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小媛老師說:最近學校放暑假了,在家追《媽媽是超人3》,我想很多屏幕前的你和我一樣,對小安迪和媽媽黃聖依的親子關係感到尷尬。媽媽黃聖依在節目中尋求育兒專家的幫忙,育兒專家給了她一條建立親子關係的好方法:給孩子睡前講個故事。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媽媽黃聖依真的照做了,她拿出了一本《西遊記》的小兒書,可是小安迪卻躲在被窩裡不肯出來。這讓我聯想起自己在課堂上,和某個孩子說教時,他卻用手遮住了兩個耳朵不要聽。

當時初為人師的我很生氣很懊惱。後來,隨著接觸的孩子多了,開始慢慢學著理解小朋友的心理:孩子把耳朵遮起來是在向老師默默反抗,我不要聽你的說教!

這時候,我們不如給孩子一些cool down(冷靜)的時間,不要把我們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於孩子,大人是不是懂我,比一味的告訴我該怎麼做,要重要的多。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此時的小安迪也正在和媽媽反抗“我不要聽!”,也許他並不喜歡這本書,也許他不喜歡媽媽讀書的方式,也許他並不感到和媽媽因為讀書而親近。

媽媽黃聖依也沒有氣餒,除了繼續和安迪培養感情外,在第二次給安迪讀書的時候,她用了不少的讀故事技巧:比如嘗試起伏的語氣; 不時地向安迪提問(預測下“故事接下來是什麼?); 並與安迪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個故事好逗啊!)

這次,小傢伙竟能依偎在媽媽身旁,聽得津津有味。對於媽媽提出的問題,聰明的安迪一下子答對了,媽媽馬上給與他積極的鼓勵。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當孩子感被愛的時候,他更願意和父母靠近。當媽媽讀的故事能吸引到他的時候,他能學到更多。今天,小媛老師就請在美國公立學校任教的太陽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為大家分享如何給孩子高效的“讀故事”。

文:太陽老師

"我的孩子正要學怎麼閱讀,如果讓孩子聽太多故事,Ta是否會太依賴聽讀,而不願意自己讀了呢?"

這恐怕是很多家長的擔心。其實!聽讀和自己讀是不衝突的。

什麼是聽讀呢?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常常會做的一項活動是Read alouds(聽故事)。在做read alouds的時候, 小朋友就是小小的聽眾,他們從老師惟妙惟肖的朗讀中,一邊享受,一邊汲取書中的知識。老師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問大家一些問題,引發思考,並一起探討閱讀的方法。

Read Aloud是美國老師教學的常態,稍加改變就可以變成和孩子一起的“睡前故事時間”。下面就先請太陽老師跟大家聊一聊“聽故事”的好處吧!

1. 聽讀讓孩子愛上英文閱讀

首先,聽故事可以讓孩子們對於故事,對於"書本",以及對於"閱讀"產生興趣。這是讓孩子們之後願意自己拿起一本書來閱讀的首要步驟。在課堂上就發現,只要是聽故事時間,就連那些平時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也都睜大了眼睛,因為孩子總是能被故事中的跌宕起伏所吸引。在讀到關鍵時,問問孩子“你們想一想接下來他要說什麼或者他要做什麼?,就是在培養孩子”做預測(make a prediction)”的閱讀方法。

2. 聽讀是一個和孩子的情感聯結方式

有個學生的媽媽來跟我訴苦說“自己平時工作忙。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我該怎樣和孩子培養的關係呢?” 其實我覺得跟孩子培養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拿起一本書,讀給Ta聽。

美國的家長特別重視和孩子在一起的quality time(高質量時間),孩子的陪伴有時候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和孩子一起的互動是不是有效。

而聽故事是個極佳的高質量陪伴時間,孩子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能體會不同的觀點(perspective),因為故事裡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經歷和背景,藉此可讓孩子們看到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故事。爸爸媽媽在給孩子展示這些觀點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傳達著自己的價值觀,對問題的看法和角度,這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3. 聽讀是很好的英文啟蒙方式

最直接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copying複製。所以聽讀可以自然地訓練出孩子的閱讀流利度。有的爸爸媽媽會問“自己的語音語調不好怎麼辦?其實家長大可不必沒有自信,聽讀的目的不僅僅是鍛鍊語音語調,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對故事的理解力!

