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腦癱,多大才會知道?

Nnjhfcxdt

腦癱,全稱叫腦性癱瘓。主要指得是嬰兒在出生前後因為某些緣故造成的腦損傷,也有可能是嬰兒大腦出現異常發育不正常。腦癱寶寶的行為態勢會與正常人的不一樣,因為肌肉控制失去了調節能力,所以會導致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困難。腦癱的症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髮育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等等與正常的兒童不一樣的表現。

那麼寶寶腦癱,通常多大才會被發現呢?正常情況而言,嬰兒會在出生3-6個月後行為態勢等會表現出異常,這時候可以觀察寶寶是不是腦癱患者,3-6個月的嬰兒主要去觀察他的運動功能發育是否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如果有明顯落後,那一般而言就屬於腦癱了。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去觀察寶寶的運動能力:

1.在日常生活在是否容易受到驚嚇。

2.吸吮母乳時是否有氣力。

3.嬰兒是否無哭聲或者哭聲軟弱無力。

4.嬰兒是否會經常全身癱軟無力。

以上情況如果都是的話,那麼有九成可以認為該嬰兒患上了腦癱。


醫聯媒體

腦癱兒童的早期症狀

1、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2、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3、出生前、出生時及 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4、小兒出生後哺餵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5、運動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總結1~12月腦癱異常情況:

1個月:

  • 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持續 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重度腦損傷,弱智及肌肉系統疾病.

  • 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 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頭圍異常:腦損傷往往有頭圍異常的情況 ;

2-4個月:

  • 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不笑: 2個月不能微笑, 4個月不能大笑 ;

  • 手握拳: 如果 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

  • 身體扭轉: 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 頭不穩定: 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 斜視: 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不能伸手物:如 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 不能翻身: 3個月左右不能翻身

5-6 個月:

  • 注視手: 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 4個月時反應遲鈍, 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7-12個月:

腦部損傷較輕者,前半年往往表現不是很明顯,在嬰兒後半期有異常表現

(1)不能翻身 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 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 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釦、繫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 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 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 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 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 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 "吃手 "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中醫角度看早期症狀

中醫眼中的腦癱對腦癱這個疾病,除了醫學上公認的原因外。中醫認為它屬於中醫學中“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

其基本表現是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多種多樣,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屬中醫“五遲”;頭軟無力,不能豎頭,手無力,不能握拳,下肢痿弱,口唇軟無力,不能咬咀,皮膚鬆緩,肌肉軟不長,屬中醫“五軟”;其症狀為頭項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稱為“五硬”。表現為兩肢內收後旋,肘、腕、指間關節屈曲,雙下肢伸直交叉,尖足、“剪刀樣”姿勢。

這是由於小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肝腎虧損,精髓不足,最終出現“骨軟”症狀;由於先天的不足,導致後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後天失養,肌肉萎縮或皮膚鬆弛;或出生後肝血腎精不足,筋骨失養而痿弱;最終腦失所養,形成腦癱。

小兒腦癱都有哪些臨床症狀表現呢?

(一)、小兒腦癱早期症狀1.太鬧人:易激惹、持續哭鬧、睡眠不安等。2.太安靜:對外界不理不睬,過分安靜。3.太難喂:吸吮困難,嘔吐頻繁。4.太難帶:護理困難,肢體僵硬,翻動如滾木樣。5.太難看:握拳頭、“飛機手”、“芭蕾腳”等。 (二)、小兒腦癱臨床表現——動作怪腦癱嬰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角弓反張、少動或過多亂動;餵奶時出現吸吮無力、吞嚥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2-3個月時,還不會笑、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智力發育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 (三)、還有些異常的動作或姿勢

