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時候,為什麼腦海裡會有朗讀的聲音?

Wild-Fire

內在聲音是外在語言的內化

20世紀30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提出,我們內心的聲音與外部發聲的能力密切相關。根據他的提出的理論,內心獨白是外部語言的內化。這意味著大腦內在語言會激活外部語言器官,肌電圖也顯示喉部在內部獨白時被激活。

該理論後來進一步得到了證實,當那些沉迷於內心演講的人的神經影像顯示布魯卡語言區部分(下圖)更為活躍,當布魯卡語言區被刺激干擾時,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都會被破壞。

推論放電

大腦中被稱為推論放電的信號,可以幫助區分自我產生的感官體驗和外部產生的感官體驗。當動物執行一項任務時,其運動系統會使用一個正演模型或一個身體內部模型來預測其完成時的感覺後果,這種推論放電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模糊的預測。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Mark Scott認為,在演講過程中,大腦會產生一種聲音的內部副本,與外部聲音平行對比。如果內部聲音沒有被抵消或與外部一致,我們就會感到困惑,溝通就會混亂。如果推論放電可以預測自身運動,兩組信息匹配,那麼外部感覺信息就會被大腦所產生的內部拷貝抵消,就能防止內外感覺之間的混淆這就解釋了給自己撓癢癢是不起作用的。

實驗結果顯示:當志願者在在腦海對自己說出與外部聲音相匹配的音節時,外部聲音的影響就會顯著降低。因此,內部語音依賴於處理外部語音的系統,而聽覺內容則由推論放電提供的,這種內部語言理論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幻聽理論密切相關


科學閏土

樓主可以在百科上搜一下“視覺詞形區”哈。

如果大腦的這個區域受到損傷或是被切除了,那麼患者就會患上失讀症,無法進行學習閱讀。但是他們對於語言的理解不會受到損傷的影響。

視覺詞形加工區位於左側梭狀回中部區域,這是人類和猴子視覺對象識別系統的一部分。聽覺通路和語言通路的聯繫非常緊密,它們是理解言語含義的神經通路。

總的來說,這種組織包括了可以對特定線交叉模式做出反應的細胞,比如L、T和X細胞。其結果就是書面語言符號在所有語言當中都是由數量相對較少的部分構建而成的,這其中也包括像日文和中文這樣的表意文字。視覺詞形區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人們識別字母或是表意符號,然後再聯繫到雙字母或是雙符號的組合,最後運用自身已有的聽覺和言語神經通路,將它們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單詞進行理解。

關於視覺詞形區連接聽語通路的方式我們瞭解的並不多,不過我認為普遍的理論還是很容易接受的:我們可以把閱讀當作一種言語重建的方式。所以當人們閱讀的時候,經常能意識到自己腦海中有個聲音,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Rockets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內部言語”,自從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出現至今,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相當多了。在上世紀30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維谷斯基就曾認為,內部言語的發展是將“外部”大聲說話的行為內化為思維。如果他的理論是真的,那麼當我們大聲講話或是內部言語的時候,所使用的大腦機制是不是一樣的呢?

---華麗分界線---

雖然它連個名字都沒有,但是我知道在你的成年生活中它對你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你的朋友可能會說無論真相是什麼,你都是在浪費時間。但是那個聲音會說服你,讓你相信無論真相是什麼,你都是正確的。


空軍一號飛啊飛

這被稱為默讀,這種現象到現在都還沒有被人們充分的瞭解。

大多數人在閱讀的時候都會默讀,但是有些人永遠都學不會,如果他們不把每一個單詞都念出來的話,就不能理解文章大意。其實你完全可以通過訓練,讓自己一點兒聲音都聽不到的哦,譬如我,基本上就可以在腦海中自如切換這個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