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第一艘航空母艦
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Philosophy),這話也對也不對。從西方對哲學的定義來看,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縱觀中國的道家儒家學說,道德經、易經、莊子、論語等著作都給人一種雲裡霧裡,玄之又玄的感覺,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自然是不符合西方對哲學定義的嚴密邏輯的。
但是那是西方對於哲學的定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哲。黑格爾認為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這個不置可否,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與辯證法確實優秀。他的哲學往往是三段式的層疊展開。即三大命題,命題之中細分為三大論點,論點中有三大步驟。和我們中國的道家的鼻祖老子的三生萬物思想十分的相似。要不是他看不上中國的哲學思想體系,我還一直以為他是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大家。
相比於西方哲學思想的細密真實,層層解析最後明而易見。我國的哲學思想則是晦澀模糊,似懂而又非懂,從看懂到不懂懂再到看懂,參悟的過程才是重要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理解。而西哲,縱然明亮,能看懂的又有多少。
簡族
中國哲學始終都存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這方面的討論日本開始的比中國要早,但是結論是同樣的,如果我們限定在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來看,在中國,或者說東亞,確實沒有
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大家通常會說,哲學是愛智之學,這是比較寬泛的字面義。但是如果我們從哲學的成立來看,對於整個西方哲學產生最根本的影響的是蘇格拉底,那麼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的一個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哲學的生活,而這種哲學的生活又導致他自己主動選擇了死亡。蘇格拉底這一事件並不能完全從悲劇性一面來認識,因為他強調一切美德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當他知道德爾婓的神諭認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後,那麼他就要努力證明這個神諭是錯的,於是他去尋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卻發現他們的智慧都是假的。從這裡蘇格拉底推論出來,他的智慧就在於他知道自己無知。於是最後他導出“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所去的哪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後世才有所謂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的說法。因為哲學的確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但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是建立在個體存在的基礎上的,然而假如把個體存在作為哲學的先決條件的話,那麼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對哲學家個人而言,就變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將讓位給延續個體的存在,也就是必須使用一切手段來延續個體的生命。所以蘇格拉底不能只受制於肉身的存在與否,而無視哲學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無法理解生死問題在哲學中的矛盾與張力,是沒辦法理解為什麼說哲學是練習死亡。同樣也就無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與代表生存經驗的小聰明之間的分別。
我們回到中國思想。孔子也好,老莊也罷,他們當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達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說法,這一說法與蘇格拉底最後的申辯在一定程度上有內在的一致性,但是我們的確無法感受到那種鮮明的張力。這就決定了東方智慧與西方的哲學從根子上來說就不完全是一回事。這就類似東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就會呈現出多神的傾向。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頭換面成中國基督教。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來理解和分析我們的傳統思想,從現實層面上來看,中國哲學這一學科就是這樣出現的,所以黑格爾說的對與不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哲學以後到底要走哪一條路。究竟是變成為哲學提供中國的素材的一個課題,還是在理解自身與哲學的界限為何的情況下,迴歸文化本位?這是未來每一個關注人文領域的人們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pku小動物
這是一個既有趣又很難的問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不一定對,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話。
首先我要說,黑格爾說得沒錯,他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就像一箇中國人說德國沒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樣,完全是大實話。因為哲學是古希臘傳下來的一套特殊的思維體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歐洲得以繼承、保存和延續。同樣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套思維體系沒有在中國產生,如果不是外部的衝擊,也不大有產生和發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語氣裡頗有輕蔑的意味,這就有些沒道理了。中國沒有哲學,並不等於中國沒有思想,沒有智慧。黑格爾不假思索地把哲學與思想和智慧劃等號,簡直跟庸人無異。這一點,古希臘人搞得很清楚。他們明白,哲學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當年蘇格拉底柏拉圖師徒倆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對“智者”,依據就是這個——搞哲學的人必須謙虛,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詡真理在手捨我其誰。
可是,仍然有些人對黑格爾的話耿耿於懷,偏要爭辯中國有中國哲學,印度有印度哲學,日本有日本哲學,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學,諸如此類。他們中有人說,哲學最講邏輯,而我們古代的“名學”不就是邏輯學嗎?那說明中國哲學古已有之。我覺得有些好笑。邏輯只是哲學的一個特徵,不是整體概括。又有人說,儒家最講倫理,而倫理學正是哲學的一大研究內容,可見儒學就是哲學。我只能說,這些論辯都很片面,不得要領。東方的思想自有它的價值和意義,跟套不套上哲學的假髮沒任何關係。
至於晚近中國的哲學,那不過是依樣畫葫蘆。即便在西方,哲學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中斷,有遺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現當代,哲學早已不是各種知識的母親,相反,它正在成為科學的奴婢。請注意,我沒有半點幸災樂禍的意思,事實就是如此。傳統的哲學研究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本體論,它是形而上學的基礎,研究事物的存在與本質;二是倫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和規範;三是認識論,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經驗、直覺、信念以及知識。但是我們會發現,物理學正在取代本體論,認知科學正在取代認識論,只有倫理學這一塊兒還在勉強支撐。
不但如此,現在的哲學家對以往的哲學家也是非常不客氣。比如黑格爾的哲學,在另外一些哲學家,譬如維特根斯坦、伯林、羅蒂等人看來也是垃圾。哲學的前途實在是不妙得很。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今全世界都沒有真正的哲學——哲學在19世紀乃至18世紀晚期已經蛻變成管理學了。當然,要詳細闡述這一結論,不是幾百字能說清楚的。
西閃
首先說,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中國不僅有哲學,而且有了不起的哲學!學術界稱它為:中華大道哲學,中國哲學,或天人合一宇宙觀。
這是一個文化認知、文化研究、文化自信的問題。
現代社會提倡民主!黑格爾不能搞“一言堂”,不能他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既然講哲學思辨,那就發揚一下民主、允許我們思辨思辨?
