是默默無聞的業餘愛好者,平等的對話是否有成功進行的可能?

在央視我們有一檔熟知的節目《百家講壇》,其中主講滿清史的閻崇年教授與一位野蠻的陌生年輕男子之間發生的荒誕故事可以為以上思索的問題提供一種解答方式。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學術流氓”遇見“野蠻青年”

2008年10月,閻崇年教授正在無錫一家書店內進行一場籤售會,剛剛給一名讀者簽完名,就在準備給下一名讀者簽名的短暫間隙,這名湊上來的讀者趁所有人不備之時迅速地手起手落,讓毫無心理準備的閻崇年教授連續吃了兩個嘴巴子。

這突然的遭遇掌摑使得原本精神狀態良好、面帶笑意的高齡學者也瞬時發矇,好在閻崇年教授並未情緒失控,而是充分發揮了作為一位高級知識分子的涵養作用,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鎮靜,加上現場工作人員的調停手段,場面的混亂並未擴大,只是還有另外的一件意想不到之事,人群外竟有一位年輕人叫好“活該!”

當時年齡已逾七十的閻崇年教授是否真的該打?而真正需要被討論的問題果真是此嗎?此次掌摑事件造成的風波遠遠大於當時現場的混亂,在社會中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有為閻崇年教授叫屈鳴不平的,斥責青年男子野蠻、粗魯、不尊重學術和言論自由,也有站邊這位打人的青年男子的,痛斥閻崇年教授只是一個“學術流氓”。明顯的暴力動粗事件中難道有不為人知的更大隱情?

打人的青年男子名叫黃海清,在掌摑事件後接受了拘留和罰款處理,在記者的耐心詢問之下終於說明了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動手的真正原因:對於閻崇年教授鼓吹滿清的言論極度不滿。在認知觀點上的根本衝突本已引起極大的不滿情緒,而後數次要求當面辯論的請求最終都石沉大海、被草草敷衍和失約,他表示毫不後悔自己選擇了暴力手段。

“百家爭鳴”還是“一家之言”

閻崇年教授作為一位研究清史五十年的清史專家和明星學者,對於歷史的認知理念有何不妥之處至於招來如此極端訴諸於暴力手段的不滿?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青年黃海清表示自己無法接受閻崇年教授對於清朝的過度美化和鼓吹,認為其中最極端和違反人性、民族和歷史的觀點是其對於揚州十日大屠殺的肯定,歷史界泰斗級別的人物竟然稱此次慘烈屠殺也是民族融合的方式,而在黃海清看來,揚州十日是不折不扣的慘劇,其慘烈程度不亞於那次屠殺。

而無論在學術地位還是媒體權利上都佔絕對優勢的閻崇年教授對要求和他討論的人有著高要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清史專業,在清史研究上有一定的學術成果,具有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親身經歷。

這是一個學術泰斗的傲慢,我們也可以視之為某種傲慢的自由。不過對黃海清承諾的討論竟以毫無解釋地失約草草敷衍,“不戰而逃”,也難怪諸如黃海清這一輩青年人有許多不滿,不惜動用暴力手段發洩不滿。

這在一定程度上向大眾展現出的是專家學者和百家講壇在拒絕學術交流,更使人憤怒的是令異見者苦苦等待卻以討論的訴求毫無尊嚴地落空為下場。公眾不免提出尖銳的質疑——

百家講壇實則為“一家講壇”,只支持學術的傳播和灌輸而不能妥當地處理公眾的質疑之聲。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交流無門 訴諸暴力

站在閻崇年教授的視角看,研究清史五十載,其深刻程度毋庸置疑,但凡對於一個事物投入這樣的心血和時間精力,擁有一些異於常人的獨特見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拋開輿論中的一切陰謀論不談,僅就一些學術觀點而言,確實有諸多不妥之處,其中對於揚州十日和文字獄的美化實為廣大學者和民眾所不能苟同。

莽撞的青年果然莽撞無腦嗎,他多次請求正面交流而被忽略,在文明這條路行不通的時候,一定的暴力手段成為他退而求其次的宣洩出口,他的思考邏輯是:既然揚州十日大屠殺這樣的慘劇可以被稱之為民族融合,那麼我將兩下掌摑視為文化融合也不為過。

當學術地位、社會階層不對等時,文明與暴力的手段都將可能成為底層、基層民眾發聲的選擇。黃海清之所以掌摑,不是蔑視學術自由,而是反對某一種學術和學術宣傳平臺的專橫、反對對歷史的曲解;百家講壇作為一檔開放式的講座節目,在保有學術尊嚴和學術自由的同時,也需反思是不是也應該為異見者保留一個合法合情的發聲渠道。

百家講壇閻崇年教授掌摑事件有何隱情?有人叫好,打人青年說不後悔

總而言之,此次風波利大於弊。認為學術尊嚴、學術自由被踐踏者很有可能心理脆弱、學術不佳;後續附和“打得太輕”的看客則基本是懦弱無能的起鬨者罷了。我們知道,黃海清為自己的暴力行為買了單,並且他不後悔。

之所以說利大於弊,是因為此次事件向全社會發出一個信號,學者有學者的自傲,一個作為民眾的個體也有一個個體堅決的意志,他們也各有各的短處和隔閡;這兩巴掌作為雖不好看的橋樑,使得兩者的隔閡在某個緯度上被打破了,它向我們演示:人與人之間不能只有尊崇與被尊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