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抑鬱捕手

抗日戰爭崑崙關戰役時間,有一隻日軍部隊從欽州方向向崑崙關增援,大部隊過了之後,有一支30多人的小隊落在了後面,被當地的抗日武裝打了個伏擊!500多名由民團和土匪組成的地方武裝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才全殲日軍。日本兵很頑強,子彈打完了之後拼刺刀,有幾個受傷被抓,最後被煮來吃了!可見當地之民風彪悍!

民國41年的欽縣誌,記載了這件事,打死一個日本兵,提頭來見獎30塊大洋,繳獲一杆三八大蓋槍獎十塊大洋。此後日本軍方對此大為震驚,再也不敢輕視當地的抗日武裝了,就是大隊人馬都會繞路而行!


用戶64077389477

抗戰初期的日軍打國軍打出了手感,在華北長驅直進,已經自認為皇軍神功附體,天下無敵,根本就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在敗退時,還能組織起來伏擊戰。

伏擊戰,要組織起來是一個很複雜的技術工作。


首先,需要要有一支敢戰之兵。因為伏擊戰都是近距接敵,如果沒有在氣勢上舍我其誰,伏擊戰往往會功虧一簣,最後反而可能會被對方反殺。

其次,需要知己知彼。伏擊戰要求情報蒐集工作非常嚴謹,如果在設伏地段,敵人沒有通過等於勞而無功,如果通過的是大部隊,伏兵吃不下,會被反殺。

再次,需要非常熟悉地形。埋伏對地形要求很高,山高、林密才能藏的了人。沒有一支數量相對可觀的伏兵,也起不到突然襲擊並且順勢擴大的戰果。

最後,需要有嚴格的紀律。伏擊戰隊紀律的嚴格程度,是各種作戰中最高的,在設伏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點紕漏都有可能造成前功盡棄,最後演變成攻堅戰,還可能被敵軍咬住,最後被敵方圍剿反殺。

在抗戰期間,能夠具備以上4點的,只有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少量的國軍,所以才能打的起來伏擊戰。


此外,再說說敵軍,行軍時,為何不在危險路段提前偵查?

日軍在抗戰初期和中期,士兵都是久經沙場,不會不懂的這些軍事常識,之所以經常走進八路軍的口袋陣,可以說的過去的理由有以下2個:

第一,輕敵。日軍真正當對手的,還是是國軍。雖然國軍仗打的不怎樣,但畢竟是國家正規軍隊,是在戰場上擺開陣勢,做沙盤推演,是軍校正規學習的作戰方式,日軍打出了畢業論文的水平和感覺。而八路軍呢,往往都是土經驗,如八路軍的主要戰術——游擊戰,八路軍將之發展成為一種戰略作戰方式,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日軍一開始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小打小鬧,經常以治安戰來稱呼與華北八路軍的作戰。直到派遣軍司令部年終報表統計數字出來,八路軍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竟然讓皇軍蒙受了這麼大的損失!從岡村寧次開始,才真正關注起這種作戰方式。但是即使日軍用了各種方式來對抗游擊戰,結果卻是讓八路軍的游擊戰更加爐火純青,成為現在世界各國游擊隊以弱勝強的主要戰術。

第二,日軍軍事作戰需要。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的數量不是很多,作戰任務不少。即使有數量不少的偽軍幫忙,也顯得力有不逮,所以對機動性要求的非常高,行軍速度高於一切。在歷次會戰中,各地駐防的日本軍隊不斷地被調來調去,哪有時間去做偵查?即使日軍平時做好了地形的偵查工作,到真正要行軍的時候,保不齊偵察過的地形又冒出來一大堆抗日武裝。日本軍隊為了達到上司規定的到達戰場的時間要求,只好邊打邊撤,不敢戀戰,這也讓游擊戰的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式得到戰果的體現。到後來,國軍不少將領專程到八路軍駐地學習游擊戰的打法。

