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了,中國電影還需要做什麼?

世界第一了,中国电影还需要做什么?

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創造200億元票房,超過北美同期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創下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首次成為世界第一。

“第一”值得慶祝,但“第一”不代表著高枕無憂,用中國電影股份公司副董事長、(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總經理江平的話說,“數字並非唯一。非洲有國家一年出1000部電影,從來沒有被認為是電影大國,更不是電影強國。”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戲劇學院聯合主辦“挑戰與機遇:電影的新時代”國際論壇上,江平提到,印度電影《流浪者》風靡一時,但此後幾十年寂寂無聲,直到《摔跤吧,爸爸》再次把印度電影帶回到國人視線,“這就是機遇,關鍵用作品說話。”

2017年有9部美國電影在中國票房勝過美國,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坦言,“中國成了決定成敗的重要市場。”他同樣提到《摔跤吧!爸爸》,並將《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三塊廣告牌》等一系列電影列為“沒有想到的成功”,這說明“中國受眾願意看到好的製作精良的電影。”

《摔跤吧!爸爸》劇照

有感於每年打著飛的、拖著拉桿箱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看片的外地觀眾一年比一年多,導演鄭大聖說,“我們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他們能犀利地判斷什麼是好電影。(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很好的渠道讓商業電影、低成本電影分門別類,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觀眾。”

他欣喜地看到最近幾年正在出現好苗頭,為解決市場供給單一,有人發起眾籌點映,把分散的文藝片集中在一起,通過購買電影院影廳實現“按需供應”,“我們也在觀察能不能解決大片過多佔有市場資源,而小片沒有機會的不平衡問題。”

不少中國電影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場,與會者卻不約而同強調,“堅守本土”更重要。艾理善說,“中國從業者應該在本土市場花更多精力,這才是最有回報的。我們必須先聚焦中國本土市場,然後再參加國外電影節,找到中國香港或者泰國、歐洲好的發行商,設法建立合作關係。”

他提到《戰狼2》在全球票房榜位列第6,99%收入來自於中國市場,“它的排名應該可以更高,在亞洲國家、歐洲國家,它都有機會。美國並不是中國電影的目標受眾,因為美國觀眾不喜歡字幕。”

著名電影製作人吳思遠也強調美國觀眾相對保守,“一年可能有幾部電影適合海外觀眾,比如特別好的動作片、藝術片。但不要說一年八九百部電影都要‘走出去’。美國人看美國電影就夠了,他們不喜歡看字幕。”

“美國市場不是我們的目標受眾,而東南亞是我們的傳統市場。”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新的戰略性機遇,首先鞏固本土市場,實現防守反擊,再擴大國際話語權、影響力和傳播力氣。學會用全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華文化基因和中華美學風範。”

“全球都在關注中國。在波蘭,至少每週有一家媒體會寫到中國。波蘭電影《至愛梵高》去年在中國很受歡迎,我們把今年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冷戰》帶到上海國際電影節。我非常高興看到票子全部賣完了。”

華沙電影節主席斯塔凡·勞丁有一把中國製造的吉他,他認為這是中國製造從拼產量、價格到拼質量的縮影,“幾十年前講到中國產品,被認為大規模生產、便宜。現在不同了,我的吉他質量就非常精良。”他認為,質量與中國特色同樣適用於電影,“要征服世界,必須是真實的中國的故事,而不是去模仿外國故事。”

除了講好故事,吳思遠提出“遊戲規則”不可少,“不要追求過度的數字增長,先把每一步都走穩了。從製作到發行,確立遊戲規則,讓從業者能夠在健康環境中製作電影。中國電影大有前途。”饒曙光直言,鎖票房、偷票房、票房注水等潛規則,令中小成本的電影註定輸在起跑線上,(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一定要建立公開透明的遊戲規則。在票房極度增長的時候,更要保持清醒頭腦。”

每天中國增加28塊銀幕,意味著要提供相應的內容生產,饒曙光認為,中國需要更多集團化、國際性的知名企業,“這幾年像《嘉年華》這樣的電影也得到了很好的市場表現,這說明觀眾水平在提高,不只喜歡看好萊塢大片,更想看到與我們生活相關的電影,這是國產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