黑格爾們讀懂中國文化了嗎?春秋戰國時期近三百年的百家爭鳴算不算哲學思辨?如果不算、世界上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思辨嗎?
歷史上孔子多次被黑,人們錯誤地把被統治階級歪曲了的儒學歸到孔儒裡面,把統治階級犯錯的黑鍋都扣到孔子背上,孔聖人冤不冤啊?
孔子的思想不僅有《論語》,還有他和他的弟子《易傳》“十翼”文章。黑格爾都讀了嗎?讀懂了嗎?誰能下個結論。如果他沒有讀全,或沒有完全讀懂,黑格爾下的結論還能成立嗎?
中國文化不僅有儒家“四書五經”,還有道家《老子五千言》,還有墨家的《墨經》,法家的《韓非子》,兵家的《孫子兵法》等等,黑格爾都讀了嗎?讀懂了中國文化嗎?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學術大爭鳴、真理大追尋、思想大解放的思辨,形成了孔子、老子、墨子三大哲學體系,黑格爾知道嗎?這個算不算哲學思辨?如果不算,世界上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思辨嗎?
追捧黑格爾的中國學者們,老祖宗留下的經典鉅著讀了嗎?讀懂了嗎?融會貫通了嗎?與“洋哲學”做過認真的比較嗎?為什麼那麼多學貫古今、融通中外的大學問家,最終回到中國文化上?為什麼中國文化越來越引起西方有識之士的青睞和推崇?為什麼他們預言人類的未來希望在東方?
中西方文化的起點真正瞭解過嗎?為什麼中國文化崇尚“不爭”而西方文化崇尚思辨?
中國文化的起點或根是《易經》,由伏羲肇啟、炎帝黃帝傳承、周文王著《周易》、孔子及其弟子作《易傳》“十翼”文章,老子追根問底解易,留下《道德經》。這種傳承,幾千年沒有斷過線。為什麼?這是由中國文化的起點或基因決定的。《易經》是什麼?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國文化之根”,這是大家知道的。用淺顯易懂的科學術語說:易經是關於人認識和遵循天地變化規律的學說。易經的基本概念是陰陽、天地人三畫卦、八卦。中國文化的起點一是實。天、地、人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虛構出來的。《易經》引導人們認識和遵循以天地為基準的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人只能認識、適應和遵循它,人和它能爭什麼?還有什麼可爭?所以中國文化“不爭”的思想,來自於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二是高。《易·繫辭傳》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意思是說:“易經的原理與天地相等,所以能夠包含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這個起點實在是太高了。科學技術再怎麼發展,也超不出易經的涵蓋範圍。三是好。聖人創作易的動機和目的,是“順性命之理”,是為人民服務的。人要活得好、活得長,就要認識和適應八卦象徵的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等自然物象的變化規律。由於中國文化的起點,是建立在實、高、好基礎之上的,講天道、地道、人道合一,認識規律、順應規律、遵循規律,所以主張“不爭”,後輩們主要是在繼承中創新。
西方哲學也叫思辨哲學,它的起點或根是古希臘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中,講到了天地的開闢、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在古希臘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永生不死的,他們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著人間的禍福和命運。由於西方思辨哲學是從虛構的“神的世界”裡出發的,所以他們不斷地探索,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在思辨中一點一點糾正認識偏差,形成了以思辨為主要形式、以否定為主要特徵的哲學體系。在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追問中,西方推崇的哲學至今沒有給出像樣的答案。而中國的孔子、老子在兩千四五百年前就給出了系統的回答。
東西方哲學的起點有著根本的區別,不能因為中國哲學沒有太多的思辨成份,就否定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和無上價值。
哲學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中國傳統哲學的很多原理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相近或吻合?