游擊戰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都不按套路來,軍校教官也無能為力。


而知而行

因為我們太弱,日本根本不在乎


正如題主所補充的一樣,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型關大捷。是我軍在山西位置,充分的利用近戰與山地戰的特長下,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完成了一場成功的伏擊戰。至於軍隊為什麼路過險地不派人偵查,我們就拿抗日戰爭來舉例。



我們部隊一開始對日作戰時,日本方面根本看不起我們。我們軍隊都是“平民百姓”湊起來的隊伍,他們真正的敵人是國民黨部隊。而國民黨軍隊一般都是接受過正規的訓練,日本方面也一樣。所以兩者打起仗來,是標準的教科書實戰。我們都是山野村夫的打法,恨不得用鐵鍬對火炮,所以日本根本看不起。

另一個原因是日本號稱要在3個月吞併中國。但是中國國土這麼大,日本全國人甚至還沒有我們幾個省人口多。能飄洋過海來作戰的就更不多了,因此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培養了大量的偽軍。但是這些偽軍前身也還是百姓,也都是欺軟怕硬的存在。



日本軍隊當時調動太過頻繁,因為人數實在不夠。這就造成了沒有時間去偵查,而偽軍又沒有這個能力。一般都是重武器在後面壓陣,輕步兵在前面。倘若真的有埋伏,可以直接開打,很快重武器趕來支援。小範圍伏擊戰對於日軍影響不大。

而且伏擊戰對於我軍要求也很高,因為日軍的機動性強、軍隊編制完備,我們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攻堅戰。所以伏擊戰比較少,更多的是騷擾戰。雖然日本前期沒有重視,直到崗村寧次時才有所改善。我們也想打陣地攻堅戰,但是我們兵員素質不允許如此。




這是我們的先輩,在條件苛刻的情況下,想出來的最好的作戰方式。


史之策

在古代的時候,戰國時期那時候的馬陵和桂陵兩場戰役,齊國軍隊都是依靠伏擊戰戰勝了魏國的魏武卒,按照同時期的兵《孫子兵法》上說,當時兩支軍隊。如果說對陣的話,警戒哨的距離應該是50裡左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支軍隊所配備的軍事裝備的武裝也越來越強大。到了衛青,霍去病去進行漠北戰爭的時候,當時的警戒哨距離已經達到100多公里,甚至有的時候會達到幾百公里。如此遠距離的警戒任務,使得伏擊一支軍隊變得極其困難,那麼只有依靠地形的優勢,才能夠使敵人進入伏擊圈。

但是對於各式各樣的鮮的人總會有一種天生的警覺心理,所以對於這些地方,只要經過的途中,有經驗的將領,總會派人去觀察,甚至是掃蕩一番,以防止有伏擊圈。但是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抗日戰爭很多時候我們的抗日部隊總會屎打出一些很漂亮的伏擊戰,比如說神頭嶺伏擊戰,平型關大捷,響堂店伏擊戰……那麼這些戰役裡面的鬼子指揮官都是傻子嗎?為什麼他們會允許自己的部隊進入伏擊圈呢。

首先第一條我就一開始提到的馬琳和桂林兩場戰役,細心的話去看這兩場戰役龐涓是被孫病給拖到了萬不得已才會急行軍的。也就是說,圍魏救趙再急行軍的前提之下行軍部隊是很難有時間,有精力派出警戒部隊對於周邊地形進行偵查和分析的。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次我的後,抗日部隊都是通過某個據點的圍攻,誘使敵人過來增援的路上,對敵人進行伏擊作戰。書是死的,人是活的的人,對於危險的地方,敵人會派出警戒與偵查這一點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是如果能迫使敵人做出不得不放棄對於該地區的警戒與偵查的做法是敵人輕頭冒進,那麼這也不失為一種伏擊的好方法。畢竟如果你再不加快行軍那麼你的友軍,就很有可能會被消滅。

第二,對於現代戰爭而言,隨著大威力,遠距離型的武器越來越普及,使得整個伏擊,相較於以前來說更加的輕鬆簡單。在神頭嶺伏擊戰的時候,我八路軍部隊就將自己深藏於草蓆之下通過。雪的掩蓋與掩藏,想自己的不對,就藏在的人,這眼皮子底下。做到了,出其不意。

