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為何紛紛“觸網”

據統計,2014年“網絡劇元年”後,隨著視頻網站集體發力加大對網劇投入,越來越專業的製作和運營,令國內網劇產業從此迎來高速蓬勃發展時期。短短几年間,網劇在題材、類型和質感上均得到跨越式發展,流量增長也從10億躍升100億級別。2017年,《無證之罪》《河神》《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白夜追兇》等頭部網絡劇已經具有了電影級別質感,它們的播放點擊量驚人,而且口碑也都以6分以上的好評居多,甚至有的口碑和播放量要遠超上星劇。這些利好態勢不但吸引了眾多的新興影視公司和工作室團隊加盟網劇製作,而且一些原本將網劇視為競爭對手的傳統影視製作公司如萬達、華誼、博納、藍港影業、恆業等也紛紛入局這一領域。

這些傳統影視製作公司近來為何集體進入網劇製作領域?他們拍攝的網劇是否形成類型差異化?他們拍網劇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同時最近兩年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如張藝謀、馮小剛和徐靜蕾等也紛紛宣佈試水網劇市場,或者做監製,或者親自掛帥執導,電影人拍網劇已經形成一種迅猛的態勢,同樣成為業內一大現象。為何近年來諸多電影人前赴後繼地進入網劇領域?所謂網劇監製究竟是不是“掛名”?電影人監製網劇是否提前保證了高質量?

电影导演为何纷纷“触网”

網劇對於傳統影視公司

1 市場容量更加大,體量更加靈活

2018年5月26日,恆業影業的首部網劇《大力金剛》開機,恆業影業互聯網內容負責人魏雲提出了“恆業互娛”的概念,“想要打造一個互聯網廠牌。比如網大、網劇,還有網影聯動的大IP。”魏雲認為,網劇市場現在是最熱的時候。去年各大電影公司都在往這裡面擠的時候,他就發現這個市場開始熱起來了。“從以前的野蠻生長,到現在大家開始梳理自己的品牌。”很多的電影公司都意識到這塊是絕對不能放棄的,而且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娛樂板塊。

藍港影業CEO嚴雨松對於進軍網劇市場,有著自己的深刻體會,自從2014年一些小的網劇,到現在的精品網劇,“經歷了從1.0時代,2.0到3.0的發展速度。”他認為,原先傳統的電視劇和現在的網劇,差別正在不斷縮小。相比電視劇,網劇的體量更為靈活,它可長可短,可以是12集為一個單元,也可以是24集為一個單元,也可以變成40集一個單元,相對靈活。幾家BAT競爭也非常厲害,每個月可以都出一些新的劇集,對觀眾來講選擇很大。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作品良莠不齊。在嚴雨松看來,“目前網劇市場蓬勃發展而且競爭已經開始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接下來就開始要淘汰。”

电影导演为何纷纷“触网”

2 題材選擇更加寬泛,IP定製更加精準

藍港影業成立之初的定位就在影視、動漫跟遊戲領域,受眾基本定位在12-28歲的網生代,特別是女性觀眾,他們會玩遊戲、看漫畫,第一部網劇《我與你的光年距離》就是改編自韓國的少女奇幻漫畫《雪姬》。藍港影業在今後製作網劇的類型上大體定位為青春校園、奇幻、愛情題材,像《我與你的光年距離2》《來到你的世界》都屬於青春奇幻愛情劇。還有一部分屬於藍港影業影遊互動的一些超級劇集,投資可能是兩億甚至三億,比如由《鬼吹燈》作者天下霸唱擔任世界觀架構師,改編自懸疑作家蔡駿IP的《鎮墓獸·天啟》,古風動漫IP《古樂風華錄》,與編劇白一驄合作的《蒼穹之劍》等。

3 與播出平臺合作更多樣化

中插廣告收入是網劇利潤來源之一,所謂的中插廣告,就是由劇中演員通過“情景短劇”的方式來達到安利產品的作用。嚴雨松說,這種形式在網劇中特別流行,緣起應該是編劇白一驄在做《老九門》的時候開始嘗試,這是一種創新模式,傳統的電視和視頻網站廣告基本上都是在片頭片尾,但是作為創意的中插廣告在劇的間隙大概有個15秒、30秒由劇中演員來演的情景短劇,就沒有那麼生硬,後來就獲得了廣告商和平臺一致的信賴。中插廣告基本上是由每一個視頻網站自己去銷售,也可以和影視公司共同來操作,比如影視公司談的這個中插廣告,自己有一部分收入,平臺也有一部分的收入,大概是,根據每一個項目的大小,每個平臺的模式不一樣。中插廣告的製作會交到影視製作公司來,製作公司自己找編劇、策劃,把這一段15秒、30秒的中插廣告的創意寫出來,再由製作團隊去拍攝。

