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水稻苗期不發棵、返青慢、發黃幹尖的原因有哪些,怎樣科學治理?

街舞說

水稻生產上經常發現栽插後田間水稻秧苗返青活棵慢,或活棵後水稻秧苗不愛長,並伴有發黃幹尖現象。

經過調查,排除田間肥料不足影響外,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秸稈還田影響。


一般秸稈還田量大、秸稈粉碎比較長,且沒有增施一定量氮肥的,因秸稈腐爛時與秧苗掙氮,會導致秧苗生長氮肥不足;


若秸稈還田量大,在加之土壤翻耕淺,土壤上部乃至土表秸稈比多時,通常不利秧苗根系下扎,並造成根系懸空,與土壤接觸不實等,會影響根系生長及吸肥供肥能力,秧苗通常會生長緩慢,葉片發黃幹尖,嚴重時葉片植株枯死。

二、 栽插過深影響。


一般秧苗栽插不宜過淺也不宜過深,過淺雖返青生長,但後期容易倒伏、若栽插深度5釐米以上時,土壤氧氣不足,影響根系呼吸生長,若土壤粘重,或積水較深,則透氣性更差,不僅返青活棵慢,同時容易引起水稻僵苗,造成秧苗不長,發黃幹尖等,拔起秧苗根系普遍發黃發褐,白根鬚根少。


三、 僵苗影響。

田間使用未腐熟有機肥,或深腳田、爛泥田或冷水田,或陰雨天氣多,田間水層較深,或鉀肥及鋅肥等微量元素不足時,通常也會造成水稻僵苗現象,致使田間秧苗不長、發黃幹尖等。


四、 藥害影響。


尤其封閉除草劑用量過大,或雙草醚等苗後除草劑噴施濃度偏大時,通常會導致植株葉片發黃,生長緩慢或停滯不長。


另外田間上季對水稻敏感性藥劑殘留大時通常也會發生此類現象。

五、 青苔、薊馬等病蟲害影響。


田間青苔較多,出現壓苗時,會影響生長,葉片發黃;田間薊馬發生較多時,會導致葉尖縱卷,發黃幹尖,秧苗生長緩慢等。


另外水稻條紋葉枯病、根結線蟲為害等有時也會發生引起。


預防治理措施:


一、預防措施:

秸稈還田量每畝最多不宜超過2000斤,同時畝增施尿素10-15斤,粉碎長度宜6釐米以下,結合秸稈腐熟劑使用,土壤深翻等,並提高整地質量。


不使用未腐熟有機肥,水稻栽插深度宜2-3釐米為宜,做到栽插秧苗淺、勻、直、穩。


科學水管,避免田間水層過深,同時注意科學合理使用藥劑,避免除草劑藥害影響,並注意加強田間病蟲害監測,發現病蟲及時開展藥劑防治。


二、治理措施:

對秸稈還田影響的田塊宜及時畝追施氮肥,結合葉面噴施碧護調節劑加葉面肥緩解,同時田間保持淺水。


僵苗等影響引起,宜及時排水晾田,增加土壤氧氣,促進根系呼吸生長,結合選用碧護或蕓薹素加美洲星或海藻酸多元素葉面肥加磷酸二氫鉀及安泰生噴施兩次,可以促根壯苗,調節生長,增強秧苗抗逆性抗病性,能快速促使恢復正常,使秧苗生長健壯濃綠。

對藥害影響田塊,可以採取多換水幾次,以減少田間藥劑量,結合畝追施少量氮肥,保持水肥供應均衡,葉面噴施碧護加美洲星調節可以快速恢復正常生長。


對青苔影響田塊宜技術選用青苔淨藥劑防除,薊馬可以及時選用噻蟲胺或丁硫克百威或噻蟲嗪等藥劑防治。


總之,影響水稻秧苗不長,發黃幹尖原因很多,你要結合田塊實際排查,並根據期原因制定針對性治理措施,方能使秧苗快速生長正常,避免影響後期產量。


稻麥巴巴

水稻秧苗移栽後不返青、返青慢或者發黃幹尖的原因有好幾種。同時,這種情況也對水稻生長爭搶有效積溫有影響,延遲水稻的生育期。下邊就來分析下原因。

1、秧苗素質差。多是播種量過大、澆水過勤、通風不利以及壯秧劑肥效低引起的脫肥這幾方面原因引起。秧苗莖杆細弱,根系少、不發達,移栽後根系不能快速的生新根。

2、底肥施用不足。底肥施用量低,秧苗在發出新根後,吸收的肥料不能滿足自身返青、分櫱的需求,出現返青後生長慢、葉尖乾枯、發黃的情況。

3、移栽後田面乾旱。移栽返青初期,秧苗新生根系少,吸收肥水能力差。此時田面無水、乾旱或者土壤含水量不飽和,會嚴重影響秧苗對水肥的吸收,出現葉片發黃、葉尖乾枯不舒展的情況。

4、蟲害。移栽初期,葉片較為細嫩,葉片上角質層厚度不足,易遭受潛葉蠅啃食,造成葉片損失,影響秧苗的生長。如果潛葉蠅田面發生基數大,會出現整塊地秧苗生長停止、白花花的一層受損葉片,嚴重阻礙秧苗的正常生長。