第三,對於地形的熟悉。日本軍隊是外來客,對於中國本土的地形地貌,雖然一開始有了地質學家對於中國的深入瞭解。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的中國地形資料圖。但是地質學家對於中國的瞭解僅限於大城市和主要道路。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地形地描繪仍然是十分模糊的。這樣利用的人,對於地形都不瞭解,再加上敵人的飛機呀,坦克戰車不對呀,都需要給前線部隊進行服務,那麼對於這些地區的偵查力度也會削弱下來,對於地形地瞭解,是我們本土不對,就是八路軍敵後武裝的一大優勢。

第四,就是敵人太過於大意,在平型關大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注意到我們夫妻的事的人的後勤部隊,為什麼敵人的後勤部隊會這麼大搖大擺地進入我們的伏擊圈呢。很明顯的人犯了輕敵大意,這一項戰場大忌。


漩渦鳴人yy

伏擊俗稱埋伏,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廣為運用的一種重要的戰術之一。

《孫子·勢篇》記載有:“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北宋時的《百戰奇法》也有:“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戰爭的實踐而逐步發展,伏擊戰鬥理論作為對敵攻擊的一種戰術方式,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就曾多次採用伏擊戰術打擊日偽軍,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用伏擊戰打擊運動的敵人,常常可以用小的代價,換極大的勝利。在中國古代的長期軍事戰爭中其實非常重視斥候戰,但是即使這樣,兩軍交戰因遭到埋伏而打敗的案例也很多,這是被伏擊的軍隊不重視斥候偵查麼?或者說被伏擊的軍隊在路過險地的時候不去派偵查人員進行實地摸查呢?

其實並不是的,這主要是因為:

1、地形複雜

在古代,很多地形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基本上在沒有人口居住的野外草木都非常的茂盛。而士兵在進行地形偵查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靠眼力進行遠距離觀望,雖然軍隊派出去偵查的士兵很精銳,但是人數並不多,所以很多時候只要埋伏的部隊隱藏得很好,偵查的效果十分有限。

2、通訊技術落後

古代軍事戰爭中,如果是正常行軍,基本上都會排出斥候(有時候也叫夜不收)進行遠距離偵查,這個距離範圍一般都在一百里以上,而發現敵情之後,需要靠人力返回上報情況,這中間往往就會發生時間差,導致情報出現錯誤。

3、斥候兵相互絞殺

軍事作戰中,一般雙方都會派出斥候兵進行偵查,而與此同時進行的,就是斥候兵之間相互的反偵查,斥候兵之間相互絞殺,直到有一方脫離。而更多的時候則是一方的斥候組團滅,最終導致發現的情報無法及時送到主將手中,從而導致情報失效。

4、軍隊潰敗失去指揮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兩軍交戰,一方戰敗之後,這時軍隊士氣低落,且指揮混亂,很多時候敗軍逃跑往往都是慌不擇路,所以也就不會再考慮伏擊的事情,只希望能快點逃走,所以這樣的軍隊很容易就會陷入埋伏圈,再次遭遇慘敗。

5、將帥輕敵,遭誘遇伏

雖然很多時候只會軍隊作戰的將領都具備較高的軍事才能,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將領往往在初次戰鬥勝利之後就會得意忘形、驕傲自大,開始不遵守戰場規律胡亂指揮,導致軍隊輕易的被誘餌引入伏擊圈,最終釀成被打敗的結果。這一點在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馬陵之戰”中,伏擊戰的特點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伏擊戰作為重要的一種戰術手段,只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核心內容中的一部分,中國古代軍事戰鬥思想則淵遠流長,廣博宏富,是人類冷兵器戰爭時期的軍事思想精華,是人類戰爭經驗的重要總結,是當代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基礎,必然繼續閃爍璀璨的光芒。


