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究竟為什麼?

用戶67023017588

在清朝以前中原漢族都是梳有髮髻的,但是在滿清入關以後,下令留髮不留頭,經歷了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等大屠殺後,最終行成了清朝的大辮子。



其實在滿清滅亡之前,接受了國外新思想的留學生和海外華僑,還有新式學堂和新軍人員早就已經剪掉了辮子。並且在留學生回國後在國內各大報紙上宣傳剪掉辮子,由於清政府的管控無力,所以已經對這些事情充耳不聞了。



雖然清政府管控無力,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剪掉辮子,即便是在民國建立後,辮子依然盛行在大街小巷。為此民國政府不得不下命令讓廣大國民剪辮子。此時卻發生了一件奇怪的是,男人排著隊剪掉辮子,而許多漢人卻寧死不願意剪掉辮子。



漢人不願意剪掉辮子

中華民族2000年的封建王朝,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文化。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棄。從小的生存環境和教育已經改變了一個人的思想,所以很多漢人接受不剪去從小留存的辮子。認為這是老祖宗的傳統是父一代子一代流傳下的標記。

在這種心裡的影響下,很多人都會抗拒剪掉辮子。甚至很多人剪掉辮子也要拿回家,等到去世時隨葬入棺,以示身體完整。



滿人排隊剪掉辮子

滿人排隊剪掉辮子是因為害怕漢人報復,還有就是接受新思想比較多。

清朝滅亡前滿人作威作福,不乏有欺辱漢人的事情發生,當滿清政府倒臺以後,滿人知道自己的倚仗從此消失,為了不受到報復以及表示自己忠於民國政府,所以雞賊的男人排著隊到了剃頭匠的攤位前剪去了辮子。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滿人在那個年代擁有的資源比較多,所以受到的教育和見得世面也比較多。相對來說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另外說一句滿清的辮子知道新中國成立才算是徹底的剪完了。可見封建荼毒之深。


我是越關

往今來歷史上很多朝代,舊的傳統舊的體制剛被打破時,常常都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很大的阻力。而大清滅亡後,卻出現了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卻寧死不剪的現象,這是個什麼情況呢?下面有書君來為大家好好地扒一扒裡面的緣由。


一:“豬尾巴”辮子的由來


其實滿清入主中原後,基本上都是在走全面漢化的路子。


但唯獨在一件事上,滿人堅持了高壓不妥協的態度——漢族男人必須剃髮蓄辮,也就是要剪成了後來人們戲稱的“豬尾巴”辮子!


八旗入關後頒佈的“剃髮令”,三百年裡一直是不可觸碰的政治紅線。


這“剃髮令”還是在多爾袞攝政時期施行的,當時的多爾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從當時的文明的級別來看:遊牧文明階段的滿洲人與中原漢人,根本不是在一個級別上。



甚至可以說:初入主中原的滿洲人,在文化底蘊方面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卑感。


於是逼迫漢族男人剃髮蓄辮,就是想消除這種自卑感,彰顯滿人的自主意識。有一種寓意就是:你們的頭都要由我們說了算,意在讓漢人們心甘情願地服從於滿州人的統治。


從這個意義來分析,就會明白“豬尾巴”辮在當時不僅僅是一種髮飾,更是一種政治符號,一種身份的認同。


而突然在兩三百年後的這一天,皇帝沒了,辮子必須要剪了……


這根辮子這一刻要被剪去,與兩三百多年前這根辮子要紮起來一樣:它不再簡單只是頭上的一根辮子,而是一種身份認同感的失去,是懸在脖子上的頭,不知是誰說了算的問題。於是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恐懼感。


二、那麼大清朝滅亡的時候,為什麼又會出現,滿人排隊剪辮子的現象呢?


