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眾所周知,康熙朝的九子奪嫡自康熙五十一年後皇太子胤扔被廢以後,迎來了皇位爭奪權的第一次高潮。

皇四子,時爵位為雍親王的胤禛,皇八子,時爵位為廉親王的胤禩,以及同為八王黨的另一位核心皇子,即皇十四子胤禵,也就是徵西大將軍王,成為了最終角逐的三者 。

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大將軍王,並非是滿清爵位,而是康熙皇帝專門封賜十四皇子胤禵的,嚴格來講連爵位都算不上,可其規格卻是康熙特許天子禮儀。

當時太子被廢,嫡位虛懸,主要的角逐派別是四爺黨與八爺黨,可以說兩黨的勢力,隨時都可能釀成禍起蕭牆的大亂,局勢如此緊張,可西北邊關告急,本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卻被康熙靈動運用,成為了皇權制衡王權的絕妙一筆。

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胤禵雖為與胤禩同為皇子,但為八爺黨的核心高層,卻使得自己身份微妙起來,不再具備角逐的嫡位的條件,因為既然已經依附了一邊,其權勢的建立基礎都成了黨派的資源,反水?當然不行,雖說不會失去全部的權力資源,但也是會大打折扣,更別說反水之後肯定是兩面都不討好,得罪了本家,又被分家排擠,裡外都不是人,倒不如,安安分分忠於一黨,力求成為將來勝方的高層

可就在康熙五十七年的時候,機會來了……

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準格爾部起兵進攻西藏,滿清邊關不穩,又適逢朝中局勢錯綜複雜,權力的交織盤根錯節,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康熙對於時下最敏感也最為重要的“兵權”,究竟該如何處置???

生機總是蟄伏於危機之中……

誰說,危機不會是轉機的開始呢?

康熙任命胤禵為徵西大將軍王,冠以天子的行軍禮儀,打破的兩派王權爭奪皇權的沉寂對峙,很多人認為,這是康熙意欲傳位胤禵的徵兆,分化王權中較強的八王黨一派的權力資源,又建立起了一個新的黨派,以西北軍方為基礎的十四王派。

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很多人都想著,只要平定了西北叛亂,這皇儲嫡位就非這位手握重兵“大將軍王”莫屬,可是胤禵在西北的戰事可謂是一帆風順,甚至還收服了八王胤禩派來自己身邊的臥底鄂倫岱,但卻始終未能徹底平叛準格爾。為什麼?是戰事不利嗎?還是終究是能力不足?不,當然都不是……

朝中局勢依舊是八王黨居於強勢,四王黨稍弱,但無論是哪一方,都遠遠強過他這位身居千里之外的大將軍王,自己反水八王黨已成了鐵定的事實,回是回不去了,就算能回去還是要受人白眼,既使是八王黨贏了,胤禩登基成了皇帝,自己早晚不也還是要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更何況,自己擁有一項朝中兩個王黨都沒有的重要資源,“兵權”

只要假以時日,等康熙皇帝晏駕,即刻提兵回京,兵臨城下與當時必然已兩敗俱傷的兩個王黨角逐皇位,雖說糧草為四川巡撫年羹堯所節制,但憑藉軍內儲糧,回京,一路上穿州過省,糧食,雖是問題但也不是問題,雖說是兵行險著,但皇位在前,又哪管得了那麼多!

皇十四子胤禵,究竟憑什麼在九子奪嫡中角逐皇位?

只要假借“清君側”等名義,在各地勤王之師集結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揮師歸京,控制住帝都政令中樞,皇權的歸屬,自然是彈指可定,屆時就算勤王之師抵達京城,他早已控制住了全國的行政指令,以及兩派王黨的核心高層,自己以皇子之尊,借勤王之名又手握邊關雄兵,軍政大權盡攬於己手,維穩皇位,既是勝利……

只可惜,棋差一招,他快,雍正比他算的還快,原本按月供給的軍糧改成按日供給,還未來得及進四川斂集軍糧就被年羹堯領兵截住,開始了自己長達十餘年的圈禁,直至乾隆登基後才被釋放。

可惜,棋差一招,但終究是成王敗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