哲學是什麼?古希臘哲人說,哲學是“愛智慧”。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百科》這樣定義:“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充分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先進思想體系,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和頂級水平。但西方世界不認可,把馬克思貶為三流哲學家甚至三流都不是。在資本主義國家裡,革資產階級命的哲學家,誰敢尊他為一流的哲學家,那不找死嗎?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揭示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的學說。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用革命理論武裝和發動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統治。它的誕生,大大改善了無產階級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部分。而中國大道哲學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具有濃厚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它包含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陰陽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成份,而且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即人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按自然規律做人做事的思想。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和未來,極有可能改變人的自然屬性、造成人類毀滅的危險性加劇的情況下,特別需要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來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大道人家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次來分析。
先說黑格爾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確實評價過中國哲學,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等。私以為,他的觀點不足為據,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黑格爾全名是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從1830年起短暫擔任過柏林大學(現在的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他在自己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的東方哲學部分,把中國哲學作為第一章,講述了三節的內容:孔子、周易、老子。第二章是印度哲學。
關於孔子思想,黑格爾總體上是一種很不屑的態度。認為孔子的理論,只是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且屬於“國家哲學”,即反映國家治理要求的道德倫理思想。
關於周易,黑格爾倒是表示了驚訝。他說:“第二件(指第二節,編者注)須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並認為《周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他認為,《易經》的卦爻符號,“是極抽象的範疇,是最純粹的理智規定”,並補充說“中國人不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階段”,“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層面。”
關於老子和道教。在第三節,黑格爾表現出對老子思想的重視,專門討論了《老子》的“道”和“無”的範疇。他把老子的“道”視為與他所主張的“絕對精神”一致或接近的概念,當然,認為“道”的概念是不清晰、不成熟的。
黑格爾對中國哲學,包括對孔子、周易、老子的上述評價,不足為據,沒有學術價值,是因為他從沒有研究過(更不用說認真研究)中國哲學。我國的學者,曾經當面詢問過德國研究黑格爾的頂級專家,得到的答覆是,黑格爾不懂中文,也沒有直接研究過孔子、周易和老子的著作。
那麼,黑格爾對中國哲學(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的瞭解從何而來呢?實際情況是,他只是參考了法國漢學家雷慕沙(又譯雷繆薩)的相關著作。
雷慕沙(1788-1832),法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出版了《孔子著作(四書)》、《中庸》、部分翻譯了《老子》、介紹了周易。僅此而已。
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瞭解,對孔子、周易、老子的瞭解,完全來自雷慕沙的上述譯作和介紹。應該承認,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頂尖人物,他的思想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因為黑格爾的理論兼具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發展的可能,因此,他的哲學也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但是,黑格爾對於中國哲學的評價,是極不嚴謹的,是違背最基本的治學原則的。
首先,他對於孔子的評價非常之不準確。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一個在他生活的年代非常不得志的學者,他的主張幾乎沒有被春秋各國的任何君主所重視並接受,把他的思想定位於“國家哲學”純屬胡扯。其實,在當時確有一些可稱得上“國家哲學”的思想,如春秋韓國田齊時期的思想,黑格爾連聽說也沒聽說過。
其次,他對於周易的評價,過於淺薄。雷慕沙對周易只有介紹,沒有譯作。因此,黑格爾只見到了八卦圖形。他的驚歎,仔細琢磨就可以發現,完全是一種酸葡萄心理——除了德國,中國有可能有這麼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哲學思維嗎?所以接著,他就把周易貶低為“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層面”。由於黑格爾的淺嘗輒止,他也根本無法明白,早於他3000年的周易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其中包含的豐富內容,早於了德國任何出名的哲學家有貢獻的思想2000年。周易所使用的象數思維,是一種更能抓住抽象本質同時又能囊括更加豐富博大內涵的方式,直到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尚可同日而語。
再次,他對於老子的評價,完全基於“為我所用”的立場,且把最基本的事實張冠李戴。黑格爾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絕對精神”,他把對“絕對精神”從發展,到外化,到否定之否定構建成了一套嚴密的體系。其對老子的讚賞,很可能是發現在遙遠的東方,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人朦朧覷見了他所稱之為的“絕對真理”。當然,他認為老子是小兒科,最終的發現者是黑格爾。他對老子的“道”和“無”的解釋是驢唇不對馬嘴的。最關鍵的是,他認為老子創立了道教,還主張羽化成仙。他把老子學說和道教完全混淆了,這源於他對老子沒有做過任何的研究,僅僅憑道聽途說便信以為真而已。
我們承認黑格爾的成就,但是也不必因為他不遵循學術的最基本的原則而得出的結論而頂禮膜拜(惶且不論他那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對於他對中國哲學的上述評價,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好像還有人在傳,黑格爾對易經是多麼崇拜,後悔沒能仔細研究云云。就此,專家們也向德國權威學者查詢過,最後證明,這隻能算是造謠者的意淫吧。
再來說咱們的某些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哲學。竊以為,這樣的觀點,是在最基本的認識上還拎不清,也可以完全忽略不計。
哲學是什麼?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他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認為愛智者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他把自由和真理聯繫在了一起。
後來。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