有書博物館

一般來說,日軍行進的時候都是比較小心謹慎的,中隊以上規模行軍通常派出一組約5-10人的 尖兵在大隊前方一公里左右進行偵察。如果規模更大的部隊往往還使用便衣隊混入難民人流做偵察甚至相機奪取渡口和橋樑等險要。


但是有一種情況可能打破日軍這種局面。那就是日軍在自認的“追擊”過程中,因為戰機稍縱即逝往往行軍組織不是那麼完備,尖兵距離本隊的較近。這樣情況下,如果八路軍或者新四軍根據地形實施兩翼側方設伏的時候,由於地形關係,日軍不可能通過尖兵(當時一般稱呼為戰鬥斥候)對進行地段進行仔細搜索,尤其是兩翼山地更不可能了。那麼前方如果八路軍還故意設下一支小部隊顯得比較零散,不斷跟地方尖兵保持接觸的邊打邊撤,兩側設伏的部隊則故意放過日軍的尖兵小隊。那麼日軍指揮官很容易判定為八路軍主力應當在這個斷後的小部隊前方不遠,就會更加急於追擊。


在日軍指揮官看來,八路軍下級指揮員和士兵不管是戰術還是單兵戰鬥技能都相比日軍差了不止一點,目前如果急於撤退中一則是無暇設伏,二則是即便設伏應當也是小規模阻滯模式,更重要的是八路軍火力貧弱即便是設伏了,只要規模不足夠強大,日軍憑藉火力優勢和戰鬥技能也可以迅速打破,最關鍵一點如果雙方主力發生接觸八路軍是無力跟日軍正面相抗的。於是,作為一個指揮官當時最理性的判斷就是快速追擊,咬住八路軍的主力積極求戰是第一選項。


當時的八路軍新四軍多數是分散以連為單位的游擊戰模式,只有少數主力部隊處於相對集中的狀態,其餘更多是以一種“團——連”架構的小規模部隊活動。因此對於還沒有吃足了游擊戰苦頭的日軍來說,認為自己遭遇八路軍大部隊的概率本身也不高。


八路軍的長處就在於,主力部隊多數時間是依託根據地內線作戰,只有少數情況果斷跳到外線,而在根據地和游擊區的大量地方部隊則聚散無常,組織集中起來機動靈活。這就很可能在出現上述情況的時候,一邊採用小部隊誘敵,另一邊讓地方部隊和民兵配合襲擾儘可能迫使日軍分散兵力,最後集中主力部隊和部分地方部隊以絕對的優勢利用根據地的人情熟快速在有利地形上對日軍主力進行包圍,通過短時間的速決戰將其殲滅而後防止日軍援軍和收攏部隊,又迅速脫離戰場。


蘇德戰場上有句名言,羅科索夫斯基少將(當時還是軍長)帶著部隊火速增援前線遇見了一個敗退下來的老同學,他就問“德軍有啥不得了的法子,這麼厲害?”那個老同學將軍想了半天回答說“你必須小心你的側翼,德國人非常善於迂迴分割戰術。”羅科索夫斯基將軍很失望的說“這算啥絕招?軍事學院戰術第一課就講這個啊。”那個老同學立即回答他“德國人會用炮火讓你忘掉這個常識的。”


對於八路軍來說,沒有能讓日軍忘掉常識的炮火,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優勢和靈活的戰術讓日軍指揮官因為貪功心切忘了常識。


千里巖

伏擊戰,是戰爭中的一種高級的戰術。能否完成一次伏擊,或者取得一次伏擊的成功,處決太多條件,要求較高,不是那麼容易的。在眾多因素中,只要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伏擊就可能失敗。

如所問的問題中提出的疑問,就是其中一個能打破伏擊戰術的手段,即派出斥候,先行進行實地偵察、實地摸查。這樣,就可以將敵方的伏擊可能消彌於無形。所以,史上真正有記載的成功的伏擊戰例並不多,因為打伏擊的確有點難,因此史上有記載的伏擊戰,都是經典戰例,要上軍事教科書的。