5、溫度低。秧苗移栽初期對於水分和溫度極為敏感,水分缺失、溫度過低都會對水稻的返青、分櫱、正常生長造成影響。

6、插前封閉藥劑殘留藥害。這種情況多是插前封閉藥劑施用過量以及移栽後持續低溫引起的插前封閉藥害。

以上是水稻返青慢、不生長及不分櫱的幾種原因。既然原因分析出來了,那麼就會有應對的措施來避免或者緩解不利情況的發生。

1、育壯秧。採用“旱育稀植”的育秧模式,育符合“33118”和“1589”要求的壯秧。採取“三看澆水”、“健身防病”、“調酸”幾個管理技術來管理秧苗。做到移栽前根系發達、扁蒲粗壯、株型老健的標準。

2、施足底肥。底肥是秧苗移栽後吃的第一口飯,必須要施足了。讓秧苗有充沛的體力生長、分櫱。


3、帶水插秧以及合理的水層管理。移栽作業時田面要留有2釐米左右的水層,帶水插秧可以滿足移栽初期秧苗對水分的需求,有利於提早返青;移栽後田面保持3-5釐米左右的跑馬水或者花達水,供秧苗正常的吸收肥水,並且能夠在低溫天氣保持田面溫度,利於根系生長。

4、移栽後施用硫酸銨等速效肥料促返青以及及早施用返青肥和櫱肥。移栽後由於秧苗根系受損,吸收肥料的鬚根停止吸收肥水。此時補充硫酸銨可以幫助秧苗主根恢復,並且恢復鬚根的吸收肥水的能力;返青肥和櫱肥要及早施用。以保證秧苗在分櫱盛期仍有充足的肥料效應來支持其分櫱。

5、蟲害防治。秧苗帶著三帶下地,在移栽後及時噴施殺蟲劑,預防潛葉蠅的發生。以防為主,以防控蟲。減少蟲害的發生。

水稻種植是個系統的工作,從育秧到秋收,一環接著一環,那個環節沒做好,都會影響後續的生產環節。曾經有人說每個環節做到90%,最後的環節加在一起是60%左右,所以說,種植水稻要抓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造成水稻不發棵、返青慢發黃原因有哪些

水稻插秧後正常情況一般3-5天時間就會返青,返青後就會進入分櫱期。但是有些會出現插秧後不返青、不發棵甚至葉子發黃幹尖問題。這是為何呢?我們來看下出現這些問題的可能原因。

一,稻田缺水。插秧後應該保持3-5公分水位,保持水位主要有保持地溫和提供水稻生根發芽所需要的水份需求這兩方面作用,如果一旦稻田缺水,就會導致水稻田溫度低而水稻不分櫱,水稻缺水葉子發黃等問題。

二,缺鋅。在清水塘農村,水稻插秧後不分櫱秧苗發黃這就做“坐蔸”。出現這個問題就是缺鋅導致的。水稻缺鋅就會表現出葉子枯黃,新葉變小變白,植株萎縮等問題。

三,病害。病害應該是在水稻秧田時候就有,插秧後由於根系受到損傷更快的表現出來,這種病害以赤枯病為代表。該病發生時通常在插秧後10天左右時間表現出來,為一種缺素型的生理性病害,水稻表現為分櫱少或者不分櫱,植株矮小,葉片出現紅褐色斑點,然後慢慢葉子焦枯。

四,藥害。這裡主要就是因為使用除草劑對水稻出現了藥害,導致水稻不分櫱不長棵、葉子變黃等問題。


如何防備

首先要有一個系統性的水稻田的管理方案,在什麼時候稻田放水,什麼時候曬田,什麼時候要提水位,這些都需要自己有個底,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稻田要水時沒水而不要水時卻大水灌溉等問題出現。

水稻田在翻耕時候應該施加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基肥,而不是所有的肥料全部使用化肥,否則土壤酸鹼度變化大不說,還容易導致土壤重金屬超標而讓水稻出現重金屬中毒問題,也會導致土壤不成團、透氣性差、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對於因為缺鋅出現的坐蔸問題,可用0.2%的硫酸鋅溶液進行3次噴霧,每次間隔5天時間,這樣可以迅速的解決缺鋅問題。

對於水稻病害應該從種子浸泡消毒開始做起,如果插秧後出現赤枯病的,首先可以通過施加有機肥來補充田塊營養,然後還可以通過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為葉面肥來解決問題。


水稻田的雜草清理可以在插秧前和插秧後清理。在清水塘農村。很多都是在整田時候把尿素和除草劑一起投入到田塊中的,我想其他地方也有這種做法。如果是插秧前使用除草劑的要根據除草劑說明在插秧的多少天之前使用(有的提前5天左右,有的提前2-3天),否則容易對水稻有藥害作用。同樣的,如果是插秧後使用除草劑的也要注意插秧後時間問題,通常至少插秧5天以上才可以用除草劑。另外,除草劑濃度不要超標使用。

以上意見供參考,如果有不同看法的請留言交流。

我來自於洞庭湖區,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結交為朋友。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非常感謝你能夠對我文章點贊、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