除了每晚20分鐘的親子故事時間,孩子平時可以有大把時間跟著英文原音聽讀糾音,所以家長大可不必因為小小的擔心,而失去“讀故事”給孩子帶來的益處。

在讀故事的過程中,適時地停下來問不同等級的閱讀理解問題,可以讓孩子們加強分析及思考的能力。這裡有些不錯的閱讀理解問題推薦,爸爸媽媽在給孩子讀書的間隙,可以根據書的內容來提問: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家長在讀故事時,常常困惑的是“在讀的過程中,我能不能說中文呢?應不應該給孩子逐句翻譯?”太陽老師曾在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中提到:培養英語思維,切忌不要逐句翻譯。

可是孩子聽不懂怎麼辦?這裡有很多方法:比如指一指圖片,引發孩子來思考。比如讀到"rabbit", 讓孩子看一看圖片中的“小兔子”,或者用手做個兔耳朵,小朋友馬上就能建立聯繫,get到rabbit是什麼了。

當然,這個“建立聯繫”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零基礎的孩子,家長在剛開始做聽讀時可能要說比較多的中文。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單詞量,和家長的英文互動關係已經建立,家長就可以慢慢放手,試著用全英文的方式讓孩子來思考。這個放手的過程一定是循序漸進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建立一套自己理解故事的方式。

說了這麼多聽讀的好處,美國的老師對於培養孩子的聽讀能力,有什麼樣的好建議呢?

在美國小學裡,讀故事或者說聽讀(read aloud)的活動並不只侷限於低年級的班級裡。美國老師們一直到五年級都還在持續的做聽讀的活動,因為聽讀是一個在閱讀發展裡一個很重要的一環。在做聽讀的時候,老師們有幾種不同的方法來檢查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01 口頭提問: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美國老師常說“閱讀即思考”,說的就是閱讀是一個不斷提問和思考的過程。在聽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讓孩子預測predict下“故事的主人公接下來要怎麼做?”,來和自己建立聯繫make connection“想一想,你什麼時候也和主人公一樣這麼傷心?“,或者來推斷infer下”為什麼你覺得她會生氣?“,又或者來視覺化visualize一下“此時主人公的表情和神態”。

大家常說的閱讀方法不就是在提問和思考中,讓孩子潤物細無聲地學到的嗎?

02 運用思維導圖:思考和消化

閱讀即思考,這裡有個很好用的思考工具”思維導圖thinking map”。

比如,我們可以用多重氣泡圖來比較兩本故事書的異同: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我們也可以用流程圖來說出故事的發展順序: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我們可以用圓圈圖來定義故事引發的一個問題: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還可以用樹形圖來學習故事中單詞的自然拼讀規律: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同一個故事,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思維導圖來做閱讀和分析。這是一個培養孩子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和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過程。

03 問開放性的問題, 引發深度思考

讀完故事,可以問孩子一些和閱讀相關的開放性問題。這樣的問題叫做“higher order thinking questions(高層次思考問題)”

沒錯,提出的問題可以分層次。想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家長應該多多提出不僅"Yes or No"的高層次問題。

看黃聖依給兒子讀故事,竟發現她用了不少伴讀技巧

以上是一些不錯的高層次思考問題,例如: “想像你是故事中的主角,寫一篇日記”; “在這個故事中,你想要成為A還是B,為什麼?”; “如果你是主人公遇到了同樣的困難,說出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法”。

在家裡,家長只要找到平衡,就可以把聽讀、齊讀、伴讀和獨立閱讀都掌握得好。或許可以立定一個時間表,分別有包含各種的閱讀活動及時間。培養親子關係,做好英語啟蒙,大家一起從給孩子每天讀故事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