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是日本的外來語。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字“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來漸漸被人們接受並使用。
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界裡,到現在為止,對於哲學一詞始終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定義。被普遍接受的有一條,那就是預見不到對哲學定義達成一致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輕易斷言中國沒有哲學豈不可笑?這個判斷所依據的標準是哪個?難道不成僅僅因為聽了黑格爾或別的哪個外國大學者的評判?此種國內“學者”的意見確實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我們不妨仍然按黑格爾所說的“抽象”的、“理智”的標準來考量一下中國有無“哲學”。
先說孔子,孔子確實談論了許多倫理的話題。別忘了,倫理自古希臘開始(約與孔子同時代),即把倫理學歸入了哲學範疇。直到現在,不僅中國,還有很多國家,仍然把倫理學歸入高等院校哲學院系(哲學同時包括的還有邏輯學、美學等等)。
再說老子(生卒不詳,應該大於孔子,孔子曾稱其老師並向其問道),他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弱勝剛強”等等,這些論述,早於黑格爾2500年已經揭示了他的辯證法的精髓。
然後是周易。產生於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周易博大精深,總結了天文、生產、戰爭、婚姻等等諸多方面的經驗,確立了事物發展是由於內部原因;事物之間普遍聯繫;事物必然發展變化;事物可以觀物取象等等根本的原則,成為後世汲取不盡,也爭論不休的源泉。
還可以說到莊子(約前369-前286),其也是被黑格爾所推崇的(之所以說黑格爾沒對中國哲學做過研究,也因為他對莊子是誰並不瞭解,甚至認為老莊是一個人)。莊子可以談到的很多。他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可以看作是最早對發現分子、原子的預言,也可以看作是對微積分“求無限小”的猜想。莊子最著名的是他的不可知論,即“莊周夢蝶”,說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他比歐洲著名的不可知論哲學家大衛.休謨早了2500年。由勞倫斯.奧利佛和瓊.芳登主演的希區柯克的電影翻譯為《蝴蝶夢》再精妙、恰當不過。
不能不提到孫武的孫子兵法(孫臏的孫子兵法也存在),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一系列的軍事謀略,不僅包括了戰術、戰役、戰略的精闢見解,而且被世界公認為是卓越的軍事哲學著作。
以上所舉,皆為中國公元前的一些思想家的論述。無疑,其精彩程度絕不遜於當時的古希臘哲學(德國那個時候,基本還處於茹毛飲血階段,這絲毫不是對德國人民的不敬,而僅是對黑格爾莫名其妙傲慢的一點兒回敬)。
後來的中國,還有過東漢的王充,南北朝的範縝,宋代的二程和朱熹、王守仁(字陽明)等等一系列的思想家,不去討論他們具體理論的對錯,他們在中國思想史上是足可以寫上一筆的。他們的思辨程度都不差。
拉拉雜雜說了許多,概括起來,我們尊重黑格爾,但他對中國哲學的評價不足取;我們的學者說中國沒有哲學更是不知所云(如果真有人這麼說的話)。說到底,中國有沒有黑格爾他們認為的哲學很重要麼?沒有又怎樣!中國現在已經走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正確道路上,我們義無反顧地向前大步走比什麼都重要。事實勝於雄辯。大家說呢?
一老沈一
這個問題答案是確定而且唯一的。中國不僅有真正的哲學,而且中國的哲學遠遠早於其他國家的哲學就登上了哲學這座高山的頂峰。這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清楚而且引以為豪的事情。
我們不否認,孔子的思想以倫理道德和政治為主,沒有形而上的思辨內容,但是,如果僅以此來推論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是 以管窺天、以偏概全。
中國的哲學自古就有。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1931年版)開篇第一句話“中國文化,至周而具規模”。從周開始,中國文化中哲學的有關問題就已經出現在不同的記載中。
再往後,到了老子,中國的哲學就已經非常系統完備而且極為成熟。即使是孔子的思想,到了後世宋代,從“北宋五子”開始,也對其形而上部分進行了系統的完善,所以,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實在是謬論。
“哲學”一詞,來源自西方,希臘哲學家多認為哲學包括三部分:物理學、倫理學、論理學(邏輯學),後多認為哲學包括: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三部分。此三部分,在老子的思想中均有相應的內容,且論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代表中國哲學的氣象。
一、老子思想核心——“道”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或道理,而是一個高度抽象、形而上的概念,是純粹的哲學含義。
老子所講的“道”,就是最高本體、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這一點,從《老子》書中對“道”的表述即可看出。
“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這體現了“道”的永恆性;“獨立而不改”,體現了“道”是絕對的、獨立的、無條件的;“至小無內、至大無外”,體現了“道”的唯一性。這些特性,都是哲學意義上的本體才具有的。由此可知,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當之無愧的是哲學形而上的概念。
二、老子的辯證法——反者道之動
讀《老子》一書,能夠強烈的感受到老子的辯證思維,這就是老子留給所有中國人的一種方法論,一種智慧。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中國人特別善於辯證的看問題,特別能夠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發現曙光。
“反者道之動”,就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命題。老子用一個“反”字,就揭示了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原因、規律。“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認為萬物都是陰陽相對的兩個方面的統一體,而這兩方面的的矛盾正是萬物運動發展的原因所在。
同時,“反者道之動”,還揭示了事物發展是矛盾兩個方面的轉化,既對立統一又不斷循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就是矛盾發展轉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三、老子的認識論——為道日損,為學日益
中國文化一個突出特點是整體性,尤其古代,沒有條分縷析。老子的認識論將為道、為學都作為了認識的對象,因此,他提出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為道日益”,為道,追求的是哲學問題的思辨、是形而上、超經驗的真理,也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所以要“日損”,要不斷的做減法,不斷地克除過多的慾望和想法,才能獲得“道”。
“為學日益”,為學,是學習,追求的是形而下的具體的知識,考的是日積月累、不斷增益。但是,讀書是為了做人,為道、為學雖然方法不同,但不影響一個人同時追求二者。
這主要是由於古人重實行。“立德、立功、立言”,立言一事在他們看來,是實現不了“修聖人之德、舉帝王之業”這一最高理想之後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所以,古人大多用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著書立說並無太多熱情,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這個能力。
我們作為後人,應該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不能盲目以外來者盡美,更不能因看到了他國文化的優點而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文化,這實在是一種錯誤之舉。
繁星國學
黑格爾說的不對,中國哲學別的不說,“思辨”肯定是有的。
中國哲學缺的,是西方哲學的“形式邏輯”,就是前提推到結論的演繹式邏輯——這也是中國沒有產生西方的科學的原因。相對於形式邏輯的“辯證邏輯”,其實在中國哲學裡面是很常見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辯證邏輯就是跳出形式邏輯的框框架架,到外面來思考整個推理的合理性。
比如對於一個問題:人類在太陽上定居的時候,如何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呢?
