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成名的京劇藝術家們真的比過去的角兒們差嗎?

秦汝鵲

很多人感嘆戲曲沒落,可要要說道現在的角兒是不是一定不如過去的角兒,還真是不一定可以回答: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唐傳奇、宋話本、明清小說,到了清代京劇形成,而後迅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大眾娛樂,出現了老生三鼎甲,青衣四大名旦,老生四大鬚生,而後四小名旦,後輩演員爭相拜師也好,效仿也好,京劇呈現一片繁榮之勢力。


現在,京劇/戲曲衰落了,從大眾文化變成小眾文化,但與其同時期存在的電影、電視、綜藝、音樂等等從藝術形式上來講是出於同等的位置。從沿襲、流傳上來看,京劇的根脈可以說更紮實,現在的於魁智、李勝素、杜鎮傑、史依弘、王珮瑜、張火丁等等戲曲界的名人他們從藝術上來講真的比原來的角兒差嗎? 未見得。

比如史依弘學梅派,但是不排斥其他流派,尚、程、荀同樣演的好,她還曾經參加舞蹈大賽拿下不錯的成績,她從審美到舞臺表現,都有意或者無意融合和借鑑兄弟藝術,是對京劇的發展和探索。
再如宗梅的李勝素,雖然多年來一直宗梅派,但是她並不是完全在模仿梅先生,首先她會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處理人物,做技巧調整,另外,多年的國外演出也讓她的眼界更加開闊,對於什麼樣的京劇才是最好京劇,什麼樣的梅派才是最好的梅派,也有更深的更符合時代的理解和表達。


不止看戲

個人感覺差好多。

就拿這些年京劇界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角兒於魁智來說吧。

以前看網上討論他宗的哪一派,有人說是餘派(餘叔巖),有人說後來學的楊派(楊寶森),還有人說他兼學李派(李少春)。

那麼就說說這幾派吧。

先說餘派,餘叔巖先生主要是宗的譚鑫培的譚派,後來加上自己的改進和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餘派,在老譚去世以後,算是當時老生裡面的頭一份了,後來的馬連良,奚嘯伯這些個大角兒都學過餘派的,包括譚富英,因為餘先生跟老譚是師徒關係,餘先生也教過譚富英,據說教了一出《戰太平》,而《戰太平》也是老譚教餘先生的一出正宗譚派戲,餘先生也算是想要譚家的人把譚家的玩意兒傳承下去。

再說楊派,楊寶森沒機會拜餘先生為師,但是楊寶森的堂哥,胡琴大師楊寶忠是餘先生的入室弟子,所以楊寶森從他堂哥那裡學到的也是正宗的餘派的戲,只不過楊寶森因為嗓子不算上佳,唱餘派有些難度,所以就融合自己渾厚蒼涼的嗓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

接著說李少春先生。李少春也是餘先生的弟子,只不過學著學著中斷了,因為李的爹貪財,非得讓李經常上臺演出,李也就沒那個精力經常跟著餘先生學,但是李少春前期的唱腔,還是正宗的餘派板眼。

介紹完三個大角兒,再回頭來說說於魁智。

拿《四郎探母》這出戏來說,於魁智跟上面三位就差的遠了。餘叔巖的《四郎探母》由於時代久遠,沒有完整的唱片,但是呢,有可以拿來代替他比較的,就是另一個餘派傳人王少樓先生,他的唱腔被譽為學餘里嗓音最像餘的。聽他的坐宮這一段,完爆於魁智好吧。李少春的《四郎探母》可以去聽聽錄音,就是給杜月笙拜壽的堂會那段,現在網上有,還是餘派的韻味,跟於魁智一比,感覺於的唱腔,太飄,沒有韻味,嗓音給人的感覺很薄。

