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這兩年來,紙質登機牌用得越來越少了。憑藉電子二維碼,甚至在北上廣等許多大型機場裡,連熱敏紙都用不上,只要一個手機就能快速通過安檢並登機。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據說在未來的智慧機場場景中,利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單靠“刷臉”就能一步到位。

在2018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現場,我們看到飛常準展區模擬了機場值機櫃臺、人臉識別閘機通道等多個智能化的乘客值機候機場景。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人臉識別閘機通道

在智能值機櫃臺,乘客可以快速辦理登機手續,減少乘機前排隊的時間;應用了人臉識別技術的自動閘機可與機場運行數據結合,與安全系統打通,乘客只需一張身份證,閘機就可以做出包括自動識別航班信息、登機前提醒等多個反應;通過智能航顯,乘客還可以方便地查看計劃航班的相關數據,包括關聯機場信息、天氣信息以及延誤情況等,便於隨時掌握航班運行信息,及時做出決策。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智能航顯

除此之外,飛常準還首次展示了其虛擬塔臺技術,通過對機場進行遠程管理控制,實時展現機場實況,對飛行器和車輛進行數字標註,提升機坪安全的同時,還能為機場空中與地面管理提供遠程支持,從而為機場大幅節約塔臺建設成本。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虛擬塔臺技術

建設智慧機場首先要解決的是數據透明度問題

其實,所謂智慧機場,乘客最看重的是其中帶來的“時間價值”。包括從進入機場到離開機場每一個節點中的效率提升,以及航班取消等突發情況的提前預警和及時處理。我們不需要再提前2小時就到達機場,不需要再在艙門關閉後等待沒有確切時間的流量控制,不需要再花半小時在行李轉盤前望眼欲穿。搭飛機能夠像乘地鐵一樣方便,這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也是很難的。除了機場本身,還需要空管、航空公司,以及監管、氣象局等多方的配合和協同。但就目前而言,由於機場業務規模龐大、運行狀況複雜,其本身的信息透明度就不高,更談不上內外部的協同。於是自2014年起,國內多地機場配合空管的CDM佈局,開始建設A-CDM(機場協同決策)系統,以解決大型樞紐機場運行效率較低、協同決策能力不足的瓶頸問題。

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以下簡稱“貴陽機場”)便是其中之一。

貴陽機場是中國西南地區非常重要的航空樞紐,目前始發國內航線90條、國際航線14條、地區航線2條、經停航線32條,可以滿足預測乘客吞吐量達到1850萬人次、貨郵22萬噸、飛機起降14.6萬架次的需要。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就在一年前,貴州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與飛常準聯合研發上線了針對貴陽機場及集團旗下支線機場的A-CDM系統,並命名為“黔程在握”。通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智慧”應用到機場的生產運行當中。

通過A-CDM系統將航班預達誤差平均縮短到2分鐘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黔程在握’在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黎輝說道。據瞭解,目前這一系統已經替代了貴陽機場原有的部分系統,並與後臺絕大多數的業務系統打通,在其內部最重要的37個運營節點中得以應用。通過自動採集和數據反饋,實現航班的保障和進程管理,提高生產運營效率。

舉幾個例子。經過與機坪監管系統的對接,“黔程在握”能很好地控制車輛的調配進度,確保資源的充分利用;經過對航班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能預計撤輪擋的時間,從而倒推保障流程時限;經過對航班機型的識別,判斷到達廊橋的時長,還能得出航班的精準預計到達時間,從而倒推保障流程標準數據;經過與ADS-B實時跟蹤技術的結合,系統可以知道飛機在航程中的位置,並通過算法修訂預計到達時間。

黎輝表示,這樣精準的分析,一方面能夠讓地面保障人員的平均等待時長節省5-10分鐘,另一方面,航班的預計與實際到達時間也被縮短到了平均2分鐘。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2分鐘,在37個保障節點中,如果每一個節點提前2分鐘,航班的放行正常率就會有非常大的提升。”貴州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公司技術開發部經理安航表示。

據他所說,通過2017年和2018年春節黃金週期間的數據對比,“黔程在握”系統上線後,貴陽機場的航班放行率提升了15%。而這也是乘客最關注的問題。

飛常準的優勢:豐富經驗、方案能力、協同角色

當然,除了貴陽機場之外,據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7年12月,在中國還有超過87家機場搭建了A-CDM系統。而其中,與飛常準達成合作的機場已達81家。比如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的“雲南機場運行管控系統——長水常準”、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浦東準點”、四川綿陽南郊機場的“南郊常準”等等。

談及於此,飛常準行軟事業部總經理宣彤明確了飛常準在這一領域的優勢。首先,飛常準是國內首家進行A-CDM系統建設的企業,多年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其次,飛常準能夠提供的不單單是一個系統,而是通過統籌機場業務的各個環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其三,飛常準通過將最新的軟件應用集成到平臺中,並不斷升級平臺功能,以此與機場達成了長期優化運營和合作的關係。

貴陽機場的智能創新:航班預達誤差縮至2分鐘、航班放行率提升15%

在宣彤看來,A-CDM系統的建設包括了數據透明化、人車機等多方的交互、人工智能應用幾個階段。最終要實現的是把乘客在關艙門之後的等待時間縮短、把到港後在航站樓等待行李的時間縮短、把航班動態數據變得更精準。

“我們非常堅信,未來大家都能夠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行李是否已經出艙、有沒有到達行李轉盤、什麼時候可以取走,類似這樣的時間節點完全可以實現透明暢通,這也是飛常準一直在做的事情。我們不是為了智慧而智慧,更多是為了提高機場的服務意識,實現運行效率的提升。”宣彤表示。

“這確實是我們選擇非常準的原因。與此同時,我們還非常看重飛常準與其它機場,以及在與空管、航空公司、氣象局、監管方等這樣一個多個主體的關係中的協調能力,這對於機場的協同管理和運行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關鍵的。”黎輝補充說,“我們希望藉此為乘客帶來更便捷、更舒適的場景體驗,打造一個真正的智慧機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