形式邏輯的思考方式是,開始思考製造水的方式,保存水的方式,比如用核聚變來製造水,然後發明一種裝置,來保存水。
辯證邏輯的思考方式是:為什麼要跑到太陽上定居?人類可能在太陽上生存嗎?整個問題有意義嗎?
所以,辯證邏輯,是主張跳出來,思考問題的前提,以及整個可能的背景,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獨立思考”。
中國人的哲學裡面,無論是道家、佛家還是儒家,都講求人的“悟性”,講求跳到更高的層面來看問題、思考更大的背景和意義,而不是拿著問題,就開始推理。
這,就是中國哲學的“思辨”,和西方定義的“辯證邏輯”是有點類似的。
但是辯證邏輯太成熟了,不考慮解決具體的問題,並且某種程度上還抗拒“形式邏輯”,就導致中國人在看待很多問題的時候,都傾向於把這個問題給“化”掉,而不是解決它。這在西方正統哲學看來,就是逃開了,沒造出方法來。
所以,很多人覺得中國人沒有哲學,是因為拿西方的框子來看的,你拿西方的一看,中國自然沒有西方哲學了。
二進制赫克斯
我不是哲學專業,就跨行評論秀一把下限。說得不對的話,各位哲學系大師兄手下留情,輕噴!
我就想問:是不是大學者放個屁都都是香的?
不是,無論是怎麼樣的花花腸子,放出來的屁,一樣臭。
不管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有多牛,取得怎樣傲人的成績,但我想,人有的缺點:偏見、先入之見、草率之見,他可能都會有。
同理,黑格爾在哲學上所取得的成績和貢獻,我不否認,但他也不是每句話都對,他不可能吐辭成經,舉足為法。
以我外行的理解,黑格爾對中國思想史、哲學史領域的評價,參考價值不大:
一些是文化隔閡,一些是歷史侷限,還有些就是一個屁,根本就是偏見、道聽途說、腦補的結合體。
當然,當時西方對中國的看法都不怎麼準確,最初如伏爾泰一樣讚美上天,後來,如黑格爾等人,貶得一錢不值。
而貶低,其中很多是西方人那種殖民強者心態產生的偏見。
比如:為什麼唐氏綜合徵叫蒙古症?
這都是來自西方人曾經的優越感:白人曾認為亞洲人斜眼睛,是愚蠢、低能的表現,他們的濃眉大眼是高智商,這曾經都是一本正經的學術研究。
所以,今天白人拉起眼角【slanty eye】,亞洲人會認為是種族歧視。
一百多年前黑格爾,也逃不出這個歷史侷限。他有些結論幾乎跟「蒙古症」的偏見差不多,我就是很服,今天網絡上有些人引用黑格爾的「臭屁」,奉為圭臬,還贊其「沁人心脾」。
-------------------------------------------------------------------------------
234乘以568,一個成年人都需要用計算器,如果一個幼兒園孩子能脫口說出答案,先不論答案是否正確,我們肯定要問這個孩子:你是怎麼知道答案的?
同理,中國有無哲學,孔子儒家學說有無思辨性,先放一邊不論。
我就想問:黑格爾依據什麼下判斷,中國思想史領域某些方面的缺乏或不足?
用哲學的話說:他何以可能能瞭解、認識中國?
據我所知,黑格爾不懂漢語,讀不了一手的漢語文獻,也沒有中國生活經驗,他就怎麼能下言之鑿鑿的判斷呢????
羅素譏諷黑格爾:黑格爾對中國的瞭解,僅僅限於知道有這麼個地方。
是不是呢?
不全是,我覺得黑格爾應該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中國,我看他的著作中引用了很多當時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的著作。
但那又能怎麼樣呢??
我見過《論語》和《道德經》的英文本,不看書名的話,我簡直不敢相信那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所以,憑二手資料研究一種陌生文化和思想,那真的是見鬼。
我打個比方:
網絡上「膜」之金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晚清重臣林則徐的名言,他能算不算一流學者先不說,憑他翰林出身和位高權重,在當時應該不算是沒見過世面糊塗人吧?
