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國旗鬥毆,瑞士隊內存世仇

在瑞士,大約生活中20-25萬阿爾巴尼亞族人。他們大部分人的家鄉是前南地區,集中在科索沃和馬其頓。當前南斯拉夫解體並陷入內戰,作為少數族裔的阿爾巴尼亞人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幾年後的科索沃戰爭,進一步讓諸多阿族人流離失所。

由於主要來源是難民,阿爾巴尼亞移民在歐洲發達國家的口碑並不算好。著名的動作電影《颶風營救》的主要反派,就是法國的阿爾巴尼亞犯罪團伙。2011年在蘇黎世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前南地區”的移民是最不受歡迎的族群,而這其中佔比最大的,正是阿爾巴尼亞族裔。而2010年一項統計顯示,主要由科索沃阿族構成的前塞黑年輕男性的犯罪率,是整個瑞士平均水平的3.1倍。

但斯拉夫人的運動天賦為瑞士帶來了活力。現如今,僅佔總人口2%的阿族,貢獻了瑞士國家隊的幾乎整條中場線,是瑞士足球真正的中流砥柱。

燒國旗鬥毆,瑞士隊內存世仇

燒國旗鬥毆,瑞士隊內存世仇

扎卡的進球動作代表著阿爾巴尼亞旗幟上的雙頭鷹

以貝赫拉米為例。1990年,在他5歲時,由於一家所在的北科索沃經濟、政治形勢嚴重惡化,父母雙雙失業。此前,他們是當地一家塑料製品公司的經理和秘書。為了兩個孩子的將來,貝氏夫婦決定移民瑞士。

貝赫拉米一家來到說意大利語的提契諾州。最初的四年裡,他們的避難申請始終未能通過審批,一家子處於黑戶的狀態。這時貝赫拉米生命中的貴人出現了。他所在的體育俱樂部裡有一位同學佩德拉齊尼,是提契諾州司法部長的兒子。部長同情貝赫拉米一家的處境,又看到了這個科索沃少年的天賦,決定幫助他們。最終,在1998年,貝赫拉米一家獲得了永居權,貝赫拉米也有了安心踢球的環境。

燒國旗鬥毆,瑞士隊內存世仇

塞-阿的世代仇恨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兩大民族的矛盾,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幹的時代。兩族曾在科索沃地區共同抵禦入侵,雙方都將科索沃視為本民族的“聖地”。可惜,和耶路撒冷一樣,這塊聖地沒有帶來兩個民族的團結,反而成為了雙方矛盾最尖銳的焦點。

首先是奧斯曼帝國征服巴爾幹半島後,以賦稅作為籌碼勸誘科索沃居民改信伊斯蘭教。阿族人通過改變宗教信仰得到了免稅的待遇和更高的社會地位,而不肯就範的塞族人被迫遷往其他地區。

燒國旗鬥毆,瑞士隊內存世仇

記載塞族人起義反抗穆斯林統治的油畫

1901年,科索沃地區的阿族人以清除奸細為藉口,對當地的少數塞族人進行了多次屠殺。希土戰爭後,參戰的阿族人並未向當局交還武器。他們把槍口轉向了塞族人,北科索沃超過40個塞族聚集的村莊慘遭屠戮。事件最終升級到沙俄和奧匈帝國分別介入才得以平息。

1912-1913年,巴爾幹半島上的幾個天主教和東正教王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組成了巴爾幹聯盟,一起對奧托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加上同宗同教的俄國人的幫助,塞爾維亞人重新得到了科索沃。他們抱著血債血償的態度,對阿族人還以種族屠殺,超過兩萬名阿族平民失去了生命。

前南內戰和科索沃戰爭是兩個民族的仇恨在現代的延續和升級。最終,和當初重新獲得科索沃的塞族人一樣,阿族也是是依靠外部力量取得了科索沃的獨立。從冷戰時期就全面倒向西方的阿爾巴尼亞,無疑比塞爾維亞這樣的“邪惡國家”更受西方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