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呂梁市教育扶貧工作綜述

2018年4月,一個在呂梁教育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

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深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呂梁,考察職業技術學校、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她指出,教育扶貧肩負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要完善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機制,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努力讓孩子們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強化地區間協作和對口幫扶,支持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緊貼當地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拓寬貧困人口就業渠道,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切實保障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讓貧困地區孩子讀好書,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一場教育精準扶貧的攻堅戰,正在呂梁大地全面打響。

“全面改薄”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山路蜿蜒,一座座美麗的校園點綴在青山綠水間,讀書聲、歡笑聲在山間迴盪。

教育,對每一個呂梁人來說,是心中一個最為沉甸甸的希望!對那些生活在山莊窩鋪的每一個家庭。教育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呂梁來說,教育更承載著擺脫貧窮、斬斷窮根的重任!

呂梁,山大溝深,貧困面廣。全市1632所各類學校、66萬多名在校生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就達6.8萬人,十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多是貧困生。

“讓山裡的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孩子儘可能與城裡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2017年,一份關係山裡娃未來的呂梁市教育扶貧五年行動計劃重磅出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調集優勢資源,不惜真金白銀,向貧困堡壘發起總攻。

如何補齊農村教育這塊短板?繼續深入實施“全面改薄”,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為此,呂梁投入資金15.4億元。

市教育局一組數字顯示,自2014年啟動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以來,全市共新建改擴建學校600所,新增校舍面積49.4萬平方米,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值4.9億元,新增圖書307萬冊,新增計算機36000臺,新增課桌板凳7.4萬套,新增學生用床2.3萬張,真正實現了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截止2017年底,全市13個縣市區全部通過了國家的縣域內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評估認定。

從“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孝義市作為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八個實驗區之一,強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現代化發展,成就了“一個因教育而幸福的城市”。

2018年,呂梁繼續聚焦農村教育,出臺了20條更大力度的具體意見。農村幼兒園公用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對3381名貧困縣農村幼兒教師給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補助;提高貧困縣農村寄宿制學校(含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學校)寄宿生和非貧困縣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檔立卡家庭貧困戶子女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將現已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和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進行整合使用,全部用於學生免費就餐,保證寄宿生的膳食營養,直接惠及15216名農村小學、15006名農村初中寄宿生和858名特殊教育學校寄宿生;對於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低年級學生不在學校就餐的小學生,按相關補助標準給予補助……

讓貧困孩子“上得起學、上的好學”。呂梁農村教育20條,條條直擊薄弱環節,條條含金量十足。

全程資助“一個不少,一個不漏”

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不讓一個家庭因學致貧。

2016年起,呂梁集全市之力,大打教育扶貧攻堅戰,在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從幼兒園到大學覆蓋全過程的“5+5”教育扶貧資助體系。

讓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讓資助政策向貧困學生傾斜。一是實施6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村幼兒營養改善計劃。二是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三是對我市貧困縣普通高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四是對在我市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生活補助。五是對在我市高職院校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同時制定了吸引貧困學生到高職學校就讀的“五項優惠”政策。一是在高等師範就讀的學生,畢業後按30%的比例擇優錄用為我市“鄉村特崗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費並給予一次性補助5000元;農村非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一次性補助2000元。三是設立獎學基金,用於獎勵優秀學生。四是統一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和經費。五是體育藝術類學生免除學費,發放生活補助、訓練服裝等費用。

“指揮棒”作用凸顯,各縣市區紛紛跟進。臨縣對所有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併發放交通補助;中陽縣為所有貧困大學生給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生活費補助,對所有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柳林縣、交口縣對所有高中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興縣對高考達一本線的所有學生給予一次性每人6000元的生活補助;石樓縣由財政為高三379名貧困生個人專項賬戶注入每人200元的啟動資金等。

教育是民生之基,牽動著千家萬戶;教育是民生之福,普惠著莘莘學子。據統計,全年共計資助學生人數20.9萬人次,資助資金近2.5億元,其中市縣兩級財政直接投入9400多萬元。

讓貧困學生、農村孩子享受教育資助“一個不少,一個不漏”,呂梁不遺餘力。

“結對幫扶”播撒陽光傳遞夢想

“我的夢想,是長大後去上北京的大學……”8歲的小蘭蘭圍在老師身邊唱啊跳啊,紅撲撲的小臉蛋上洋溢著幸福。而孩子們口中的“北京老師”,就是北航、北理工支教團隊的成員。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關注著老區教育,關注著山裡孩子。

2016年以來,受黨中央委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進駐中陽縣、方山縣定點扶貧。中央音樂學院雖未在呂梁定點幫扶,仍主動伸出援手,助力老區音樂教育發展。

黨中央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出臺專項招生政策的傾斜支持,呂梁高考優生人數遙遙領先。2017年,呂梁考取清華、北大的18名學生中,13人通過“專項招生計劃”被錄取,僅中陽縣就有8名同學走進北大、清華校門。

“扶貧更要扶智,斬斷貧困傳遞。”省委、省政府不遺餘力幫扶呂梁。

2017年,省教育廳與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省內12所高校駐興縣、臨縣開展扶貧攻堅社會實踐活動。12所省級示範高中對口幫扶我市9所貧困縣普通高中,11所職業教育學校與我市10個貧困縣的職業中學進行了對口幫扶對接。太原理工、山西醫科大、太原師大等6所高校,分別在興縣6個鄉鎮和部分學校掛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扶貧支教基地,針對農村教師設立培訓計劃,對當地貧困兒童、空巢老人進行幫扶;山西大學、山西農大、山西中醫學院等6所高校結對臨縣六個鄉鎮和部分學校,從旅遊發展、職業教育、設立“貧困學生助學教育基金”、鄉鎮小學支教幫扶和心理輔導、電商項目等方面進行對口幫扶。

同樣在市內,呂梁大力開展縣際結對幫扶。教育基礎較好的孝義市、汾陽市、交城縣選派精兵強將,赴臨縣、石樓縣、興縣等深度貧困縣傳經送寶,從學校佈局、辦學理念、校園文化、人才培養、教學研究、隊伍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手把手給予指導。呂梁學院10個學科的75名支教大學生,深入離石城區4所中學、11所小學定崗支教。

2018年,縣際結對幫扶規模進一步擴大。交城縣、孝義市、汾陽市、文水縣、離石區分別結對興縣、臨縣、石樓、嵐縣、方山,全方位幫扶的制度安排進一步完善。

“頂崗支教”“社會實踐”……。在呂梁大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當代大學生,心繫貧困、胸懷責任,以極大的熱情匯聚到呂梁支教大潮中。三尺講臺上、廣袤田野中,他們與山裡孩子手拉手,與老區人民肩並肩,奉獻青春、瞭解國情、攻堅貧困,一批接著一批的支教大學生“上山下鄉”,掀起了陣陣“青春風暴”,點燃了山裡娃的夢想,奏響了愛心接力、責任傳遞的大聯唱。

授人以漁,勝過授人以魚。呂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作用,依託教育資源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做好扶貧與扶智相結合,讓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長。

汾陽師範學校、呂梁衛校、呂梁經濟管理學校、呂梁技校、臨縣白文職業學校等中職學校成為職業技能培訓主陣地,一批批“呂梁山護工”“呂梁山技工”“呂梁山工匠”走出大山。

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扶貧,呂梁在路上!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