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村里最好的学校》

关于本书——《村里最好的学校》

【杨树军专栏】

关于本书——《村里最好的学校》

我一直不确定是否应该花一点时间把我们在这方寸之间做的那点事稍稍梳理一番。首先我不认为我们真的可以启发别人,获得别人的赞许除了难为情显然也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如果那是一种清点或者校准的话,这件工作也许是有意义的。

说是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其实也是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作为校长,我深知听进别人的批评有多么重要。因为我们太喜欢听见表扬了,我们本能地认为别人的批评意见都是恶意的。

但是,大多数时候,别人的批评真是无益的——跟赞扬一样无益。

许多学校会有把媒体关注、报道和同行的称赞作为最终目标。他们喜欢呈现所谓的成绩,但这些成绩毫无来历。

整个社会面对教育的标准姿势就是批判。你们可能想不到的是,他们自己聚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谈论成绩。

要么外面错了,要么他们错了——因为事关孩子们的事情,不可能都对。

李镇西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这是他的承诺,也是他“自我重要感”的表现。如果他的文章只有几千的阅读量,他会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是读者需要改变。

但我依然不认为这里的文字需要那么多读者,或者说它需要以某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众生无量,多少是多?何况你怎么确定你的文字不是在误人呢?

当你站在台上、调正话筒准备给别人开讲的时候,多半你在该领域有所成就,或者思考后有所得。而我一直有一种挫败感,我似乎一直没有接受自己,总觉得自己至少可以成为谁谁!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谁也成不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一直在进步。

我们满足于做小巷深处的一坛美酒。有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奇花异草,也有金童女玉,只是不被外人知晓。遗憾不属于我们,它属于当下的教育体制。

一个佛教徒会以莲花一样的姿势从凌晨默坐到夜深,他们始终只思考一个问题:佛性是什么?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面前,我们甚至不敢说我们曾经思考过——或者说我们对教书育人的那一点想法根本不值一提。

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文化认同。我们既没有新创一个东西,然后去推行,也没有强行改变一个旧东西……我们一直在等待大家理解、接受,然后才去行动。

如果我们一直都没有等到,那只能证明这一段运气太差。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记住,在改变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之前,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唯一重要的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世界上没有贫穷这件事,有的只是——贫穷感。

我们究竟要什么——想想这样的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即便你今天依然觉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你多半不会认定自己需要更多食物。事实上,我们此时渴求的财富、地位、名誉诸如此类都属于“第二碗米饭”,只吃第一碗对你的健康更好……正如大房子远没有你想象的重要一样,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小盒子。两者之间的差价就是我们此生浪费掉的价值。

跟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增加了一倍,我们比几十年前更加喜欢死亡了吗?——没有,因为我们要的是“最好”和“无限多”,可世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呀?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知识,只需要明白知识无限,而我们生命有限即可。如果不再觉得大房子是必需品,我们就该让自己变得更善良、平和。事实上,我们无需改变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此时此刻正安详地坐在神的怀抱里。

冰激淋掉到地上会让一个孩子哭很久,成年的我们却可以一笑了之:大不了再买一个。或者想着,还是算了,它不利于身体健康……

教书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这个领域的人不太可能沉浸在物质世界,他们只是深陷在自己定义的成功中。跟挣扎在现实与精神世界之间的众生一样,前者永无尽头,我们应该始终觉察自己在做什么:顺境时是这样,逆境是这样。

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可以作为神的追随者,以神的视角看待别人,为周围散发善良和温暖。跟我们印象有出入的是,并非每个富二代都在飙车、挥霍、作死,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低调谦卑。他们的家庭背景就像他们的身高、省份一样——只是不同。他们一直都在让自己变得更善良,能帮助更多的普通人。

成为一个善良而平和的人就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关于本书——它区别于任何一本介绍办学经验、办学特色的宣传品,也不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如果看做一本文学类散文集可能更准确——好在我确认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结构完整,语言准确,叙述方式也还生动。

这本书也不打算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这类书籍有不少——如果你在那些标准的学者和一线实践者那里都没有找到共鸣的话,不妨试试这一本。那些人要么太严肃,要么缺乏条理。

关于本书的价值,它无意于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于世道人心就更难有什么裨益。乃至书中极力倡导的阅读,我也不认为它真的能够改变什么。

学校里的所有思考与尝试在它变成理论之前都是正确的。

本书谈论的是——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