如漢武帝初戰匈奴時,就曾想在邊關馬邑(今山西朔州)打匈奴人一個伏擊,匈奴人就派出了一支斥候,捉了一名邊關的漢軍士兵。結果,漢武帝準備了一年多,投入了大量軍力物力的馬邑伏擊計劃,一下子就廢了.……

那麼,八路軍的平型關為何卻能成功地打了日軍一個伏擊戰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日軍被前面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養成了驕橫與盲目自大!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戰例,平型關伏擊戰,是1937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打的一場戰鬥(準確地說是整個大平型關戰役中其中的一場伏擊戰)。1937年底,日軍進擊山西,剛改編不久的八路軍奉命出擊日軍。八路軍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委羅榮桓率領下,決定在日軍進犯山西的路上打日軍的一個伏擊戰。

為何林彪會決定打日軍一個伏擊呢?原因就是林彪看到小日本太猖獗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日軍一路南下,所遇抵抗,幾乎都是一觸即潰的,竟然所向無敵,席捲整個華北。所以,日軍進攻山西時,根本不把山西的中國軍隊放在眼裡,只是一味進攻推進,連基本的戰前準備都不要了,有時一支孤軍一天都竟敢向前推進一百多公里的!在平型關,被殲的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徵四郎的一個運輸大隊,竟然也敢沒有重兵守護下單獨出現在雙方交戰區的前沿,而且連個先遣隊都不要,更不用說派出偵察兵開路了,可見日軍的驕橫自大。自然,下場就只有被殲滅了。要是日軍能派出一個偵察小隊先行,對行軍線路上可能的險地進行一次偵察,林彪的平型關伏擊戰就肯定打不成了。所謂驕兵必敗,說的就是這個。其後,八路軍也有幾次這樣成功的伏擊戰,小鬼子都是犯了這個錯誤。敢小瞧八路軍,就打得你長記性為止。

之後,八路軍又打了一場著名的伏擊戰---黃土嶺伏擊戰,此戰八路一舉擊斃了被小日本軍界稱為“名將之花”阿部中將,這是在中國戰場上斃命的軍銜最高的日軍將領。阿部規秀在日軍中很有些名氣,被譽為日軍山地戰的專家,對山地野戰很有一套,對伏擊戰自然很有研究,為麼他也中了埋伏而且斃命了呢?

1939年11月,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兵分三路向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進行“掃蕩”。“掃蕩”前期,阿部的主力就擺了個長蛇陣,日軍分隊分時進犯我根據地,隊伍拉得很長,但各個獨立的戰鬥部隊又緊密聯繫形成一個整體。且阿部規秀部在行軍中,不但派出先頭部隊,還在行軍路上兩山脊上也派出部隊搜索前進。可以說,排兵佈陣沒有一點破綻,不給你一點伏擊的機會。

但是八路軍更棋高一著,而且,八路軍更有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楊成武在日軍開始“掃蕩”時,就決定要在黃土嶺打阿部規秀一個伏擊。那麼如何將阿部引入伏擊圈呢?楊成武想了誘敵深入法。他先對阿部的另一路日軍打了一仗,讓阿部相信他的主力就在這裡,因為阿部的夢想就是想消滅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主力的。然後,楊成武放出了最厲害的一招,派出一支八路軍作誘餌---就是被八路軍稱為“狼誘子”的部隊。這支部隊在狙擊阿部時,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敢於以小打大、以弱擊強,致使阿部以為咬上八路軍主力,一路急追。前面的先頭部隊、兩邊的搜索也不要了,集中部隊就想一口吞下楊成武的主力。為此,八路軍這支“狼誘子”部隊傷亡了大半戰士。

人就是這樣,一有的貪慾,頭腦就會發熱,頭腦一發熱,離失敗就不遠了。於是,阿部就這樣,一頭撞進了楊成武一早布好的口袋裡。不過,即便如此,這次伏擊戰也不是百分百成功的伏擊戰。阿部果然還是能配得上“名將之花”的名號的,雖然上了當,陷入險境,但排兵佈陣也沒有大亂,竟然差點與楊成武打成了平手。但畢竟先手已失,所處地形落了下風,被楊成武瞄個正著,一炮要了他的狗命。