但林則徐就認為「洋人不喝茶就會便秘而死,洋人擅長海戰,但大腿不能彎曲,不擅長陸戰」。就是因為他看了幾本介紹西方的二手著作,加上一些道聽途說,然後下了想當然的結論。
我看了下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哲學體系是另一回事,但對中國的認識非常之膚淺,比林則徐對洋人的瞭解好不到哪裡去。
我只舉兩個例子:
黑格爾對老子理解,其二手材料來自漢學家雷繆薩(Rémusat)的著作,他都沒有分清宗教的道教與哲學道家思想之間的區別:
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解為:
【引自《哲學史講演錄》,,商務印書館,1983,第一卷,東方哲學,頁118——124】
黑格爾多次稱漢語不是適合思辨,原因是漢字是象形文字,這邏輯,我也是嗶了狗。
德語「aufheben」兩個相反的兩個意思融合在一個詞中,相當於漢語的「揚棄」。
其實,黑格爾說的這種詞彙其實在漢語中很常見,叫做「正反同詞」。訓詁學稱為「反訓:義相反而兼通,美惡不嫌同名」,經典中比比皆是,比如:
《詩經》:新臺有玼
「玼」表示「美玉」,後來反指「玉的斑點」,也即「瑕疵」,引申為「缺點、美中不足」之義。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引用多處三千年前的經典文獻,狠狠的打臉,並譏諷黑格爾:
「其不知漢語,不必責也;無知而掉以輕心,發為高論,又老師鉅子之常態慣技,無足怪也。」
【引自:錢鍾書. . 管錐篇. 第一冊, 北京: 中華書局(1979).頁3】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當然有些評價論述,類似一種「旁觀者清」,我個人覺得還是有道理,但不怎麼多。
當年,胡適在北大教西方哲學,懂多門語言的怪才辜鴻銘說:西方哲學古代在希臘,近代在德國,胡適不懂希臘語也不懂德語,他教西方哲學豈不是哄小孩子?說得胡適都不敢吭氣。
深刻的瞭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思想,是不是一定要懂這個國家的語言?嚴謹一點說:是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我也無法下確鑿的結論。但憑經驗來看,我是沒見到反例。比如:中國通、日本通不懂中文和日文,能叫「通」嗎?
而且是哲學,我們知道,哲學文本都非常的晦澀難懂,如果不懂這個國家的語言,是很難深入瞭解其哲學思想,通過二手著作,不可能進入堂奧。
據我所知,專攻德國哲學的學者,大部分都懂德文,比如專攻康德哲學三大《批判》的鄧曉芒和楊祖陶都是學過德語的。
我從黑格爾、林則徐身上,終於明白了聖經中【通天塔】寓言之深刻,也明白了為什麼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偏見很難消除改觀,恐怕語言造成的文化隔閡是主要因素。
這也就很好解釋法顯、玄奘等古代僧人,為什麼當時佛經成堆,還要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去印度求真經,因為二手文獻不可靠,不願被誤導。
通曉梵文、漢文、龜茲文等多門語言的鳩摩羅什大師曾說:翻譯跟嚼飯餵給別人吃一樣噁心。
連深諳多門語言和多種文化的大師,都覺得自己的翻譯文獻的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你就想想黑格爾能好到哪裡去?而且黑格爾接觸到漢學知識,幾乎就是三手、四手。
吸收這種東西,相當於吃什麼???
鳩摩羅什對漢語造詣有多高?讀一下優美的《心經》就知道。後世一致評價他的翻譯超越了玄奘版本。
綜上之所述,我即便不怎麼懂哲學,也下判斷黑格爾評價中國部分,幾乎沒什麼價值,可以忽略。
-------------------------------------------------------------------------------
最後要說的是: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不是見不得外國人說我們壞話,也許我做不到客觀中立,但我會意識到這一點,儘量逼近。
我不知道有哪些學者說中國沒有哲學,說中國沒有哲學,就跟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一樣可笑。
西方人語境下的信仰,就是信一神教的「上帝」: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就應該是上教堂搞那些宗教儀軌。(即便滿口上帝、拯救的神棍,出戀童癖的概率高得出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敬天愛人、尊老愛幼」、「男效才良,女慕貞節」,為什麼不是信仰?????????
這些信仰的恐怕比一些空洞的政治教條更符合普世價值的標準吧?