恆業正在開拍的首部網劇《大力金剛》很早也在策劃中插廣告的相關事情。但魏雲說,這種商業模式一定要清晰規範,還要考慮到兩位主演王寧和王成思的配合度,考慮到在兩位演員的商業範疇內與廣告是不是很搭,不能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植入,一定是互惠共贏的結果。如果是很生硬的插播廣告,兩位演員也不是很舒服,對劇的質量也會有影響。所以,在與植入廠商合作的時候,魏雲的原則是中插廣告一定不能很生硬,要設計一些橋段,讓人看上去很新穎舒服,這樣對產品也是一種保護和提升。

电影导演为何纷纷“触网”

網劇對於電影導演

越來越多電影人加入網劇陣營

上個月,趙薇宣佈監製網劇《誰都渴望遇見你》,陳凱歌監製網劇《外八行》。歡喜傳媒也宣佈“喜提”張藝謀成為“導演合夥人”,將參與三部網劇的製作。據統計,今年要投身網劇製作的導演咖位十足,名氣響亮確定的作品就有13部。

同時也有部分電影人進入網劇界的第一份成績單便是導演作品,例如《老炮兒》的導演管虎執導了網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記憶大師》的導演陳正道執導了《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等。但更多電影人則是“曲線救國”,首先擔任監製一角,試水網劇的製作流程。例如近日由陳凱歌導演監製的網劇《外八行》剛剛開機,由劉德華監製的《東方華爾街》在收官後也拿下8.2的豆瓣評分。

電影導演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網劇主要受眾群體的90後、00後是看著美劇、韓劇長大的,他們對於網劇質量的要求過於“吹毛求疵”,“當觀眾對劇的審美一直在提高,市場便對更精品的內容有需求,才會出現目前這種電影導演轉網的情況。”科幻青春網劇《同學兩億歲》製片人孟冰表達了對電影導演入劇轉網的期待。

电影导演为何纷纷“触网”

大導演是真上陣還是假掛名?

監製,顧名思義就是監督和管理。在網劇領域,監製更像是高於導演、製片人的存在,是負責縱覽全局的“操盤手”。製片人更多是從籌資、組盤、拍攝等實操角度出發,導演更遵從於藝術創作,但監製則需要把這兩者取得較好的平衡。

但隨著跨界網劇的電影人越來越多,電影人入網交出的成績單也良莠不齊,電影人當監製,究竟是“實操”還是“掛名”?

曾參與網劇拍攝的一位製作人私下表示,據他了解,大部分電影人監製網劇都並非“掛名”,而是在籌備期和拍攝期確實參與到其中一些整體把控的工作,“因為很多電影人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口碑和質量,他們還是希望能帶有自己電影作品的質感和印記,畢竟不想砸掉自己的招牌。”但也有一些大咖參與度並沒有那麼高。導演王晶就曾經吐露,雖然他為《龍鳳店傳奇》擔任藝術顧問兼編劇,但其實自己除了劇本和看了造型以外,並沒有參與包括演員選擇在內的其他方面。

週期較短 回報率高

相比電影,網劇的低成本、投入少、較短的製作週期和較穩定的回款週期會讓不少導演的壓力變小,“視頻網站不斷修改的分賬政策也可以看出網站對頭部劇集有非常大的支持,這個會比電影的投資要小很多,同時也能減輕導演對資金的一些壓力和困惑,”資深影評人羅宇分析道,“跨界拍網劇對於兩邊來說都是雙贏,導演減少壓力有很高的收成,另外他們的加盟也給視頻、網絡平臺的網劇加了一道保險,不僅能夠提高網劇的製作水平和內容質量,又賺錢又把整個網劇的水平拉高,這是一種毫無疑問的雙贏。”

無論是傳統影視公司還是大導演集體組團進入網劇領域,他們主控的網劇在主題、製作、表演、風格和宣傳等方面的經驗相對更加成熟,而原本一度粗糙成長的網劇也從低成本、小製作逐漸向大手筆、精細化製作轉型。希望國產網劇能夠取得新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