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學校,線差和排位,哪個更準確?為什麼?

不能忘記14

個人建議排位法!隨著二、三批次本科招生合併,二本平行志願的個數增多,這讓考生能夠更大程度確保錄取率。 加之當下考生填報志願都是在知分知位的前提下,所以考生可選擇的單位更廣更準,考生可合理定位自身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 志願填報填報過程中不僅要有成績更要有技巧,我們用得最多的就是線差法和排位法。



線差法通俗的說就是考生成績高於批次錄取線的差值,例如高校錄取分數線為600,錄取的浮動差值30,那麼考生分數為630的可以參考填報。當下二、三本合併,對於二本線的參考就需要藉助一本錄取線的差值來預估,例如該區一本錄取分數線580,二本差值為30分,考生550可以參考填報。
排位法是考生可在各省招辦官方網站查詢到自己的成績,同時也能看到自己的分數排名,利用考生在全省的名次,考生可對照擬定填報大學往年錄取的分數段位,挑選出考生中意且保險度高的高校!


Co姐日誌

  線差與排位,都是填報志願常用的方法。就適用範圍來說,排位法比線差法更廣,但兩者都有其侷限性。

 一、排位法(位次法)

  排位法的基本原理是很好理解的。高校招生投檔、錄取均是以考生位次為依據,如今年5000名的考生、與去年5000名的考生,多數情況下其所能選擇的學校層次是較接近的(當然要考慮招生人數的變化),因此排位法是我們填報志願時最常用的方法。

  排位法適用於所有層次的考生,但對不同層次的考生而言其參考價值是不同的。越高分的考生,排位法的參考價值就越高,原因很簡單——高分段考生總人數少,同分人數也少;相對應的高校數量也較少,高校錄取線重疊的情況也相對較少。

  到中分段,位次法的參考價值就降低了。主要是中分段考生成績高度密集,相對應的院校也數量龐大。簡單地說,就是一大群成績相近的考生,對應著一大批層次相同的院校,因而考生的填報行為很難準確預測——專業的冷熱門程度與往年比可能會發生變化,今年考生的興趣和意向也可能去往年不同,考生往哪些學校、專業上集中填報,哪些學校、專業的錄取線就會上漲。一些學校錄取位次動輒波動幾千名的情況也不少見。

  但是這並非位次法的問題,對於中分段的志願填報,任何方法都難以做到準確預測。

 二、線差法

  線差法是以分數線為基礎,以考生成績與批次線的差值,與高校錄取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兩者對比分析志願的方法。對於成績處於批次線附近的考生而言,線差法是較具參考價值的。但線差法的侷限性也很明顯,隨著線差值的增大,誤差也會變大。

  分數線是按招生計劃數的120%劃定,因此每年分數線也基本上是等效的,這一點是線差法合理性的基礎。但是,不同年份分數線上的考生成績分佈狀態可能並不相同:

  例如:四川省2015、2016年理科一本線分別為528、532分,相差不大。但是這兩個年份考生成績分佈狀態是相差甚遠的,我們先以2015年600分(線差72分)為例,當年600分以上有6945人;但2016年的604分(線差72分)以上則有13980人。因而這兩個線差同為72分的成績,在2015、2016年所能填報的學校必然是太不相同的。

  正是由於不同年份間分數線上的成績分佈狀態不同,即使分數線是等效的,但分數線上的每一分可能並不等效,線差值越大就可能誤差越大。因而,一般建議成績離分數線差值較大的考生不宜將線差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

 三、如何防範線差、排位法誤判的風險

  某些高校的錄取線排位、或線差值波動很大的情況並不少見,因而有人質疑線差、排位法的合理性,但是除此兩法之外似乎並沒有更準確、合理的方法。事實上對於院校錄取線大幅度波動(如大小年)的情況,任何方法都無法做到準確預測,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使用線差、排位法在分析個別學校時出現誤判而否定線差、排位法。

  多數情況下,我個人建議考生使用排位法為主,線差法為輔分析志願。

對於院校錄取線波動較大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防範意外,一是服從專業調劑,二是從院校志願的梯度設計上防範風險。如我們前面所選的A、B學校通常是相對高分的,可能從歷史數據分析有些年份我們能被錄取,有些年份不能被錄取,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服從專業調劑確保提檔後不被退檔,同時後續的志願要有足夠的保底幅度,確保我們在A、B志願上滑檔(未達投檔線檔案投不出)後,能成功投檔到穩、保的志願院校(保底的學校建議無論採取位次或線差法分析,都能保證穩穩地被最近多個年份的高分專業錄取)。

  以上是關於線差、排位法的簡單分析,歡迎討論。我是從事招生考試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歡迎考生、家長朋友關注!


高考與教育


一杯咖啡1109

排位比較靠譜,參考高校近三年的錄取名次基本上不會出意外。線差法,因為每年的試題難易不同,分數也高低不同,線差也有變化。所以還是排位法準確些,但有時也會出現大小年的特殊情況,這種狀次非常少。


558adys

需要綜合考慮。

你可以先看,某院校歷年的錄取線,相當於本省考生的多少名次。然後再看填報志願者的在本省的名次,與歷年錄取線想對應的名次進行比較。

最終基本都是靠排名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