所以說,伏擊戰不好打的。被人打了伏擊,不是你太驕傲、就是財迷了心眼。可見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保持頭腦清醒,這對戰場指揮員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50後男人

圖示:日軍行軍縱隊

  有句成語,叫做驕兵必敗。從平型關,到神頭嶺,再到黃土嶺,八路軍之所以連續取得伏擊戰的勝利,就是因為抓住了日軍驕橫輕敵的心理。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4個月時間就佔領了東三省,幾乎做到了兵不血刃;第二年又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控制全城,要不是國際社會調停,上海就成了第二個東北;時隔5年,日軍捲土重來,通過“七‧七”事變,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北平和天津這兩座重點城市。

圖示:平型關設伏地點原址

  這就是平型關大捷之前,日軍侵華戰爭的主要“戰績”,可以說,日軍自從染指中華大地以來,就一直沒遇到過像樣的抵抗。面對這樣的“戰績”,日軍想不驕傲都難。於是,在這種驕橫輕敵的心理驅使下,日軍想當然地以為進入裝備落後的八路軍地盤,更不會遇到抵抗,自然也就不會事先派出偵察員勘察道路情況,更不會制定反伏擊預案。

圖示:擔任129師師長時的劉伯承

  如果說,日軍在戰爭前期屢遭伏擊,是因為具有驕橫輕敵的心理特徵,那麼進入後期,仍舊疏於防範,則是因為日軍普遍存在冒險僥倖的心理。當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率部在山西平定縣,對日軍實施重疊設伏,3天時間內在同一地點先後兩次成功伏擊日軍,就是抓住了這種冒險僥倖的心理。


慕什塔戈

被偵查出來不就不是伏擊戰了麼。能成功的伏擊戰必然是能躲過對方偵查的。

古來就有斥候,行軍打仗偵查優先。正規的部隊行軍都會派出四面八方前出偵查的單位。小部隊有尖兵,大部隊有偵查班組,再大的有偵察連,甚至特種偵查大隊。

二戰時部隊一改一戰塹壕戰的習慣,講究機動作戰,偵察兵也被提到了新高度。




但要完全的做到實地摸查還是困難重重。地形有差別環境有差異,作戰單位是在地圖上移動的,哪怕觸鬚已經伸了出去,也不可能涉及到地圖的方方面面。

更何況是人就會出錯,人不是全能的,稍微的懈怠或者恐懼,甚至一些怕麻煩心理,或者乾脆就是沒想到,都會導致偵查出現空白,從而漏過目標,造成對方成功潛伏。

例如烈士邱少雲,他們選擇的無非是道路下方長草內潛伏,美韓軍多次路過,甚至發射了火力偵查,但就是沒人下去溜一圈看看。



有的埋伏圈則根本就是堡壘,專用於據守和控制的,修築的比較隱蔽。比如防禦戰時修的貓耳洞,既隱蔽埋伏,又能組成正反面的伏擊圈,對進入的敵方人員進行多面打擊。敵方明知這地方有埋伏,卻沒法不來,送死也得硬著頭皮上。



越軍後來採用特工戰,對我軍貓耳洞進行偵查和掏挖,破壞了不少工事,作戰人員常時間處於警惕狀態,付出了不少犧牲。



有些情況則完全屬於敵方麻痺大意,比如平型關,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完全沒把中國軍隊當回事,結果讓八路軍埋伏在山樑上,怒賺一血。


同樣的毛病也發生在朝鮮戰場,首次入朝的志願軍就選擇的打伏擊的方式迎接橫衝直撞的美軍。而麥克阿瑟軍隊此時還沉浸在仁川大勝的狂妄中,連像樣的戰鬥隊形都不擺,表現比日軍還差。這種時刻,還提什麼派人去摸查情況呢?



