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城市西安,鐘樓背後充滿了故事!

鐘樓位於古城西安的正中心,外地人來西安,鐘樓是第一必看之物。

在西安城眾多名勝古蹟中,鐘樓無疑是最光彩奪目的那一個,也是西安最端莊、最雄奇,最氣宇軒昂的標誌性建築。

擊鐘報晨,鐘聲綿延千年。鐘樓在方正之中體現著陝西人的正氣與大度,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見證著這座城的風雲變遷。

網紅城市西安,鐘樓背後充滿了故事!

風雨千年,鐘聲迴盪

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在今西大街北廣濟街口以東的“景龍觀”內,鑄了一口高八尺、圓丈五同時鑄有翔鳳的大銅鐘,名“景雲鍾”,並建樓懸鐘於內。

“景雲鍾”因鑄成於唐睿宗景雲二年而得名。“景雲鍾”重約6噸,高度有247釐米,擁有別致的六角弧形。在鐘的頂端坐著一蹲喚作“蒲牢”的獸。民間相傳其為“龍生九子"之一,傳說蒲牢生活在海濱,但又十分懼怕鯨魚,一旦遭遇鯨魚攻擊,它就聲音洪亮的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將其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常置於古代大鐘之上,助其鳴聲遠揚。

“景雲鍾”的鐘身由帶祥雲和蔓草圖案的突出線條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每層六格,格內鑄有栩栩如生的飛天、騰龍、翔鶴、走獅、朱雀、鳳、牛等圖案。

網紅城市西安,鐘樓背後充滿了故事!

鐘身正面下段中央有一段駢體銘文,為鮮有字跡傳世的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採用的字體為稍摻篆隸的楷書,氣象十分的雍穆,銘文整體分為18行,共292字。銘文闡述景龍觀的來歷、景雲鐘的製作經過以及對此鐘的讚揚。

這口古鐘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現在我們每天聽到西安報話大樓上的報時鐘聲,就是它的洪亮聲音。

相傳,唐代每當大鐘敲響,整個長安城就響徹悅耳的鳳鳴。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九年將找到的一個3尺高的老君石像,供奉於景龍觀的大同殿上,改“景龍觀”為“迎祥觀”。當時人們認為景雲鍾是祖上神鍾,故又另修大鐘樓於臨街處,並懸鐘於其上。安史之亂時,鐘樓毀於戰火中。

網紅城市西安,鐘樓背後充滿了故事!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在“迎祥觀”重修了鐘樓(與鼓樓東西相對)。樓為三層、十丈多高,鍾懸於上層中央。明神宗萬曆十年,巡撫龔懋賢命咸寧、長安二縣令照洪武年間原鐘樓的樣式另修建了一座雄偉富麗的鐘樓,這就是現在的鐘樓。

西安鐘樓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

新的篇章,美名遠揚

鐘樓頂上安的是一個以木質為內心,外包裹一層銅皮的寶頂,名為“剎”(“塔”的意思)。頂和頂座各高8尺,全頂1.6丈高。陽光下,鐘樓頂的影子指在正北時,就是午時(按西安緯度計)。過去寶頂銅皮上貼的金,多年後金全掉了,銅皮呈綠色且已破碎。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建築的基座外包大青磚一層,並在基座北面門洞的東西兩邊用青磚修建了登樓的梯級。由外表到內部進行了徹底的加固、整修和油漆彩繪。尤其是換上了用28兩黃金鋪成的金頁包裹的鐘樓大頂,金光閃閃,顯示著解放後的古城西安恢復了青春,象徵著西安的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生活幸福、前途光明。

網紅城市西安,鐘樓背後充滿了故事!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很多到西安來的領導和外賓都參觀過鐘樓,朱德、周恩來、董必武、彭德懷、賀龍、陳毅等都曾在鐘樓上留下腳步。70年代,社會各界要求鐘樓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經過有關部門的嚴密論證,在確保文物能夠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本著讓更多的人瞭解鐘樓的想法,1984年,鐘樓終於對外開放。

此後,越來越多的遊客登上鐘樓,敲大鐘,看日漸繁華的西安街道……古老的鐘樓在21世紀裡變得更加耀眼璀璨。雖然周圍的大多數事物隨著時間流逝而變遷,鐘樓卻依然作為著西安標誌性的建築,屹立在城市最中心。

如今,鐘樓成為外賓和歸國僑胞來西安參觀訪問的重要名勝古蹟之一,登上鐘樓不僅能欣賞這一奇蹟般的古建築,而且站在迴廊上能鳥瞰整個市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