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是治堵“良方”

如今百姓出行,不僅有公交車、出租車,而且不少人還有了私家車,很是愜意,但車輛的激增,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

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許多每天的早、晚交通高峰期,道路上塞滿了汽車,半天難挪一步,影響著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人們叫苦不迭,急切渴盼有關部門能儘快拿出治理的“良方”。

其實,各地在治堵的問題上可謂費盡了腦筋,比如推出機動車尾號單雙號限行、設立單行道、限制外地車高峰期駛入等等,無奈成效都不大。堵車無外乎為車輛的增多和流動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現有道路狹窄和城市道路建設速度緩慢愈來愈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所致;此外,一些交通參與者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是造成堵車的助推劑。例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必須靠右行駛,這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規定的,但偏有人要“反其道而行之”,在順勢而進的人潮車流裡來個“逆流而行”,一下攪亂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擁堵。一些車輛亂停亂放、隨意掉頭,使原本狹小的道路變得更加狹小,形成“腸梗阻”。客觀地說,我們苦苦尋覓的治堵“良方”,其實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上,那就是相互“禮讓”。如果我們每個道路交通參與者都能自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做到各行其道,尤其是在堵車的情況下,做到禮讓三分,不搶道、不佔道、不隨意變道、不亂停亂放,如此,即便路窄也會變寬,從而車水馬龍,暢通無阻。反之,爭道、搶先、互不禮讓,就會造成“一夫擋道,萬夫受阻”的局面,即使再寬的大道也會“窄”得水洩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