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中有哪些感人的事蹟值得一說?

電影院看了電視

林風眠

林風眠出身廣東梅縣一石匠家庭。父母是老少配,父親早逝,寡母和婆婆關係也緊張。林風眠幼年即隨著祖父雕刻石料,有次傍晚收工後,路過鄰村一家染坊,那裡花花綠綠的顏色打動了他。回家後,他懇求寡母帶他去看印染。這件本是小小的外出事件改變了林風眠和母親一生的際遇。

年輕守寡的母親居然和染坊青年老闆產生了感情,私奔不成被人抓回。按當時梅縣客家族規,林母先被捆綁在林家宗祠恥辱柱上遭受拷打示重,接著要以“沉塘”處置。幼年林風眠當時即擋在母親身前哀嚎,大喊“誰敢殺我母親,我就殺他全家”,毒誓震撼住了村民。經商議,林母倖免一死,但是被逐出家門,遠賣異地他鄉作奴婢。從此,林風眠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他大病一場,半年後才得以下床。

晚年林風眠經常喃喃自語,“要是我小時候不貪玩帶母親去那家染坊,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悲劇了”。

林風眠義女馮葉文章中說,“林老在家中一直襬著金盞小花,那是他小時候關於母親的記憶。他自己寫過,小時候金盞小花開著,母親的衣服是藍色的,母親在做酒。他畫的仕女都很美,那應該是和他對母親的懷念有關”。

林風眠最喜歡畫的題材,是憂傷哀怨的仕女和孤寂的小鳥。畫史說他的作品,充滿與生俱來的悲壯感和孤獨感。


張大千

張大千49年後遷居海外。那時他二哥張善孖已逝,他非常思念三哥張麗誠與四哥張文修。但逢兩位兄長生日,他都要作畫遙祝。1966 年張文修82歲生日,張大千閉門數日畫《黃山舊遊圖》。畫成,傷感題詞:“丙午春,記寫黃山舊遊,寄呈修哥誨正。吾哥年八十有二,弟亦六十八矣,相望不得見,奈何,奈何!”。張文修輾轉看到此畫,老淚縱橫。

張大千離國後,行囊以隨的,是母親畫的《貓蝶圖》、張善孖的虎畫等親人之作。他每每獨自一人久久輕撫這些畫,眼眶溢出淚水。晚年,他留下遺囑擬分遺產,還給留在大陸的親友們都留了一份。他不知道的是,他最疼愛的小兒子張心健,在陸一直被定為“黑五類的狗崽子”,因不堪凌辱,早於1971 臥軌自殺。死時,22 歲。


鄧散木

鄧散木20多歲時,就以書法、篆刻崛起於藝壇,被號為“天才”。那年,他在上海辦展,章士釗參觀,大為驚訝,又因自己居然從沒聽說過作者,慚而投書《晶報》,說這樣的人才竟“名譽不聞”,是“讀書人之公恥”。

(圖:鄧散木藝術作品展)

其實,鄧散木是學外文出身。12歲那年,他考進英國人開辦的上海華童公學。按慣例,從這所學校畢業以後,即可公費留學英國。16歲那年,臨畢業,他寫了一篇英文文章,很出色,英國外教硬說非他所寫,爭論中,還出手打了他。

鄧散木當即退學,回家燒掉全部英文書,埋頭鑽研書法和中文。30歲以後,他自號“糞翁”,書齋名則為“三長兩短之齋”。三長者,篆、詩、書三長;兩短則指繪畫、填詞。


沙孟海

沙公以治印、書法稱雄一代。1941年6月在重慶,老鄉陳布雷推薦他到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任職,為蔣代筆一些應酬文字。身居要津,但深居簡出,與政要絕不往來,對時局也知之甚微。

(圖:浙江寧波鄞州區塘溪鎮沙村沙孟海故居)

一次,行政院長張群拜訪。親友到書房告訴他,他竟然不明就裡地回答道,“張群?那個張群?他是幹嘛的?我不認識他!”,讓家人送客。


蕭嫻

女書家蕭嫻十來歲時就以書法名重四海,併為日本藝壇所深賞。

七七事變後,日寇進逼南京。蕭嫻攜家準備逃離西避。臨行前,一朋友代日本人做說客,勸她說,“你的書法在日本廣有影響,你留下來,日本人不會虧待你的”。蕭嫻正色回覆,“我們不願當順民”。隨後,她攜兒帶女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所謂“一支筆走三千里,八口家餘四壁風”。

後來,社會各界很關心她。她寫了一首詩代為傳遞信息兼名心志:“連天烽火孕時艱,七載流亡幸健頑。寄予故人休繫念,蕭嫻仍舊是蕭嫻”。


吳昌碩

吳氏中年以後,聲名顯赫,一代宗師。他傲視王侯,達官貴人難得其片紙;但是對下層小人物的求畫,他反倒多慨然應允,因他本人出身清貧故。

寓居蘇州時,有次從友人處出來回家,途中突逢大雨,無奈只好到一破門樓下躲雨。此時,正好一賣豆漿的也進來避雨。他便要了一份熱豆漿,一邊喝一邊聊天,很是投機。當小販得知眼前人物即為江南人所周知的吳昌碩時,忐忑請他作畫。吳昌碩當即應允,並約好取畫時間。臨別,小販堅決不要豆漿錢,吳婉轉勸說,“你每日作小生意很辛苦,掙幾個錢不容易,我的錢總要比你的來的容易些”,應把錢塞給對方。

事後,這位豆漿小販到吳家取畫,吳昌碩早已準備好,並題詩記及二人雨中邂逅經過,作為紀念。


李瑞清

“清道人”李瑞清是張大千恩師,書畫卓絕之外,又以孝子、情痴、怪人、末代孤忠之臣名聞於世。

他年輕時,他父親故交餘祚馨很賞識他,便擬將長女許配給他。不想該女命薄,未婚先逝。餘家六女餘梅仙主動、樂意代替姐姐出嫁。婚後神仙眷侶過了三年後,梅仙又病逝而去。餘祚馨老淚縱橫,但他早已視李瑞清如己出,當問詢家人意見時,七女餘玉仙不顧兩姐陰影,決然願意和李完婚。當時西風東漸,餘家也是開明家庭,已能尊重家中女子選擇自由。但是不久,餘玉仙也因病命歸黃泉。

(圖:南京牛首山李瑞清墓)

李瑞清痛不欲生。他把三姐妹合葬一處,在草地上載種梅花,題名“玉梅花庵”,並自此改號“梅痴”,終身不娶,餘生精力全部投諸於藝術之中。

1920年,一代大師李瑞清投水自殺。

2018,6,1,午間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所有關注、點贊,還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感謝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