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发话了!大学“严进宽出”现象将迎来改变

教育部长发话了!大学“严进宽出”现象将迎来改变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6月21日在成都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在观教君看来,陈宝生部长的这一表态释放出的重要信号非常值得关注,这意味着多年来备受争议的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现象将面临改变。

2014年,时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演讲中表示,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毕业,上课能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以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后,学习变得不再重要。

在朱清时看来,哈佛每年有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退学休学,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于严格的淘汰机制;而中国大学“严进宽出”,学生竞争不足、缺乏动力,高等教育模式亟待改革,非常需要在大学生中引进强竞争模式。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基础教育“苦”、“严”,而高校教育“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为实现升学目标,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业上,而到了高校,却变得迷茫,无所事事。中国高校严进宽出教育模式,也是基础教育学生负担重的根源之一,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必须提高高校学业要求,实行“严出”培养模式。教育部部长提出高校要合理增负,不是给高校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熊丙奇表示,严格的高等教育质量要求,会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基础教育回归育人,都至关重要;另外,高校的严格培养,也是中国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基础。

专家表示,高校“严出”,无疑会提升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引导高校自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利于基础教育实现其育人价值,改变当前不少考生将考上大学作为“终极目标”的短视取向;从深层次上来看,高校注重育人质量和教育品质,不同高校的内涵竞争力将被彰显出来,社会真正地认可度也将提高,目前的学校身份概念也会淡化,有利于高考制度的改革。

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成都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时表示,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其中,“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图片来源|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