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 ),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難得糊塗 拓片“難得糊塗”有來歷

說起“難得糊塗”,有著一段神奇的來歷,有一年,鄭板橋到山東萊州雲峰山觀摩鄭公碑,晚間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稱糊塗老人,言談舉止,高雅不凡,兩人交談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塊特大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鄭板橋看了大為讚賞。老人請鄭板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硯臺背面,鄭板橋感到糊塗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並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因硯臺過大,尚有餘地,鄭板橋也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加推辭,隨手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石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看後,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隱官員,頓生敬仰之意。見硯臺還有空隙,便又提筆補寫了一段文字:“

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行書五言詩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有魅力

糊塗有兩種:一種是真糊塗,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一種是裝的假糊塗,明明是非黑白瞭然於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塗”了。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救災情形

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範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鬱。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塗嘛!鄭板橋怒言:裝糊塗,我裝不來。你可知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

以“拯救萬民,在所不惜”激勵自己,並開官倉賑災。鄭板橋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違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為,顯然是一種痛苦與折磨。聰明人基於良知道德有所為,而要他裝作糊塗而無所為,的確很難。鄭板橋這段感慨“難得糊塗”的題書,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歷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專制制度腐敗政權中無法展現宏志的一種抗議之聲。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竹石圖

鄭板橋從不糊塗,他之所以興嘆“難得糊塗”,自有其苦衷在。鄭板橋是個極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剛直不阿,而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會有“難得糊塗”的感嘆,‘難得糊塗’的難在那裡呢?難在他畢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鏡,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難在他“一枝一葉總關情”,對百姓的疾苦不能無動於衷。

▎一枝一葉總關情,出自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蘭石圖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牆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後,他又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幅字。在“吃虧是福”下加註: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而此處將“難得糊塗”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塗,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因為“吃虧是福”既是“難得糊塗”最恰切的詮釋。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吃虧是福 拓片

“難得糊塗”有積極也有消極

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板橋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上很吃不開,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刁難。他一面以嬉笑怒罵來抗爭,一方面鄭板橋看清自己,作為一個書生文人,面對黑暗世俗,隻手之力,無力迴天沒有辦法澄清乾坤,於是產生了脫世思想。這時他的情緒,是壓抑、苦悶、孤獨、自嘲、彷徨、悲觀、痛苦交織在一起。鄭板橋的這種心理和處世哲學,既有積極的一面,即表現了不同惡勢力同流合汙的立場和骨氣;也有消極的一面,即看破紅塵的悲觀脫世思想。“難得糊塗”中表現出來的,多一些的是消極的脫世思想。

鄭板橋教你“難得糊塗”!

鄭板橋 墨竹圖

“難得糊塗”帶給我們的啟發正是當下我們所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