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公告解讀

一、2017年第四季度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報告主要反映了哪些情況?

答:開展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審計機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組織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30箇中央部門、10戶中央企業進行跟蹤審計,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督促相關地區、部門及時落實整改,按季度出具審計報告,並向社會公告審計結果。

2017年第四季度政策落實跟蹤審計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2017年全年審計情況及成效做了梳理和總結,反映了有關地區和部門推進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的具體舉措、整改效果較好的事例,揭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於公眾更加全面地瞭解和掌握政策落實跟蹤審計開展情況。

二、2017年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取得了哪些成效,發揮了哪些作用?

答:2017年以來,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共審計各類項目7.53萬個,累計抽查相關單位7.66萬個。其中,審計署直接審計項目9252個,抽查單位5420個,反映問題3446個,涉及問題金額4634.83億元。相關地區和部門對2514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追責問責,並舉一反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整改長效機制,推動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在促進加強財政金融風險防範,推動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方面。審計重點揭示反映了地方財政收支和政府性債務、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運行等方面的風險隱患及財政資金統籌盤活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部分地方政府違規舉債、違規擔保、財政資金統籌整合不到位等問題積極提出建議,促進出臺配套政策措施79項,糾正違規舉債、違規擔保等問題金額606.28億元;促進8家重點商業銀行制定完善制度43項,通過收回違規發放的貸款等方式整改問題金額175.37億元;促進及時下達和落實資金330.38億元,收回沉澱資金和統籌安排使用財政資金176.21億元。

二是在促進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推動民生領域補短板方面。審計持續關注並反映了脫貧攻堅、城鄉低保、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重點民生領域政策落實和重大項目推進情況,針對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工程推進不力等問題提出建議,促進相關地區和部門出臺配套政策389項,推動5037個扶貧項目加快實施,推動8.18萬套保障性住房及時分配使用。

三是在促進加強汙染防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審計持續關注環保專項資金分配管理使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修復工程項目進展情況,揭示並促進解決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752個汙染防治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重大修復工程項目加快實施,督促糾正違規生產、排放等行為1379起,促進出臺、完善配套政策制度173項。

四是在促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落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審計重點關注了鋼鐵和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房地產去庫存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完成情況,針對部分地區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進展緩慢、違規新增產能、房地產去庫存不到位等問題提出建議,促進相關地區和部門出臺配套政策及改革措施149項,推動15.53億元中央專項財政獎補資金髮揮效益。

五是在促進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審計持續關注了各地區各部門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規範涉企收費等政策落實情況,針對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下放及職業資格取消不及時、清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和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提出建議,促進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審批前置條件等294項,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企業資質認定等46項,停止或取消收費230項,減少或清退收費金額122.08億元,出臺配套政策措施243項,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三、從審計情況看,有關部門和地區積極主動作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做法有哪些,對以往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如何?

答:第四季度跟蹤審計持續關注並反映了一些部門和地區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措施過程中富有成效、值得研究推廣的工作方式和經驗,以及通過認真整改審計查出問題,推動體制機制完善的典型案例。

一是多方持續發力,推進精準扶貧。商務部利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平臺加大對貧困地區企業支持力度,助力貧困地區企業發展;原衛生計生委積極推進四川省涼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貧攻堅行動;遼寧省葫蘆島市積極構建認養扶貧模式,促進貧困戶增收;吉林省和龍市大力發展電商扶貧和旅遊扶貧;黑龍江省、四川省樂山市關注貧困家庭病患及失能群體,為貧困人口構築健康“保障網”;河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創新金融扶貧舉措,加快金融助推脫貧攻堅步伐。

二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汙染防治力度。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長制,推進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工作;國家能源局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力度,推進大氣汙染防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加大力度整治黑臭水體,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山東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

三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原保監會強化監管,加大治理保險行業亂象力度;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防範風險;河北省財政部門推進標準化績效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山東省實施省直部門預算管理績效綜合評價,促進提升預算管理水平;上海市強化土地市場監管,推進租售並舉住房供給體系建設。

四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原環境保護部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備案改革,提高建設項目環評效率;山西、浙江、河南、湖南等4省進一步降低通行成本,促進降本增效;山西省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縮減備案制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廣東省採取措施調整企業用電價格,降低企業製造成本。

五是著力改革創新,持續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科技部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力度,促進科技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民航局發力民航供給側改革,服務“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市將疏解整治與便民商業網點建設相結合,超計劃完成市場和物流中心疏解提升任務;天津市出臺成建制企業引進落戶政策,助力京津冀產業轉移接續。

同時,有關地區和部門積極採取措施,進一步整改跟蹤審計發現的問題。河北、江西、陝西、甘肅等9個省和能源局等有關部門加強財政資金整合使用,妥善處理政府性債務,積極化解財政風險;黑龍江、廣西、四川等9省的相關地區積極規範扶貧資金使用,加強扶貧項目建設管理,推動扶貧政策落實;北京、安徽、湖北等6省的相關部門加快推進汙染防治等項目建設,推動生態環保政策落實;交通運輸部、天津等8個部門和地方以及中國鐵路總公司及時清退違規收費,推進增值稅發票開具等,降低企業成本,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四、第四季度政策落實跟蹤審計主要發現了哪些問題?

