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採訪專家

溫長路 中國中醫藥學會 教授

石晉麗 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授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一位朋友最近咽喉不適,醫生建議喝點桔梗湯(桔梗30克,甘草60克),因家裡有桔梗,他便去藥店買了甘草。但效果一直不好,去問醫生,原來應用生甘草卻買成了炙甘草。

  • 生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

從兩者的主治功效來看,生甘草裡的某些功效,炙甘草中沒有,或者說藥效變得很弱了。

鮮藥“鮮”用,歷史已久

  • 漢代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與《金匱要略》中應用鮮藥治療多種病症已很普遍;
  • 宋代醫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的方劑“四生丸”,以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各等份搗爛為丸,水煎服,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熱症;
  • 明代醫家王肯堂編纂的《證治準繩》中亦有不少鮮藥組成的方劑,最著名的是“四汁飲”,以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黃汁、白蜜,和勻溫服,治熱淋、小便赤澀疼痛。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鮮地黃

  • 溫病學派創始人之一,清代醫家葉天士在其多年臨床實踐中,善用鮮荷葉、鮮蓮子、鮮生地黃、鮮菖蒲根等治暑邪,效果很好。
  • 清代醫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卷一記載,“太陰溫病,口渴甚者,雪梨漿沃之;吐白沫黏滯不快者,五汁飲沃之”。五汁飲方由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蔗漿組成,用甘涼輕清之鮮品以滋陰補液,治上焦溫熱病、熱盛陰傷之證。
  • 新中國成立前後,北京四大名醫肖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尤為推崇鮮藥。他們擅長治療時令病,處方中常有兩三味鮮藥,使用得心應手、療效甚佳。

還有些藥物不能使用鮮品

如半夏、草烏、附子等,這些藥物都有毒性,需炮製後才能供臨床使用。

時令鮮藥如何用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鮮荷葉

鮮藥最大的特點是應時而生,得時令之氣,藥材採集的時間不同,效果就不同,每種植物都有最佳的採收時節和方法。

  • 全草鮮藥

多數在枝葉繁茂、花朵初開時採摘,連根入藥的可拔取全株,比如車前草、蒲公英等;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比如益母草、荊芥等;用帶花、葉、梢的更需要適時採收,比如夏枯草、薄荷等。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薄荷

  • 葉類鮮藥

通常在花蕾將開放或正在盛開時採集,此時葉片茂盛、藥力雄厚,比如荷葉、枇杷葉、大青葉、艾葉等。但有些特定的藥物比如桑葉,最好在霜降這天或者初霜後採集效果才好,經霜打的桑葉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作用。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艾葉

  • 花類鮮藥

一般採收未開放的花蕾或剛開放的花朵,以免氣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響質量,比如玫瑰花、金銀花等。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金銀花

  • 果實類鮮藥

除了青皮、枳實、覆盆子等少數藥材要在果實未成熟時採收果皮或果實外,一般都是在果實成熟時採收。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覆盆子、桑椹……

  • 根莖類鮮藥

一般在早春或深秋時節(即農曆二月或八月)採集。因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到了秋季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此時採收有效成分含量高。比如天麻、葛根、玉竹、桔梗等。但也有少數例外,如半夏、浙貝母等要在夏天採收。

嘗過“小鮮藥”麼?你可能會愛上它……

天麻

應時令、體質,選鮮藥

溫長路說,鮮藥對於時令病(感受季節性外邪所致的疾病)往往有特效。

  • 春季可用茵陳、鮮白茅根、鮮地黃等煮水或作菜食用。
  • 夏季可用鮮馬齒莧、鮮藿香、鮮荷葉、鮮蒲公英等清熱生津、解暑降溫。
  • 秋冬季天氣乾燥,容易上火、感冒,可選用新鮮梨、鮮百合、生甘草、鮮石斛等潤肺降燥,選用山藥等補脾益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