原先的滿族人高高在上,現在大清滅亡了,他們又聽說會被排擠,為了保持自己的工作和現有的利益,於是很快就主動排隊去剪掉了辮子,甚至換上了漢人的服裝。不僅如此,很多滿人更是直接改成漢姓,就地將自己也改成了漢族人。


滿人剪辮子剛開始先從八旗軍的禁衛軍開始剪,也就是從部隊裡開始起。對八旗禁衛軍宣佈的要剪辮子是因為他們要更換新式軍裝,有辮子不方便帶軍帽和做戰術動作,這是軍規軍紀,必須執行,所以實行起來也就更快。


滿清滅亡的消息是隆裕皇太后發佈的,按照歷朝歷代更迭時的情景,滿人立馬想到的就是要消災避禍。大清滅亡以後,很多原來在旗的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旗人紛紛改回原來的民族,很多滿族人通過改姓氏或逃往他鄉來避禍。留在北京走不了的滿人,也很怕被報復,所以趕快主動排隊去減掉“豬尾巴”辮子,除去自己的標誌。因為當時的滿人明白,大清國回不來了,必須順勢而為。



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漢人寧死不剪的現象呢?


1,漢人被傳統文化薰陶時間太久


漢文化傳統中一直傳承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的孝道,這樣時間長了,大家就形成了習慣。特別注重孝道的漢人,自然就很不願意剪掉辮子。剪了辮子就是對父母的不孝順,就感覺到非常對不起列祖列宗。


2,擔心滿清捲土重來


當時很多人漢人已習慣了大清王朝的統治也非常害怕朝廷,他們更害怕剪了這“豬尾巴”辮子,萬一清政府又掌權了,自己會不會被清算,所以就表現出這種拼出命來的愚守。比如當年張勳的“辮子軍”復辟,很多人就急忙翻騰出了假辮子。


3,當時局勢混亂,很多漢人找不到方向。


大清滅亡之後,時局混亂,很多人不知道未來的走向是什麼,於是也有在觀望的。在觀望、恐懼之餘,也有漢人們對傳統審美的一份固守,所以遲遲捨不得剪掉這個“豬尾巴”辮子。


後來很多漢人的辮子,都是被強制剪掉的,警察們只要在街上發現留辮子的,一概現場剪掉,這樣才把中國人腦袋後面的辮子慢慢的剪掉了。



縱觀歷史,人類總是在不斷的精進,社會也在不斷的進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歷史文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個時代的更替,每一次新舊交換都會給人帶來一些陣痛。也正是這些前人在不斷地取捨,不斷地融合中才形成了我們今天這般意氣風發的模樣。



有書共讀

有網友問: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究竟為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剪辮子並不是民國以後才開始的。

在1910年,資政院就已經通過了剪辮易服的決議。其實,在1903年時,江南一帶青年學生剪辮者已不乏其人,且官方並不嚴禁。到了1904年,清朝新軍已經要求允許剪辮子,因為“兵士之戰,現在多系伏腰於地,打槍相攻,兵士背上有種種揹負物,已將及頂。際各國兵士當伏地鳴槍時,頭仰剛貼於揹負物,我國兵士有辮結,則因為辮結所礙,頭不能仰,則萬不能戰。”

所以到了1905年,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鴻慈隨員40餘人中“剪辮者已居其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教員,有武員,一切皆有職銜者”。在1906年,大臣載澤、戴鴻慈等人分別向慈禧呈請剪辮。到1909年,軍諮大臣載濤,海軍大臣載洵,度支部尚書的載澤、法部尚書戴鴻慈,呈請剪辮子。

到1910年,以滿人為絕大部分的,北京禁衛軍已經全部剪去辮子。其實如果看整個清朝後期,其實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事實,滿洲大臣其實比漢族大臣更加開放,反而是有些漢族大臣更加保守。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19世紀50年代,第一批要求購買洋槍,聘請洋人教練的也是總理大臣衙門的奕訢和文祥他們。到清朝滅亡以後,1912年3月,再次下達了剪辮子的命令,但是為什麼很多鄉紳百姓不希望剪辮子呢?反而滿人很快就剪掉了。

