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论搞什么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一个人最后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在结果中,结果并不重要。如果论结果的话,人都要死,而且地球也要崩溃,更广阔地看,没有什么伟大与渺小。

——路遥

25年前的今天,一个平平凡凡的日子,这位塑造了一个感动无数人的《平凡的世界》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2岁。而在他这并不漫长的人生里,创作时间却达二十一年,可以说,他并不漫长的一生,活得比任何人都长。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01

1949年底,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他又是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八岁那年就被过继到伯父那里。伯父也是农民,但还好可以勉强供他上学。

就这样,8岁的路遥,带着他那早早就懂事的成熟,来到了延川。在伯父的资助下度过了相对轻松的小学时光,毕业那年,养父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他参加考试,他也明白,家里没有能力供他上中学了,但倔强的他还是去参加了考试,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当地的重点中学,可是面对中学的“昂贵”费用,同学们的热情并没有让这个“榜眼”夭折,一众“资助”他读完初中。

路遥在陕西延安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故居

生活确实会让人早早成熟,而且让人过早地拥有过人的精神和毅力。

在延川的三年,饥饿和苦难并没有让这个瘦弱的少年沉沦,他不断地出入县城书店和文化阅览室,在那些与书籍打交道的时光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食粮,相比之下,肉体的苦难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早年的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的生命记忆。他在《在苦难的日子里》写道:“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从《人生》到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他笔下的土地,永远是那么厚重包容,他笔下的黄土儿女,也都永远是那么朴实可爱。正如他说的,黄土地上的人“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写照!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02

和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一样,他也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书本成了他最理想的寓所,贪婪地吮吸每一本书,每一页纸,每一个字,全都化为自己的血和肉。

有一天,他在翻阅《参考消息》时,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兴奋得不能自已,彻夜难眠,遥望星空,想象着,寻找着加加林飞行的轨道。这点对他触动很大,后来在他的小说《人生》中,给主人公起的名字叫“高加林”。

更广阔的天地,不在于你闯过多少地方,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感悟有多少,对生命的思考有多深刻,就像他说,“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可以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不在于你在干什么事业,而在于你怎样对待这份事业,怎样干这份事业,一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而这两点,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1970年,他第一次以“路遥”为笔名发表了诗作《车过南京桥》,从此步入文坛。

当很多作家忙于抚平“伤痕”,进行“反思”之时,路遥却早已把眼光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地带——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敏锐地关注着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褶皱里的人们,他们的悲欢离合和生活变迁,也早已和路遥联系在了一起。

1981年,他在甘泉仅用21天时间,顶着身体的极大不适,每天工作18个小时,就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198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巨大反响,这一部以青年高加林的生活经历的和他的感情纠葛为线索的故事,探讨了新时期青年的出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后来改编成电影上映之后,又引发了强烈反响,青年的出路问题,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03

此次成功给他带来荣耀,但他仍选择孑孓独行,1983年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这篇巨著花了他6年的时间,也花费了他巨大的精力。仅准备工作就花了三年,为此阅读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历史宗教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还挨个翻阅了反映1975~1985年这10年间中国社会情况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延安报》等新闻报纸,不仅如此,还多次下乡,深入农村、乡镇与煤矿重新体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1985年,路遥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到黄陵店头煤矿体验生活

面对当时文坛刮起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过时论”,他并不在意,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谱写这些人物的命运。

第一部完成发表后,评论界几乎全盘否定,然而路遥并不认输,照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1988年5月25日,他终于为这部巨著画上了一个句号,从书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手中的笔扔出窗外,泪流满面。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中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04

“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整整六年,他克服着种种困难;为了追求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整整六年,这部《平凡的世界》,消耗的不仅仅是他的青春,更多的是他的健康,精力,他的灵魂。他为那些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的人们感到心酸,我们也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在那种环境中的挣扎、并且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拥有强烈信念的人,是极其敏感又极其执着的,据路遥的好友海波讲述,路遥有打呼噜的习惯,而且这呼噜的情况完全就是他内心活动的反映。他写完第一部,看到社会的反响平平,甚至被说有点老套,压力很大。第二部写出来之后,抽时间一点一点地念给海波听,每念完一章,就让海波评价,凡是遇到两人都觉得比较顺的,他呼噜比较平缓些,如果不太顺,那呼噜就打得可离奇了。每当海波说出真实的想法,他都不以为然,但晚上的呼噜声总是会出卖他。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与海波在一起

《平凡的世界》提纲手迹

有评论家说,要读《平凡的世界》,首先得读一下《人生》。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序曲,《人生》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却没有找到出路,这是一种悲剧;而《平凡的世界》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线索,每个人都被打倒过,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但贫穷和苦难,从来没有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此路不通,还有另一条路,当时困难,以后总会好的。

正是经历苦难,人才感受到活着的意义;正是经历艰苦的劳动,人才体会到现实;正是青春的苦恼,人才珍视爱情的甜蜜。不寄希望于虚妄,在真实中让我们感受着平凡中的不平凡,体会一种别样的诗意。

《平凡的世界》所讲述的,虽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社会矛盾、人生矛盾却一直存在于当下,也许,这也是这部巨著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我们读它,都能从那些人物的困惑中看到自己的困惑,从他们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那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那个平凡的世界,也是我们当下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却安慰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

每个人也许都很平凡,但我们都从不平庸。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社会和环境这种宏大的关怀,这平凡的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