答:第四季度跟蹤審計主要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落實、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大項目建設、財政資金統籌整合7個方面,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一是部分地區違規舉債或虛增財力,個別銀行不良貸款統計存在風險隱患。5個省的6個市縣通過違規出具承諾函、融資租賃、簽訂工程類政府購買服務協議等方式變相舉債,形成政府隱性債務154.22億元。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虛增財政收入5.5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逾期91天以上的33.84億元貸款仍劃分為正常類。陝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虛減不良貸款120.4億元。

二是一些地區扶貧政策落實不到位,項目管理不規範,甚至違規使用扶貧資金。16個省的18個市縣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政策不到位。7個省的7個縣有115個扶貧項目管理不規範。8個省的9個縣因資金統籌盤活不到位、項目推進緩慢等,8985.25萬元資金閒置1年以上。4個省的4個縣有106個項目未實現預期效果,涉及資金4046.8萬元。五是6個省的7個市縣有53個單位或個人套取、違規使用資金1390.01萬元。

三是部分地區汙染防治目標任務未完成或執行排汙治汙政策不到位,有的環保項目建設緩慢或建成後閒置。7個省的部分地區未完成國家大氣、水汙染防治方面目標任務。9個省的24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推進緩慢或建成後閒置,涉及投資9.43億元。浙江省排汙權交易中心執行排汙治汙政策不到位。

四是個別地區違規新增產能或未按規定用途使用獎補資金。雲南省違規新增水泥熟料產能450萬噸。湖北省陽新縣和赤壁市未按規定用途使用化解過剩產能獎補資金3474.02萬元。

五是部分部門和地區“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有的仍違規收費。13個部門和地區17項“放管服”改革事項落實不到位。10個部門和地區的57家單位依託行政資源或行業影響力通過指定服務、強制培訓、壟斷經營等違規收費2.38億元。11個部門和地區的28家單位違規收取或未及時清退各類保證金6.74億元。3家單位通過違規開展評比等活動並收費490.02萬元。

六是一些項目推進緩慢或建成後未發揮效益,部分施工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11個省及中國鐵路總公司的20個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建設、保障性住房等項目未按期開工完工、建設管理不規範或建成後使用效益低等,涉及投資467.45億元。11個省的21個施工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1.56億元,相關單位正在積極整改中。

七是未及時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部分專項資金分配使用不規範。5個省4.32億元財政資金結存2年以上。5個省部分單位向不符合使用條件的單位或個人安排財政專項資金6667.86萬元。

五、2018年的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如何開展?

答: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8年1月,審計署印發了《2018年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工作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重點。要求各級審計機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依法審計、問題導向、“三個區分開來”的原則,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進一步突出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重點。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持續關注“三去一降一補”等任務落實情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情況、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等,促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持續關注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關注營改增全面推開、階段性降費政策接續、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外資利用等情況,推動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三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方面。持續跟蹤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地方財政收入真實性以及金融、房地產市場風險隱患,促進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和預算制度,完善重點領域監管制度。

四是精準脫貧方面。繼續以“精準、安全、績效”為主線,持續關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和重點群體扶貧脫貧情況的審計力度,促進真脫貧、脫真貧。

五是汙染防治方面。持續關注綠色生產和消費方面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環保專項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情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修復工程項目進展情況,以及“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任務進展和完成情況,推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方面的突出問題,促進建設美麗中國。

六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持續關注國家科技經費預算安排、資金撥付和使用情況,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籌集管理使用情況以及科技創新相關政策執行情況。同時積極發現、總結和推廣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破解科技創新難題的好經驗好做法。

七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持續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制度構建、項目落地、資金使用等情況,揭示典型性、普遍性問題,深入分析原因,促進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和制度。持續關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情況。

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圍持續關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健康、住房、文化等方面民生政策措施落實、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情況。

《指導意見》強調,各級審計機關要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紮實做好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工作。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敢於並善於結合各地各部門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拓寬視野和工作思路;要在關注政策落實情況的同時關注現行制度政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把推動政策落實與推動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在工作中,上級審計機關要切實加強對下級審計機關的工作指導和上下聯動,推進跨層級、跨專業、跨區域審計資源的優化配置,暢通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審計監督整體效能。各特派辦和地方審計廳(局)要加強溝通協調,做到審計內容各有側重,審計信息互動共享,充分發揮審計對推動政策落實的保障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