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成名的京剧艺术家们真的比过去的角儿们差吗?

秦汝鹊

很多人感叹戏曲没落,可要要说道现在的角儿是不是一定不如过去的角儿,还真是不一定可以回答: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到了清代京剧形成,而后迅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大众娱乐,出现了老生三鼎甲,青衣四大名旦,老生四大须生,而后四小名旦,后辈演员争相拜师也好,效仿也好,京剧呈现一片繁荣之势力。


现在,京剧/戏曲衰落了,从大众文化变成小众文化,但与其同时期存在的电影、电视、综艺、音乐等等从艺术形式上来讲是出于同等的位置。从沿袭、流传上来看,京剧的根脉可以说更扎实,现在的于魁智、李胜素、杜镇杰、史依弘、王珮瑜、张火丁等等戏曲界的名人他们从艺术上来讲真的比原来的角儿差吗? 未见得。

比如史依弘学梅派,但是不排斥其他流派,尚、程、荀同样演的好,她还曾经参加舞蹈大赛拿下不错的成绩,她从审美到舞台表现,都有意或者无意融合和借鉴兄弟艺术,是对京剧的发展和探索。
再如宗梅的李胜素,虽然多年来一直宗梅派,但是她并不是完全在模仿梅先生,首先她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处理人物,做技巧调整,另外,多年的国外演出也让她的眼界更加开阔,对于什么样的京剧才是最好京剧,什么样的梅派才是最好的梅派,也有更深的更符合时代的理解和表达。


不止看戏

个人感觉差好多。

就拿这些年京剧界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角儿于魁智来说吧。

以前看网上讨论他宗的哪一派,有人说是余派(余叔岩),有人说后来学的杨派(杨宝森),还有人说他兼学李派(李少春)。

那么就说说这几派吧。

先说余派,余叔岩先生主要是宗的谭鑫培的谭派,后来加上自己的改进和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余派,在老谭去世以后,算是当时老生里面的头一份了,后来的马连良,奚啸伯这些个大角儿都学过余派的,包括谭富英,因为余先生跟老谭是师徒关系,余先生也教过谭富英,据说教了一出《战太平》,而《战太平》也是老谭教余先生的一出正宗谭派戏,余先生也算是想要谭家的人把谭家的玩意儿传承下去。

再说杨派,杨宝森没机会拜余先生为师,但是杨宝森的堂哥,胡琴大师杨宝忠是余先生的入室弟子,所以杨宝森从他堂哥那里学到的也是正宗的余派的戏,只不过杨宝森因为嗓子不算上佳,唱余派有些难度,所以就融合自己浑厚苍凉的嗓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

接着说李少春先生。李少春也是余先生的弟子,只不过学着学着中断了,因为李的爹贪财,非得让李经常上台演出,李也就没那个精力经常跟着余先生学,但是李少春前期的唱腔,还是正宗的余派板眼。

介绍完三个大角儿,再回头来说说于魁智。

拿《四郎探母》这出戏来说,于魁智跟上面三位就差的远了。余叔岩的《四郎探母》由于时代久远,没有完整的唱片,但是呢,有可以拿来代替他比较的,就是另一个余派传人王少楼先生,他的唱腔被誉为学余里嗓音最像余的。听他的坐宫这一段,完爆于魁智好吧。李少春的《四郎探母》可以去听听录音,就是给杜月笙拜寿的堂会那段,现在网上有,还是余派的韵味,跟于魁智一比,感觉于的唱腔,太飘,没有韵味,嗓音给人的感觉很薄。

跟杨宝森比,可以听听杨《乌盆记》,这出戏,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留有录音,杨宝森唱的乌盆记,简直是余叔岩再生,婉转,有味道,他的苍凉的嗓音正契合了这一段唱,而于的《乌盆记》则差的远了,比如这段有句念白,老丈。。。,杨的念白,悲凉,浑厚,似乎蕴含着无数无奈,而于的念白,让人觉得嗓子又尖又细,跟汽车急刹车似的,听了别提多刺耳了。不服气的可以再去听听《李陵碑》,老杨业的那段唱,杨宝森的唱加上杨宝忠的胡琴,简直是绝配,反听于魁智的这一段,又薄又快,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

再比如余派的拿手好戏《珠帘寨》,有一段昔日有个三大贤,最后有三个哗啦啦,余派的名段,听听余叔岩的唱,再听听于魁智的唱,韵味差好多,没得比没得比啊。


西堤君



主要原因:一是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二是京剧艺术的生存状况、观众的欣赏需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继承与创新不够,特别是缺乏具有独特艺术特点的作品;四是缺少一批有代表性并得到观众认可的剧目。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因此,京剧艺术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借鉴,才能涌现出更多流派和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听雨堂艺术观察

现在成名真正的艺术家应该不会逊于前辈的大师,比如于魁智、张火丁、李胜素、康万生、张幼麟、兰文云、孟广禄等等。怕就怕那些滥竽充数的所谓名家同前辈大师那差的就不是一点点了!典型的案例:第七代、叶金援、宋小川、王晶华、李蔷华等!真是京剧的悲哀!


悉舟

当然,这个问题只有不懂京剧的人才会提的,现在的京剧演员稍微有点名气就称艺术家,大师!过去连马连良先生也只称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先生也是著名演员,现在于魁智,张克,王佩瑜都称呼大师艺术家,他们的玩意儿能跟前辈的京剧演员比吗!所以可以断定:如今京剧演员绝对比不了前辈演员!


Jin益平

京剧的问题跟瓷器是一样的,现代的电烧能精确控制温度,但升温快,水气蒸发快,所以会轻易的弄出许多古法不易办到的事,但也有不少古代人的技法因新法而不得了!就京剧来说现在舞台(含舞美),声腔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于唱腔等还要拘泥于像前人,裹足不前,剧目也就那几出(虽有新编剧,但影响力都不大)所以这样,最根本的问题是京剧等是中国原社会形态的文化载体,而当今其所代表的一切,都与社会日益远离,虽是艺术,但远没了普遍性(特定人群的特定内容,小众),也就不会再出现昔日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象,与其把今昔名角来比较不如说 京剧 已成无源之水(但会在特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书法,曲艺等也都是这样)盛景难再了!


北方天蝎座

现在的演员靠的是音响设备,以前的艺术前辈只有后人才称他们为艺术大师,当时只称他们为著名演员,现在有点名气的演员都叫艺术大师。他们跟前辈艺人差的太远了,德,艺方面都差得太远了。


云中漫步212619230

我觉得现在的京剧艺术家们比过去的角儿们不差,首先在传承老艺术家自身特色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加精益求精,其次根据时代发展创新出更适合现代人欣赏需求的剧目,第三推陈出新改编历史剧目例如《大唐贵妃》与交响乐团的合作,戏歌的诞生让人耳目一新,会吸引更多的京剧爱好者的加入。


有趣的啰嗦

我认为现在成名的京剧演员还不能称他们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现在只是学习某一流派,表演出色,成绩比较突出,仅此而已。只有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表演特点,并为观众认可时,才能成为艺术家。


曲鉴君

每种艺术形式都存在由兴到亡,唐诗,宋词,元曲今人己无法超越。京剧亦然,今人难以超越前人是肯定的!现在唱得少,用功的少,投入得少,钻研的少,喜欢的少,收获更少。放眼望去一批50岁甚至60岁开外的大妈大爷玩票,40岁的成了稀罕,凭什么能出名角和大腕?大势已去,京剧失去了合适的土壤和水份,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也只能留个种了,不会再有振兴,如同唐后再也出不了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