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門”持續發酵,Facebook因噎廢食?

導致5000萬用戶信息數據外洩的“臉書門”事件仍在持續發酵,搞得臉書(Facebook)確實有點狼狽,扎克伯格除了賠禮道歉,臉書面臨理論上2萬億美元的罰款以外,近日迫於外界的壓力,臉書還做了個得不償失的決定——在今後6個月內逐步終止與9家大數據企業的合作,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


真的嗎?筆者看到這一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倒不是筆者懷疑扎克伯格和臉書改正錯誤的決心和能力,而是停止與大數據企業合作的這一做法真是典型的“因噎廢食”。也許這一舉措能夠暫時緩解臉書揹負的壓力,但是未來呢?眾所周知,治理洪水,不能盲目堵,而應有效疏導。出現了數據洩露問題,臉書應該更多地自查,發現自身的漏洞及時修復,亡羊補牢,猶未遲也。現在斷了和9家大數據企業的合作,未來臉書的生意將如何做?難道凡是與數據相關的業務、企業都要“趕盡殺絕”嗎?

“臉書門”持續發酵,Facebook因噎廢食?

現在,大多數企業已經有了這樣的共識,數據是企業的戰略資產,是能夠給企業帶來收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切的業務行為都是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收集、處理和分析。這是一個數據的時代,數據變現是一個關鍵,哪家企業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解決好這個問題,誰就可能脫穎而出。但是阻礙也明顯地擺在那裡,就像“臉書門”事件一樣,在數據變現的同時,如何解決好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問題成了關鍵。

大數據是一個熱點,而且已經熱了這麼多年,但是大數據真得發揮了其理想的作用和價值了嗎?如果沒有數據公開、共享,大數據還能稱之為大數據嗎?有公開,要共享,就必然涉及數據所有權、數據的安全、數據的隱私、數據的收益等問題。數據公開和共享受到政策、法律法規、行業監管、企業利益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雖然有壓力、有障礙,但是政府、行業還是在穩步推進相關事宜。數據安全、隱私受到威脅,一定要想辦法解決,但一定不能像臉書這樣,高高掛起“免戰牌”,先低調地做一次“鴕鳥”,而是應該尋找更積極的方式、方法,在保證業務向前發展的同時,更快更有效地消除那些“雜音”。在“臉書門”事件中,作為行業領頭羊,臉書沒有做出一個“正能量”的表率,這一點讓筆者感到失望。

這也讓筆者聯想到了華為雲的“三不”——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一開始,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華為雲在唱高調。現在看看“臉書門”事件,作為一家服務提供商,就應該守好自己的邊界,同時更要有自己的擔當。廠商與用戶之間的交易往來,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而且是高度的信任,如果失去了這種信任,也就不可能再有下一次的合作。筆者還聽過這樣的案例,有些企業用戶就是擔心其數據被濫用,而不選擇有互聯網背景的雲服務商。

無論是雲服務,還是大數據,道理都是一樣,方案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必須勇於擔當,通過政策、技術、服務、法律法規上的種種措施,建立並夯實信任的基礎。

雲計算、大數據是未來的方向,這是確定無疑的。但它們又都處於應用的初級階段,肯定有這樣那樣的“坑”要踩。就像歌中唱的那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停止與大數據企業合作,就能解決臉書在隱私保護上的缺陷和漏洞嗎?未必吧。

現在應該不會。但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有一天數據就等於貨幣,做數據生意的企業們就要注意了,一旦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犯了錯,你們可能不是被競爭對手擊敗,而是因為交不起罰款而從此銷聲匿跡,相信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臉書門”的爆發雖然是偶然事件,但是它再一次嚴肅而認真地提醒我們,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真的不是面子功夫,那些數據企業們,你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現在就檢查一下自己的數據中心、網絡、安全設施、內部規定和各種流程,提升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門檻。但是重要的是,千萬不能“因噎廢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