1、循序漸進原則。

由於腦性癱瘓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日復一日,有耐心地訓練。各種功能的恢復主要靠在醫生和家長的幫助下由患兒自己鍛鍊。所以,各種動作必須先讓患兒適應。如不會坐的患兒,讓他自己坐。也可以把一個功能分解成幾個動作讓患兒聯繫,每天的訓練時間要有計劃且不要過長,以免患兒產生疲乏,厭倦,反感,不願合作等不良情緒。訓練要多樣化,使患兒覺得有新鮮感,以提高他們訓練的積極性。 2、不代替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一項動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來完成,家長必須幫助他們。但必須強調的是,幫助絕不是代替。如吃飯,有的患兒自己能慢慢吃,但姿勢不正確,容易把衣服弄髒,家長只能幫助糾正其不正確的姿勢,而不能喂他們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幫助患兒用正確的姿勢來拿勺吃飯,時間長了就會習慣,孩子能自己吃飯了。 3、不過分照顧原則。

許多患兒家長總因可憐孩子而不自覺的過分照顧;實際上這既無必要,又不利於孩子的訓練。久而久之,過多的關照勢必養成孩子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因此,訓練時一定要讓患兒配合每一個動作。患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拿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各個動作上,但切勿過分照顧;凡是患兒自己能完成的動作,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 4、不斷重複原則。

腦性癱瘓兒童每恢復一項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反覆地進行訓練,才能最終鞏固下來。同時,只有待某一動作定性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的訓練。訓練時要遵循示範,等待,鼓勵,再等待,再示範的原則。因患兒每完成一個動作都相當困難,並且會經常出現反覆(如有的患兒能獨立走幾步了,過幾天卻又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患兒對每項功能,每個動作,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最終的恢復。 5、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則。

由於患兒長期處於某種異常的活動範圍之內,從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肢體異常。引起異常姿勢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用力問題,不正常用力越嚴重,異常姿勢也越嚴重。如果不正常用力得不到及時糾正,必然使患兒肌張力增高,導致功能障礙的加劇。因此避免不正常用力,是患兒康復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如患兒在平路上勉強能夠行走時,就不要急於讓他練習跨越障礙物,或上,下樓梯。 6、正面激勵原則。

由於許多患兒因各種原因而從沒有進行過規範的關節活動和訓練。因此,一旦接受大運動量、分解式的強化功能訓練,便難以接受。多數患兒會出現哭鬧和不配合現象而影響康復訓練效果。所以不僅要根據患兒的體質、心態等,合理地、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避免患兒過於疲勞而產生厭倦,反感情緒。日常訓練中要儘量想辦法引導患兒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兒心理,注意利用語言、兒歌或物品來引起患兒訓練興趣;注重少批評多表揚,練得好還可以適度獎勵,讓孩子經常保持一種成就感。必須明白,過於溺愛或嚇唬打罵都會使患兒造成心理壓力,進而逃避、拒絕配合訓練,而最終影響康復效果。


腦癱的發生率在不斷的提高,目前我國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約在1.8‰-4‰,大約每300個出生的嬰兒中就將有一人患有或發生小兒腦癱,這個數字還是十分令人震驚的。


大致來講,就是觀察寶寶的語言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情況、智力發育情況等。

下面是小童給大家做了歸納。


1、存在高危因素的寶寶要關注

孕期不良因素、早產,窒息,缺氧缺血、難產、低出生體重因素、黃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外傷、低血糖、顱內出血、腦損傷等


2、寶寶這些異常要關注

★運動發育落後: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

★異常肌張力:打挺或過軟等。

★太鬧人:易激惹、持續哭鬧、睡眠不安等。

★太安靜:對外界不理不睬,過分安靜。

★難喂:吸吮困難,嘔吐頻繁。

太難帶:護理困難,肢體僵硬,翻動如滾木樣。

★太難看:握拳頭、“飛機手”、“芭蕾腳”、尖足,下肢僵硬伸展,伸腿坐,上臂內旋等。


在腦性癱瘓鑑別診斷中,需要根據患兒年齡、癱瘓的部位、病型、併發損害等具體情況要進行深入的瞭解。


如下圖↓,可直接跳過



一路童行

1、俯臥:在俯臥時,正常嬰兒能用雙手臂撐起上身,並抬起頭,腦癱嬰兒則不會。家長用手抬起小孩的頭部,正常嬰兒沒有抵抗,腦癱的嬰兒則有抵抗。

2、仰臥:專家稱,正常嬰兒能展開四肢仰臥於床上,腦癱嬰兒則頭部轉向一側,這一側的手腳伸展,另一側的手腳屈曲。家長用雙手去逗仰臥的小孩時,正常嬰兒能用雙手來玩家長的手,且仍可保持平臥。腦癱嬰兒則是抓緊家長的手不放,甚至懸起上身。

