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憋屈”的小城:海就在面前卻不能過去,成“望海之地”


琿春市,位於吉林省東部的圖們江下游,是一座因地處三國邊境而為人所知的邊境小城,是一座縣級市,與俄羅斯、朝鮮山水相連,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

琿春是中國直接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國從水路到韓國東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以琿春為中心,周邊分佈著俄、朝眾多天然不凍港。

作為全國唯一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琿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得益於這種優勢,琿春的經濟高速發展,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琿春市有著多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地處多國邊界,這裡也發生過許多衝突。

琿春原本只與朝鮮有界,並不與俄國為鄰。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發動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從琿春轄區內就割去了三分之二多的中國領土,從此,琿春失去了沿海地區,始臨俄國,有了共同的疆界,琿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個“望海之地”。

1861年,中俄雙方簽署交換了由俄方一手炮製的《中俄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這個《記文》規定自烏蘇里江口之圖們江口設立了八個字牌,其中“土”字牌立於距圖們江口20華里的地方。不過由於清朝廷立牌代表的昏憒和不負責任,沙俄將“土”字牌立在離圖們江口46華里的沙草峰一帶。

沙俄的貪心並未滿足,還不斷蠶食我國領土,清朝廷於1885年派吳大澄為欽差大臣到吉林督辦邊務。他率中方代表與俄方代表舉行勘界談判,於1886年7月與俄方簽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由於吳大澄的據理力爭,不僅收回了黑頂子地方,重新確定了邊界界碑、記號,使得“土”字牌立於沙草峰以南越嶺而下的山麓盡處,而且爭得了中國從圖們江的出海權。


“土字牌”牌體完整,字跡清晰。1960年,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完整疆域標誌不被江水沖毀,修築了高6-8米不等,長1860米的江岸護堤。現在“土字牌”不屬於兩國界碑,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如今琿春市不僅是邊境經濟合作區,還是一個度假聖地。由於靠近日本海,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熱,8月份平均氣溫21.2℃,是盛夏避暑之勝地,已成東北亞地區各國遊客爭相前往的休閒度假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