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戰國時期的蜻蜓眼是玻璃麼?我國古代的玻璃是舶來品麼?

彩虹彎彎又彎彎

蜻蜓眼,是不是玻璃?答案是肯定的。這個疑問解決以後,很多朋友又會有另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蜻蜓眼是玻璃,而完全沒有現在玻璃那種透明的質感呢,

這是因為蜻蜓眼,不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鈉鈣玻璃,而是鉛鋇玻璃。在古代,玻璃又被稱為“料器”、“琉璃”或者“水精”。玻璃深受古人喜歡,常用於作為隨葬品,所以我們在很多墓葬中,都能發現“玻璃”。

玻璃是不是舶來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術界。目前已知人類最早的玻璃製品,是在埃及地區發現的,距今約有6000多年的時間,比我國玻璃製作早上數千年時間,加上我國古代文獻中曾有記載:

北魏太武帝年間,西域大月氏商人來山西傳授玻璃燒造技術。

我國許多學者認為玻璃是舶來品,“琉璃”是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個觀點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1964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地區的西周早期的墓葬中發現了白色料珠,證明我國玻璃製作技術最晚在西周初期就已經掌握了。隨後又在多地陸續發現了數量眾多的“蜻蜓眼”。在上海、長沙地區還陸續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琉璃壁”、“玻璃印章”等文物,特別是上海發現的戰國琉璃壁,器型碩大,紋飾精美,表面裝飾有凸起的谷紋,通體成乳白色。這些發現的玻璃,經過專家鑑定,是一種鉛鋇玻璃,和西方鈉鈣玻璃不是一類,分屬兩個系統。

這說明了我國早期的鉛鋇玻璃是一個特殊的品類,採用特殊的材料獨立製作出來的,並不是舶來品。

我國是陶瓷王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掌握了在器物表面施釉的技術,釉料如果施的過厚,就會形成像玻璃的小塊,所以也有製造玻璃的基礎。


但是我們看到的另一些玻璃製品,如遼寧省博的玻璃鴨子應該是文獻中記載的那樣,是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根據著名考古學家,安佳瑤先生考證,這件物品是一件古羅馬時期的文物。我國古代文獻中,也有關於玻璃的製造的相關記載,如《隋書》就記載了一位才藝出眾的建築大師何稠,由於當時玻璃製造工藝已經失傳,這位何稠就借鑑了我國綠瓷的生產工藝,經過改良製成了綠色透明的玻璃。

這件出土於李靜訓墓葬中的綠色玻璃瓶,可能就是當時改良後的玻璃工藝,製造出的一件實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