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如今幹工程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很多建企負責人調侃道,你不幹,那就等著活活餓死;你要是硬著頭皮幹,那就有可能虧死,整不好還有可能觸犯法律。

一、低價中標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低價中標一直以來都是建企的緊箍咒,你不低價中不了標,你低價了,要虧。雖然大家都知道低價中標“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但是隻要是在低價中標這一遊戲規則裡,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其次,儘管這幾年的人工成本、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但工程定額一直沒更新,中標價格反而越來越低,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出優良的工程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你不覺得嗎?

二、違法分包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我國的《建築法》、《招標投標法》、《合同法》都明文規定建築工程主體部分不能分包,分包的其他部分要經過業主的同意。現實中,未必都如此。舉個很現實的例子,比如從一些企業的產值和人數上都能很明顯看出端倪,例如某央企2016年產值為18612億,該企業總人數約為25萬,人均產值約為740萬,這麼高的人均產值,不分包怎麼可能完成?

那麼違法分包之所以長期存在,肯定是有根源的。我們都知道能夠參與大型工程項目投標的特級資質、一級資質企業在技術管理方面具有很大優勢。而資質級別較低的企業往往擁有整合機械設備和勞務資源的優勢,因此主體工程乃至全部工程分包(俗稱“大包”)長期存在是很普遍的現象,只不過通過各種方法包裝成合法的形式。而每當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一查就是怪違法分包。

三、過高的分包提成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只要是分包,就肯定會存在分包利益的劃分(管理費的提成)。而在利益面前,有的企業為了謀取利潤,將本身就已經是低價中標的、沒有多大利潤的項目,轉包甩給他人,自己按一定的比例抽取管理費提成,而管理的抽成更是高的離譜,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0%,至於施工成本、工程質量、竣工驗收等一些問題,其一概不理。

正是由於管理費提取比例過高,擠壓了分包商的成本,分包商不得不使用低價劣質的材料或者是通過施工中的合理變更來保證自己不虧本。而使用劣質材料的下場就是下一個奧凱電纜,施工單位也吃不了兜著走。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成本就是質量,你說這麼高的管理費提成,怎能可能幹出合格的工程?

部分有良心的承包商對於工程變更款會“手下留情”,而有些黑心的則不然,看到分包單位靠自己的努力跑下來的變更款也要抽取管理費。你說叫分包單位怎麼生存?這簡直就是不讓活的節奏!

四、材料單價上漲,調不調價?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建設工程的材料費通常佔工程造價比重比較大。所以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單價變化,直接決定著建企的“生死存亡”。而我們都知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鋼材、混凝土、水泥、河沙、石子等材料的價格,隨時都有可能隨著外部條件出現漲跌變化。而有些時候作為一些項目的發包方,根本不考慮這一因素,出現材料價格上漲也不給調差。

例如今年安徽省就出現因材料上漲超出施工單位所能承受的範圍,而出現施工企業聯名上書政府求助。因為當地的政府投資項目,目前均採用材料包死合同模式,即固定材料價格。與甲方簽訂的施工合同裡,有關 " 價格調整 " 子目中,均約定 " 不予調整 ",這意味著,一旦建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中標企業將承擔巨大的風險。

五、質量終身責任制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自從2014年8月25日,住建部印發《建築工程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後簡稱《辦法》)正式實施以後,部分公司就開始出現建造師,尤其是年輕的建造師不願意參與項目招投標、出任項目經理的情況。

質量終身責任制就是對其管理的項目質量負有終身責任,一旦項目出現質量問題,輕則可能被吊銷執業資格證書、罰款上百萬元,重則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大部分項目經理在項目中獲得的報酬,只有一份正常的工資(撈偏門的除外),但是要對整個項目質量負終身責任。也就是說,他在工作中獲得的報酬與他可能要承擔的責任,以及可能面臨的職業、人生風險是不完全對等的。這就是所謂的:拿著賣白菜的錢,卻操著賣白粉的心,換誰誰樂意呢?

六、營改增的痛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說到營改增,全國各地的所有工程施工單位,不論是老闆,還是財務人員,特別是掛靠的單位(雖然不允許,但實際大量存在),都叫苦不迭。本來,工程行業的利潤率就很低了,每個項目淨利潤能到10個點就阿彌陀佛了,而且還要確保2-3年內能把所有工程款都完全要回來。營改增來了,建築企業面臨的,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局面。

原來這行業的激烈競爭,造成很多工程只能低價中標或低於成本價中標,也就是基本沒有利潤或者是項目到手的時候就是虧的。拋開那些不正當的偷工減料的方法,基本各公司採取的就是買材料不開票的方法。你去任何一個建材市場或廠家,開票一個價,不開票一個價。在以前的稅制下,很多工程單位都不開票,反正稅就是那3個多點,固定的,你自己能省的成本當然要省了。

到了稅改後,雖然可以增值稅抵扣,但是你買材料時,如果想開材料票抵扣,就會面臨材料費用上漲。另外,流程也更規範了(要求三流合一)。其次,營改增對承包商,尤其是分包商的施工管理及利潤率產生了較大沖擊,但是工程分包甚至大包的格局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很難改變。由於預算造價中包含11%的增值稅,承包商的壓力不算特別大,因為他可以把擔子甩給分包商,讓分包商提供相關的抵扣發票,老項目3%的簡易徵收稅率還能輕鬆應付。但是對於分包商來說,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從以前稅率基本為零,到現在稅率6%,甚至是8%;從以前運營一個公司就可以,到現在需要運營勞務公司、機械租賃公司、材料公司等等,所需要的日常管理運營費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現在的工程行業已經陷入到左右為難的情況,完全按稅務規矩辦事,幾乎是白忙活,不按規矩辦,那就是違法犯罪,要坐牢的,真的是欲哭無淚!

七、文明施工,環保加碼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工程人的痛,誰能懂?未來工程人該何去何從?

現在幹工程和以往不一樣,綠色、環保、文明施工是前提,有的不僅要求攪拌站連粉倉一起全部封閉,項目部駐地建設也要有綠化、運動設施(籃球場、足球場)、停車位、還要美觀大方等一系列額外要求。這些在以前可能都是無關緊要的,只要工程進展順利,不出安全事故就可以了。

當然我們不是說工地標準化不對,而是如今對標準化的高要求,直接導致施工單位的成本增加,而項目的中標價格卻沒有跟著水漲船高,還是原來的價格,那施工單位哪裡來的利潤,……(此處省去若干字),你懂的!

八、民工搭夥做飯,被罰款

近日,一則南京農民工搭夥做飯被罰款15萬的新聞備受建築人關注。由於這些人農民工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且都是來自農村地區,做的都是體力活掙得勞力錢,所以根本不捨得外出去飯店吃飯,一群人為了省錢就選擇在出租房裡以120元/天的標準搭夥做飯,但此舉被南京建鄴區市場監管局以“無照經營食堂”的名義處罰15.5萬元。

事情雖小,但是從另一方面折射出建築業的艱難。建築業競爭之激烈,不是行內人不會有切身感受的。本就利潤不高的建築企業面對這些現狀,究竟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