孔子說的「不知聲,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應該算是一種「不可知論」,這是我見過最高明的論述,沒有之一。
同理,西方人認為哲學就是:從古希臘哲學到經院哲學到笛卡爾到康德。。。。休謨。。。。等等,其他都不是哲學。
不管按照那一種「哲學」的定義,諸如:詞源學的【愛-智(philo-sophia)】,還有「有系統的反省」,中國都有哲學。
中國有無哲學和中國人有無信仰一樣,我認為根本就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討論,這就是一個乞求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隱含了不當前提是:
信仰鬼神才是信仰,不信仰鬼神就沒有信仰。西方哲學才是哲學,其他的不是哲學。
討論中國哲學史的著作,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著作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新儒家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兩個人著作結合來看,應該能達到兼聽之效。
但必須要承認,中國哲學偏重在道德倫理,若以西方哲學知識論,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中國哲學是是很缺乏的,或者說很少,不成系統。
但我覺得東、西方哲學,很多地方還是相通的地方。
比如:蘇格拉底和孔子完全是共通的:
1、兩人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 2、兩人都喜歡用詰問辯證的方法。類似於今天所謂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中國人這叫【慎思明辨、兼聽則明】。
比如:蘇格拉底擅用拉家常對話方式搞哲學,一步步追問窮詰,一不小心就中了他的圈套,蘇格拉底其實讓別人明白:要對先入之見進行反省。一些看似習以為常的觀點、結論,其實有巨大的坑。
孔子也有這個方法,我前幾天還回答過《論語》訓詁學的一個問題:空空如也。
《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孔子說,我有知嗎?我實是無知呀!有個鄙夫來問於我,他如此誠愨,我就多方面分析他的問題和疑惑,正反、始終兩端叩問他,一步步問到窮竭處,幫助他解惑。
「叩其兩端而竭焉」和蘇格拉底的「窮詰法」幾乎是一樣的。
人類理智基礎都是相同的,東西方聖人幾乎是天然相通,只不過各自的表達各有特點,另外,側重點不同,也就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如:馮友蘭所言,中國哲學文本如同中國畫和詩歌一樣,是偏向暗示的,不會明晰得一覽無遺,中國古人寫文章要求文采,韻律,那種形式邏輯一般的論證,古人是不寫的。
西方人偏向形而上的思考,比如:「針尖上站幾個天使」,其實跟莊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類似,是極限論問題,用今天的話說:空間是連續還是離散的?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用三段論邏輯學證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雖然是錯的,可以看出他們的思考的偏好。
中國人的思考偏好,如陳寅恪所言跟古羅馬人相似:偏重實用,不究虛理,我們的長處、短處都在於此。
當然,西方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正因為古希臘人深邃的思想,如:歐式幾何的公理體系,科學才成為可能。
小漢字見大歷史
關於第一個問題,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
首先得承認一個事實,中國哲學有個特點,即在過程中缺少思辨和邏輯,比較注重頓悟和靈感,觀點零散結構上缺少體系,很多時候直接給你拋出一個觀點,雖然很多觀點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多觀點非常了不起。
說到前瞻性,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無中生有”是不是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的這個假說不謀而合,再如,孟子曾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似乎是最早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而西方國家的環保概念則是在20世紀的一系列生態災難中才出現的。中國古代像這樣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觀點還非常多,這裡不一一舉例了。
而說到儒家,黑格爾對於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談到孔子時,認為孔子沒有“思辨哲學”,認為《論語》:
“只有一些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儒家的倫理道德內容十分廣,對中華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但是儒家的學說的確結構很零散,更多是一事一議,更沒有形成體系化,也很少涉及到邏輯推論和辯論,更多隻是孔子對學生的說教。孔子告訴人如何做,很少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思辨過程很少看到。
而素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則非常注重倫理學的思想體系和辯證哲學,黑格爾的責備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一是對中國哲學還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倫理學的問題(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常識道德”)自然是備受哲人們關注的。而且,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和形式也不同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論理”去推導,而是靠感情的打動和突發的感悟,達到既定的目的和結果。同樣的研究道德倫理的荷蘭有一位與黑格爾差不多同時期的哲學家斯賓諾莎著的《倫理學》,他的哲學著作彷彿就是閱讀一本數學著作,因為他的著作,是用數學推理的方法來嚴謹的論述哲學問題的。黑格爾更看好的是這一類的學說。
像孔子這樣的解決回答問題的方式故不能被嚴謹的黑格爾看好,因為,西方哲學即使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運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採取邏輯分析的態度,作純粹的理智思辨。比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諸如此類的話,確實是常識,不能算做哲學。尤其是黑格爾所處的時期,哲學有著一種嚴密的邏輯和思辨特點,像是數學做證明題一樣,容不得任何步驟打馬虎眼。當然,說儒學沒有哲學思辨也並沒有貶低其價值,就比如說畢加索不是科學家,這並非貶低,某些國人不必內心不適。
不僅僅是早期的儒家學說確實思辨特點,尤其是到了先秦以後,儒家也很少有大的發展和突破了,後代的大儒們幾乎是在孔孟畫的圈圈裡原地踏步。哪怕是到了2千多年後的今天,國學大師們對《易經》、《道德經》的繼承和發揚也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和突破,缺少嚴密的論和邏輯。仍然在原著道德觀點上原地踏步,仍然對原著不敢質疑,不願意批判性的繼承。
我們的先賢們很少有告訴人們他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即具體怎麼推導出來的(當然,有的不排除是靈感和頓悟出來的),尤其是孔子的儒家給人感覺是說教,直接叫你應當如何如何做,比如老子《道德經》中的“無中生有”到底是怎麼得出來的,老子沒有講論證推導過程,儒家的著作中更不用說,完全給人一種說教感覺。觀點缺少邏輯和思辨過程,就好比