3、端坐:專家表示,家長用手按壓在端坐小孩的背後,正常嬰兒較穩定,仍可坐穩。腦癱嬰兒則不穩定,很容易低下頭向前傾,伸開雙手上下襬動。

4、倒提:專家指出,家長用手抓住小孩一條腿從臥位倒提起來,正常嬰兒會屈起另一條腿以對抗。腦癱嬰兒則伸直雙腿任您倒提,無明顯的對抗反應。

5、肌張力測試:專家稱,肌張力是在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瞭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範圍瞭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範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範圍大,張力高時活動範圍小。

6、牽拉試驗:專家稱,檢查肌張力時還可以通過牽拉試驗來了解,此項檢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兒雙手,將其從仰臥位拉成坐位,觀察頭後垂的情況可瞭解頸背部肌肉張力。


萌萌噠女漢子121


貓啊貓116137246


王火日立-

我家是出月子發現的,月子裡夜裡哭鬧,比一般孩子難帶(他自己難受)一哭就直挺挺的,雙手背後翻整個人程一個反C型,出月子抬不了頭'就馬上看醫生,說是早產肺沒長好窒息過,就窒息那短短的時間,大腦受損,受損的大腦是無法冶好的!但是人的大腦只開發了40%還有60%是沒有開發的,而且人的大腦有替代性,也就是說當一個部分的大腦壞死,在剌激下另一部分大腦會替代他的功能,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發現越早越好,醫學中管一個月以內有一個“視窗期”新生兒的發育是一生中最快的,這個時內冶療99%會追上足月兒,所以理療非常重要!按摩、游泳、都是剌激大腦反應的手段,我家就是在理療中曾經一個月長5cm,醫生都說不常見,我自己買了個游泳池,天天讓他遊,現在7歲半了141cm,二抬三翻九坐一定要按時會,這是一個標準,不少家長不以為事,錯過時期。

0-3歲被稱為

腦癱患兒

的“黃金康復期”,患兒的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代償能力就越強。所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就成為了腦癱康復的現代理念。

補充一下:這些指標都是針對疑似高危兒童,那些正常的不行的兒童家長就不要在這BB什麼沒爬過,就直接走的不曉得孩子有多正常。我寫這些無非是回答問題並不針對不爬就會走的正常兒童。其實我的孩子也是沒爬直接走的,但確實他在運動協調能力方面與正常孩子存在差異,所以滑輪,籃球我全上,因為這並不是不能改變的,運動多了功能就強了,我只願天下孩子無病無災!


uu80


不吃橙子vi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患兒突然僵硬:在某些體位,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感到困難。鬆軟:嬰兒的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他的四肢下垂。嬰兒很少活動。發育遲緩:學會抬頭、坐和運用雙手卻遲於同齡孩子,可能用身體某一部分多於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兒常用一隻手而不用雙手。進食差:吸和吞嚥差。舌頭常將奶和食物推出。閉嘴困難。異常行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睡得太多,或者3個月時還不會笑。
1.早期症狀
(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狀
(1)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2)姿勢障礙 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3個月仍不能頭部堅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孩子不喜歡洗澡,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
(3)智力障礙 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1/4。
(4)語言障礙 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
(5)視聽覺障礙 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生長髮育障礙 矮小。
(7)牙齒髮育障礙 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嚥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8)情緒和行為障礙 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9)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皮皮媽愛皮皮

對於家長來說,在孩子嬰兒時期應該注意以下現象:

1、母親妊娠期間的異常情況;是否有早產、難產、出生前後的窒息史。

2、嬰兒活動少或異常增多,但肢體無力。吃奶無力,經常嗆奶等。

3、運動功能發育明顯遲緩。

4、肢體長期固定於異常姿態。如兩腿交叉,雙足足尖著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