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抗日戰爭結束後張家口面臨形勢(二)

「烽火张垣」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家口面临形势(二)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抗日戰爭勝利後張家口面臨的形勢,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家口面临形势(二)

抗戰後張家口面臨的形勢

日本投降之後,全國形勢起了急劇變化,國民黨軍隊在日偽軍配合和美國的幫助下,迅速佔領了華南和江浙一帶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在這些區域形成了敵強我弱的局面,而在東北與熱察兩省,成為當時最有利於人民革命力量發展的地區。熱察兩省構成了連接西北、東北的重要通道,而晉察冀的冀熱遼和平北解放區,完全控制了冀察熱遼的走廊地帶,便於派部隊和幹部進入東北。在這種形勢下,特別是張家口解放之後,中共中央依據當時形勢,發出了一系列指示。 1945年8月29日,《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中指出:“國民黨在東三省與熱、察無基地,國民黨派軍隊去尚有困難,現在道路還不通,紅軍將於三個月內全部撤退,這樣我黨還有很好的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要求“晉察冀和山東準備派到東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並強調指出:“熱河、察哈爾兩省,不在中蘇條約範圍之內,我必須完全控制,必須迅速派幹部和部隊到一切重要地區去工作,建立政權與地方武裝。”8月30日,《中央軍委關於力爭綏察熱全境給賀龍等的指示》指出:“張家口、張北為我佔領,集寧、豐鎮、陽高、龍煙均為我先後攻克,肅清察省全境敵偽,鞏固張垣,保障爭取熱河全境勝利可能增加,國民黨企圖以傅作義部佔綏察熱,隔斷我與外蒙聯繫之陰謀已被打破,這是我戰略上的重大勝利。但這一勝利目前還很不鞏固,特別是大同、宣化、懷來未下,傅作義、馬占山奪我規復之歸綏準備繼續東進,閻錫山佔太原後向北伸張,在目前情況下,我爭取太原似已不可能,而應集中力量鞏固對於張家口的佔領。”同日夜,中共中央軍委電示晉察冀軍區,要求“主力應迅速沿平綏路向張家口集結,以張家口為基點掃清張家口四周之敵並鞏固張家口,力求集結兩萬人於張家口附近。”9月17日,劉少奇、朱德給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發電報指出:“東北為我勢所必奪,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制,”正式提出“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這些意見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完全贊同。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確定黨和軍隊在全國的戰略方針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指示說:“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並指示“晉察冀(除冀東外)和晉綏兩區以現有力量對付傅作義、馬占山向察哈爾張家口之進攻及將來胡宗南由北平向張家口之可能的進攻,堅決打擊傅、馬及其他進攻之頑軍,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在這個戰略方針指導下,大批幹部、部隊經熱察兩省進入東北,終於爭得東北的控制權,並建立起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解放戰爭期間打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奪取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建立以張家口為中心的戰略根據地,確保察省的完整,成為張家口黨政軍民的緊迫任務。

重慶談判從8月29日開始,到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定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在國共雙方代表開始談判的8月29日當天,國民黨密令各戰區重新大量印發蔣介石在1933年“圍剿”紅軍時編寫的《“剿匪”手本》,狂叫“赤匪不滅,軍人之羞”。加緊調兵遣將,並大量收編偽軍,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果實,而張家口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重點之一。在日本投降後,蔣介石乘八路軍主力尚未集中之際,令十二戰區傅作義部聯合綏蒙偽軍沿平綏路向東推進,搶佔了綏東,並於8月26日佔集寧、豐鎮。而後由豐鎮、集寧一線繼續東進,28日傅部4000餘人佔領大同,其先頭部隊先後佔領興和、尚義、商都及柴溝堡以西渡口堡一帶,嚴重威脅張家口。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的反動方針,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當時美國在中國所追求的長遠目標是推動建立一個穩定、統一的親美政府,而短期目標首先是“阻止共產黨完全控制中國”。

「烽火张垣」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家口面临形势(二)

抗戰後張家口面臨的形勢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於1945年8 月30日發佈命令,部署所屬控制張家口、宣化、萬全、柴溝堡、懷安地區,並展開破交戰及於宣化、懷安、柴溝堡三點構築工事固守。同時,調動冀中及冀察各分區部隊2萬餘人集結於張家口附近,準備反擊,保衛張家口。中共中央軍委於9月2日電示晉察冀軍區:“我必須鞏固張垣已得勝利,為著爭取時間,集結主力,對傅取誘敵深入,以適當時機殲該部。”到9月6日,傅作義、馬占山部分數路向張家口進攻。其先頭部隊騎五師、騎六師一部先後佔領興和、柴溝堡一帶。同時,蔣介石令胡宗南和孫連仲部日夜兼程向北急進,其先頭部隊到達八達嶺一線。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保衛解放區,冀察部隊10個主力團在司令員郭天民的率領下轉戰於張家口西線,反擊傅、馬軍隊,於9月17、18兩日,在柴溝堡以西渡口堡一帶殲敵一個團,乘勝收復興和。傅、馬軍隊由柴溝堡和萬全敗回集寧、豐鎮一線。漢奸蘇美龍部在大青溝被擊潰,尚義、商都均已為八路軍收復。之後,冀察主力10個團駐西洋河、渡口堡一線,冀晉部隊活動於陽高、天鎮以北地區。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國民黨集團從10月中旬起,傅作義又集中其全部主力5萬餘人,由豐鎮、集寧出動,繼續東進,企圖侵佔張家口,並揚言要肅清察哈爾“匪氛”。

「烽火张垣」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家口面临形势(二)

抗戰後張家口面臨的形勢

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中共中央軍委於10月15日發出《目前我軍行動綱領》,電示:目前我軍任務為繼續擴大解放區,保障以張家口為中心的熱察、晉北、綏東、察北戰略基地,為解除或減輕西顧之憂而組織綏東戰役。令晉察冀主力消滅集寧至豐鎮線以東各敵。為確實控制熱察,鞏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戰略基地,保證八路軍向東北展開,決定發起綏遠(平綏路)戰役。集結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主力5.3萬餘人,由聶榮臻、賀龍統一指揮。綏遠戰役從11月18日開始至12月14日結束,八路軍收復了綏東、綏南廣大地區和集寧、豐鎮、卓資山等城,殲滅傅作義部1.2萬餘人,減輕了西線敵人對張家口的威脅。接著晉察冀主力一部回師張家口東線,加強東線的防禦,在延慶、康莊以東阻止了國民黨軍的進攻。又一次粉碎了國民黨軍進犯張家口的企圖。

為了粉碎國民黨侵佔張家口的陰謀,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副書記劉瀾濤在宣化主持召開了縣以上幹部會,號召動員一切力量,站在自衛立場上,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保衛張家口解放區。張家口的廣大幹部群眾在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察哈爾省委、張家口市委和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在積極搞好張家口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同時,踴躍地投身到保衛張家口的偉大斗爭中來。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捐款、捐物,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到1945年11月中旬,張家口市共組織起自衛隊100多個,自衛隊員達2.5萬人。平綏鐵路工人為配合部隊作戰,保衛鐵路,紛紛組織起來,成立了以青年工人為主的鐵路工人自衛隊,擔負起保衛鐵路、檢查行人、維護革命秩序的任務。12月25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發出《關於堅決保衛張家口與熱察兩省的決定》,要求黨政軍民“必須用最大的力量來堅決保衛張家口”。由於軍民團結,並肩戰鬥,擊退了國民黨軍隊向張家口發動的數次進犯,從而使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搶奪張家口的陰謀未能得逞。(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方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