老師直接告訴你答案,不教你怎麼推導出答案的過程,大家想想這會帶來什麼問題?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裡,讓學生自己思考,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與孔子同時期的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之間則特別注重和盛行辯論,往往為了一個觀點反覆切磋和討論,不管是師徒之間還是同伴之間,經常為了和各自觀點爭的不可開交,但是他們並沒有影響師生關係,比如亞里士多德他曾作詩讚美過自己的老師柏拉圖,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亞里士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不畏權威和傳統,毫不掩飾他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所存在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的恩師的錯誤。這難免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亞氏是背叛自己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響徹歷史長河的一句名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師並不衝突。亞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孔子看來,哪怕是今天的中國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因為在中國“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質。而在整個論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孔子和他的弟子辯論過,質疑過孔子(哪怕是到了今天,由於師生的不平等關係,也很少有哪個大學生敢對老師辯論、質疑,畢竟我們幾千年來更喜歡“聽話”的學生,不喜歡有個性特點的人),論語全篇幾乎都是孔子教他的弟子該如何如何做,有個學生向孔子請教鬼神之事,還被孔子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雖然先秦時期也有公孫龍這樣的名家,當時很已經涉足邏輯學了,可惜這個以辯論擅長的名家後來沒落了,中國的邏輯學基本停止發展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哲學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缺少一種質疑和批判精神,更多我們看到的是對前人及其權威的崇拜。
權威當道,盲目崇拜,個性打壓,過多的說教,缺少理性、平等、批判、懷疑、思辨特點的孔子的倫理哲學就這樣很難被西方哲學家尤其是黑格爾認同。
第二個關於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問題,其實是個關於哲學的定義問題。
要搞清楚中國有沒有哲學,前提條件我們是不是得弄清楚究竟什麼是哲學,哲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其實,關於哲學的定義,先不說在東方眾說紛紜(不要總提高中課本上的定義),單單就是西方也至今也一直沒有一個明確且公認的標準定義。為什麼哲學的定義不明呢?因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明,哲學按照知識分類的話應當屬於人文科學類,人文科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各種概念定義不是很明確,很容易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況且是哲學研究的不是具體的事物,就更難以有公認的定義了,這也正是哲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有點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學的定義其實就是沒有定義。
哲學各種定義特點沒有自然科學類的中各個學科那麼精確清晰是因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的對象是客觀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比如,在德國的萊茵河水分子的結構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難道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長江的水分子的結構就和萊茵河的不一樣嗎?
如果我們退一步講,就算按照近代西方哲學的那一套特點,中國古代也還是有哲學的。老子說:“有”(存在)“無”(思維)同出謂之玄。用今天的話說:老子的玄學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直到19世紀才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所謂中國有沒有哲學的問題,其實翻譯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那麼中國的哲學是什麼?——玄學是也。所以,西方的philosophy一詞比較準確的對應的應當是中國的玄學一詞。
不少國人對西方哲學瞭解的甚少,畢竟課堂上我們接觸到的哲學只有馬哲,而且書本把馬哲以外的哲學全部否定掉了,課本上這種搞法我不評論。老馬在哲學上也不過是集大成者,記得高中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其實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拼接到一起後搞出來搞出來了一個唯物辯證法。
最後,關於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哲學,不過是個定義問題和翻譯問題罷了。關鍵在於怎麼看,按什麼定義看,也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我想,但凡真正愛好哲學,瞭解哲學的人,是不會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維的)。
哲思之辯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作為喜歡歷史與哲學現實應用的工科生,最近兩年出於職業生涯總結(27年的技術開發,以及技術開發管理)的需要,重溫哲學思辨。 有閒時間看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四書,重溫中國近代革命史以及典型人物傳記。
分享一下個人心得。個人觀點,我故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1.中國有哲學家,沒有哲學體系
這個觀點個人是認可的;
在1953年前,我們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孔子,知名哲學家孟子,子思,莊子,朱熹(禍禍中國宋以後儒家的禍首),王陽明 ,...,...。
每個哲學家家都是一個孤島,沒有形成具有邏輯指導意義的體系或嚴謹的哲學方法論。
哲學淪為"術",頓悟看智慧,漸悟看方法,我們缺少的是系統的邏輯縝密的方法論。
基於此,外國專家的批評有一定道理。
現代邏輯思辨確實有必要補上來,現實中非常有用。
2.現代哲學體系
2.1政黨哲學體系
1950年起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託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哲學體系進行系統總結和構建,中國歷史上具有現代哲學思辨與方法論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毛澤東思想在1953年基本完成架構並付諸再實踐。
標誌性工程是1953年«毛澤東選集»第三捲髮布,並同第一卷第二卷一起指導之後的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國家建設。
2.2現代哲學的多樣與發展融合
現代哲學系統的多樣化研究主要在大學的社會學研究院/研究機構,國家社科院,國家行政學院等。
3.個人體會
掌握哲學方法論對個人實際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對歷史多樣化,哲學多樣化的修習可以提高工作,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