正因為打瘋了的軍人會忘乎所以,急切的達成目標,所以埋伏往往是可以通過戰術方式達成的。比如——誘敵深入。

或者乾脆通過計劃預判,埋伏在對方目標的節點上,給對方出其不意的打擊。因為攻擊方本就是大張旗鼓去進攻的,所以不可能這時候還派出人去偵查。進攻路上的問題,遇見了,就得克服,克服不了,就是失敗。



兩方人馬正相交手,殺的是你來我往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忽然一方戰出疲態,眼看難敵,這廂抓住時機,一番掩殺,果然兵敗如山倒。於是銜尾追殺,力求擴大戰果。



殺著殺著,忽然四下一聲炮響,山呼海嘯金鼓震天。待抬眼看時,只見四周山上俱是人馬旌旗,兵強馬壯衣甲鮮明。只見斜刺裡殺出一員大將,振臂遙揮,霎時間風雲變色,草木皆燃,天上飛蝗如雨,山坡上滾木擂石並著毒火狼煙一齊傾下…


王司徒老百科

有網友問:為什麼被伏擊的軍隊路過險地都不會派偵查人員實地摸查? 一般來說,在行軍的時候,都會有前衛,後衛,側衛,在行軍的時候,指揮員會向前方,後衛和側面派遣偵察分隊。

一般前衛分隊和後衛分隊,都會沿著道路兩側前進,一方面便於發揚火力,另外也是避免對方的大範圍火力殺傷。但是,前衛分隊的活動距離一般都在本方的火力有效火力控制範圍之內。前衛分隊的主要責任是戰鬥預警。

伏擊戰也要看對手的整體狀況,比如在平型關,被伏擊的日軍屬於聯隊騾馬行李隊,兵站汽車隊和負責警戒的步兵隊這樣的單位。主要武器就是步機槍和擲彈筒,而且,武裝人員相對比較少。

這種運輸隊可以派出去的警戒兵力,火力掩護力量和反擊力量就會比較薄弱。而且,日軍當時沒有向兩側山地派出遠方警戒,伏擊戰開始以後,日軍警戒步兵也衝向夾道兩旁的高坡,企圖擴大防守陣地,但遭到山上設伏部隊的反擊而被多次打退。

畢竟這次伏擊戰我軍投入了2個旅的兵力,在武裝人員人數上遠遠超過了日軍。這也是這次伏擊戰成功的一個關鍵,戰鬥一開始就以濃密的火力對敵射擊,隨之優勢兵力從兩側橫衝下山的部隊,以大量的手榴彈投向敵陣,緊接著就是近戰衝殺。在這種情況下邊,日軍就是派出去1個,2個尖兵班,面對2個旅的衝擊也沒有用處。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長津湖戰役,美國陸戰1師被志願軍第9兵團包圍,當時,美軍首先以步兵逐次奪取道路兩側的要點,車輛縱隊在其掩護下沿道路前進。以一部利用夜暗突破伏擊部隊之間隙,實施越野機動。

為了不中斷火力支援,決定105毫米榴彈炮部隊梯次前進。即派105毫米榴彈炮連靠近先頭部隊前進。這支炮兵在行程中間隨時佔領發射陣地,對後續部隊進行掩護射擊,在其他炮兵部隊轉移期間不使掩護射擊出現空隙。

同時美軍運輸機開始不停頓的對行軍的美軍空投物資,並且出動海盜式攻擊機對整個行軍路程當中兩側山地進行空襲打擊。美軍擔任後衛的2個營,那怕是在夜間,也在前線航空控制人員協助下,指揮夜戰戰機,對距海軍陸戰營第一線200米以內對地面進行火箭彈突擊,阻止志願軍將其切割出來,包圍殲滅。

美軍前衛是第5團第3營,他們的任務是佔領道路兩側制高點後,美軍車隊再前進。車輛縱隊前進期間經常留下步兵佔領兩側制高點。因此,伏擊戰成功與否,除了看自己的投入,部署和組織,也要看對手的投入,兵力和武器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