跟楊寶森比,可以聽聽楊《烏盆記》,這出戏,餘叔巖先生的十八張半留有錄音,楊寶森唱的烏盆記,簡直是餘叔巖再生,婉轉,有味道,他的蒼涼的嗓音正契合了這一段唱,而於的《烏盆記》則差的遠了,比如這段有句唸白,老丈。。。,楊的唸白,悲涼,渾厚,似乎蘊含著無數無奈,而於的唸白,讓人覺得嗓子又尖又細,跟汽車急剎車似的,聽了別提多刺耳了。不服氣的可以再去聽聽《李陵碑》,老楊業的那段唱,楊寶森的唱加上楊寶忠的胡琴,簡直是絕配,反聽於魁智的這一段,又薄又快,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

再比如餘派的拿手好戲《珠簾寨》,有一段昔日有個三大賢,最後有三個嘩啦啦,餘派的名段,聽聽餘叔巖的唱,再聽聽於魁智的唱,韻味差好多,沒得比沒得比啊。


西堤君



主要原因:一是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二是京劇藝術的生存狀況、觀眾的欣賞需求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三是繼承與創新不夠,特別是缺乏具有獨特藝術特點的作品;四是缺少一批有代表性並得到觀眾認可的劇目。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因此,京劇藝術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借鑑,才能湧現出更多流派和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聽雨堂藝術觀察

現在成名真正的藝術家應該不會遜於前輩的大師,比如於魁智、張火丁、李勝素、康萬生、張幼麟、蘭文雲、孟廣祿等等。怕就怕那些濫竽充數的所謂名家同前輩大師那差的就不是一點點了!典型的案例:第七代、葉金援、宋小川、王晶華、李薔華等!真是京劇的悲哀!


悉舟

當然,這個問題只有不懂京劇的人才會提的,現在的京劇演員稍微有點名氣就稱藝術家,大師!過去連馬連良先生也只稱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先生也是著名演員,現在於魁智,張克,王佩瑜都稱呼大師藝術家,他們的玩意兒能跟前輩的京劇演員比嗎!所以可以斷定:如今京劇演員絕對比不了前輩演員!


Jin益平

京劇的問題跟瓷器是一樣的,現代的電燒能精確控制溫度,但升溫快,水氣蒸發快,所以會輕易的弄出許多古法不易辦到的事,但也有不少古代人的技法因新法而不得了!就京劇來說現在舞臺(含舞美),聲腔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於唱腔等還要拘泥於像前人,裹足不前,劇目也就那幾出(雖有新編劇,但影響力都不大)所以這樣,最根本的問題是京劇等是中國原社會形態的文化載體,而當今其所代表的一切,都與社會日益遠離,雖是藝術,但遠沒了普遍性(特定人群的特定內容,小眾),也就不會再出現昔日名家輩出,的繁榮景象,與其把今昔名角來比較不如說 京劇 已成無源之水(但會在特定範圍內長期存在,書法,曲藝等也都是這樣)盛景難再了!


北方天蠍座

現在的演員靠的是音響設備,以前的藝術前輩只有後人才稱他們為藝術大師,當時只稱他們為著名演員,現在有點名氣的演員都叫藝術大師。他們跟前輩藝人差的太遠了,德,藝方面都差得太遠了。


雲中漫步212619230

我覺得現在的京劇藝術家們比過去的角兒們不差,首先在傳承老藝術家自身特色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更加精益求精,其次根據時代發展創新出更適合現代人欣賞需求的劇目,第三推陳出新改編歷史劇目例如《大唐貴妃》與交響樂團的合作,戲歌的誕生讓人耳目一新,會吸引更多的京劇愛好者的加入。


有趣的囉嗦

我認為現在成名的京劇演員還不能稱他們為“藝術家”。因為他們現在只是學習某一流派,表演出色,成績比較突出,僅此而已。只有他們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表演特點,併為觀眾認可時,才能成為藝術家。


曲鑑君

每種藝術形式都存在由興到亡,唐詩,宋詞,元曲今人己無法超越。京劇亦然,今人難以超越前人是肯定的!現在唱得少,用功的少,投入得少,鑽研的少,喜歡的少,收穫更少。放眼望去一批50歲甚至60歲開外的大媽大爺玩票,40歲的成了稀罕,憑什麼能出名角和大腕?大勢已去,京劇失去了合適的土壤和水份,無論採取什麼辦法也只能留個種了,不會再有振興,如同唐後再也出不了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