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12345”破解五大難題推進垃圾分類全域化

點擊上方藍字“永康發佈”一起玩耍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這兩種垃圾袋,按照黨員、村民代表聯繫戶名單,給每戶村民確定編號,在垃圾袋上用標籤標註。”昨天,在永康市舟山鎮端頭村,該村黨支部書記俞海拿著一黑一綠兩種垃圾袋說,這就是“可追溯垃圾袋”,分揀員在分揀時便能通過編號考核每戶分揀情況,以優、良、差三級記錄,反饋給村主職幹部,並最終追溯到聯繫黨員(村民代表),構建了嚴謹有序的監管體系。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垃圾分類看似是一個不起眼的工作,卻是一項地道的‘技術活’。”舟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金華東說,不僅是兩隻垃圾袋,端頭村的二次分棟、兌換超市等,也已成為推動村民自覺分類、主動參與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永康市以“破難題、見實效、可堅持、抓長期”為目的,充分發揮政府的動員能力,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探索了垃圾分類“12345”工作法,實行“組團式管理、網格化服務”,實打實推進垃圾分類“四分四定”全域化模式。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一級從簡重源頭

“1”即一級從簡重源頭,破解村民“不會不願”的分類難題。“分類方法越簡單,越易收集,村民參與積極性就越高。”永康市委農辦負責人說。為破解這一難題,永康市在源頭上對垃圾實行二分法,以是否易腐爛為標準,村民將垃圾分為“可爛”和“不可爛”兩類,配以兩種顏色的垃圾小桶,一般藍色諧音“爛”,投放可腐爛垃圾,黃色投放不可腐爛垃圾,全村垃圾桶編號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二分法簡單明瞭,一學就會。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兩網融合抓過程

“2”即兩網融合抓過程,破解收集“各行其線”的物流難題。永康市在村民二分類的基礎上,由村保潔(分揀)員每天對農戶門口或收集點的垃圾進行收集,並將其分類運輸至村分揀管理站,在這裡對“不可爛”垃圾再次分揀,形成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二次分揀時,部分試點村的精細化分類已達到了十幾種,這樣一一對應運輸處理。同時,由浙再生資源公司下屬的永康市美麗鄉村環境服務公司配置專門的車輛,對全市低價值的回收垃圾統一處理,環衛中轉站專門運輸其他垃圾,極大減輕了垃圾清運量。2017年,全市共回收清運農村低價值物3.6萬噸。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三位一體”建終端

“3”即“三位一體”建終端,破解垃圾“就地三化”的處理難題。對分類後的生活垃圾做好終端的處理,是打通垃圾處理“最後一公里”的關鍵。為此,永康市致力在終端處理能力上下功夫。2017年,由市裡統一規劃、設計,建設了21個“三位一體”的農村生活垃圾多功能處理中心。處理中心一般包括太陽能堆肥房、有機垃圾處理中心、其他垃圾處理中心、可回收垃圾堆放點、回收超市、毒害垃圾臨時收集點、工人管理中心等,配備餐廚垃圾制肥機、磁性熱解機等。按傳統處理方式、以每個鎮(街、區)運輸距離的遠近計算,填埋的成本每噸181元至333元。垃圾就地三化的機器處理成本約為125元。以21個點覆蓋的村莊計,一年可減少處理成本1100萬元。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四方參與有辦法

“4”即四方參與有辦法,破解力量“缺失缺位”的管理難題。永康以“黨建+”、網格化管理構建“分責聯戶、分層包乾”的農村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做到不落一村、不漏一戶。以“就親就近就便”的原則,每名黨員聯繫5~10戶農戶,通過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婦聯隊伍組成的“網格員”,將責任細化到每家每戶,形成一個個以黨員、村民代表為中心的“垃圾治理小網格”,負責網格內垃圾源頭分類、分類投放、衛生費收繳等任務包乾工作,“保姆”式的服務,帶動並感化村民。在黨員積分制管理中單列“垃圾分類”分,將黨員積分與所聯繫戶的垃圾分類工作捆綁考核,按月評分,月月公示。同時針對16個鎮(街、區)的不同情況,完成了“一鎮一講一培訓”及垃圾分類現場教學。建立市級督查、鎮級考評、村級考核的分級考核制度,定期對各鎮(街道、區)、710個行政村進行工作檢查。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五環相扣統全局

“5”即五環相扣統全局,破解流程“不通不暢”的出路難題。全市建立5個垃圾處理鏈:即以工業垃圾為主的收運、中轉鏈;以餐廚垃圾為主的收運、處理鏈;以建築垃圾為主的收運、處理鏈;以普通生活垃圾為主的收運、處理鏈;以再生資源為主的回收、分揀鏈。按照資源共享的要求,加快推進多處理鏈融合。重點是做到源頭分類工作的融合,即統一布點、統一收集、統一分類。做到收運路線的融合,合理規劃回收路線,減少物流的環節及成本。做到分類分揀工作的融合,實行定點定崗開展低價值商品回收服務。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同時,對垃圾處理的產業鏈延伸也進行了探索,形成“可爛垃圾—有機肥—有機農業基地—配送中心—農戶”的綠色產業循環鏈條。花街鎮黃園村每天約產生廚餘垃圾300公斤,清運到村裡的有機垃圾處理中心後,可產出25公斤有機肥。尹紹偉介紹,有機肥部分用作村裡的綠化肥料,部分作為對農戶進行垃圾分類的獎勵,頗受農戶歡迎。唐先鎮與堆肥中心合作,初級肥通過“秸稈還田”配比,製成的肥料走向市場商品化;與農業基地合作,初級肥經檢測合格後還田使用;與農戶分類的好壞掛鉤,初級肥作為獎勵返還農戶。農村的其他垃圾通過磁性熱解機變成爐渣,用以鋪路、綠化基肥、制磚等;廢金屬、廢玻璃、廢塑料、廢織物、廢紙張等低價值物統一回收利用,形成可複製、可借鑑的永康循環綠色發展模式。

作者 孫武斌 張巧麗

永康“12345”破解五大难题推进垃圾分类全域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