首先,滿人剪辮子那是,載濤,載洵等宣統朝的大臣王公們提倡的,而且先從八旗軍的禁衛軍開始剪辮子,實行起來反而很快。而八旗禁衛軍要剪辮子是因為他們準備更換新式軍裝,有辮子不方便帶軍帽和做戰術動作。清朝海軍剪辮子是因為,辮子太容易弄髒白色的水兵服。

而在漢人地區剪辮子卻比較麻煩了,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因軍隊強制剪辮還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比如在浙江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

在溥儀都剪辮子了以後,在山西1919年才完成剪辮子的工作,天津在1923年才完成剪辮子的工作,在北京1930年代才完成這項工作,就是在上海也用了好幾年的時間。

為什麼呢?原因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髮短衣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其實理由就和當初清朝初年,大家不肯剃髮是一樣的。


深度軍事

清亡之前已經開始剪辮:

漢人為啥不剪辮:

滿人為啥主動剪辮:


相反的是,許多滿人在清朝滅亡後,則紛紛主動剪了辮子,實際上這與辛亥鼎革之際的全國政治形勢有很大關係,雖然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但是實際上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比如西安,比如荊州,比如杭州,都曾經發生過漢人屠殺滿人的現象,而當時諮詢又不是很暢通,因而謠言滿天飛,滿人為了自保,一方面放棄滿族姓氏,另一方面剪了辮子,至少保證在外形上與漢人無異。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男青年,為了標新立異,故意留著辮子,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為了剪掉辮子,多少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犧牲。


青年史學家

滿清入關之後採取了“剃髮易服”的政策,這個政策姑且不說是否是為了奴化,但是很明顯和趙高的指鹿為馬異曲同工,如果是內心忠誠不一的向著大明,那麼自然誓死不願意剃髮,那麼這種人留著就沒用,可以藉此來除掉,而那些願意剃髮的人,大多是識時務者,那麼自然可以統治和奴化。

辮子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有意思,其透露出來了太多的問題,首先就是當年剃髮的時候,不少人認為祖宗留下的髮髻,怎麼可以改變。但是清末剪辮子的時候,居然又有人流著淚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可笑!實在是可笑!

在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就曾經描述過自己留辮子在日本時的遭遇,但是日本學生把這群中國留學生視為異類,稱他們的辮子是豬尾巴。而在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中,就曾經發生過學生剃掉辮子的事情,因為接受了美國的思想,而清政府得知後,居然直接宣佈不在派遣留學生。

而袁世凱當年為了表示革命,直接剪掉了辮子,革命黨幾乎也都是沒有辮子。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太平軍被湘軍稱為了長毛軍,就是因為他們不留辮子。一個小小的辮子其實就意味著政權,意味著承認清政府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為什麼有人不願意剪辮子,其實就是因為在他們認知裡,他們是大清的子民,如今大清亡了,似乎他們就失去了國家。


小司馬遷論史

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不管滿清入關留頭不留髮,殺了那麼多人,還是滿清滅亡後,不肯剃髮的人都是源於此。

把兩件事對立的看待其實是別有用心,兩件事同源於中國的孝道。


勇行萬里路

回答當中說這是因為漢民族的劣根,奴性等。這些觀點我完全不認同!!!什麼狗屁邪說!

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268年,不是因為滿清有多麼的強大,而是他不斷地在融入漢族文化。因為所有成功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明白一個道理:比人,沒有漢族人多;比文化,我就不多說了,能比的也就是一時的軍事力量。

但是“馬上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守天下”。因此這些少數民族都主動進行自我漢化,如北魏、滿清等。

元朝夠強大吧?但是隻能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這就是排斥漢族文化的結果。

漢文化是柔中帶剛,外柔內剛。以至於深受影響的華夏子孫同樣也是如此。

柔不代表我們不剛烈!元朝的保甲制中有初夜權的規定,但中原很多地區漢人有“摔頭胎”的習俗,以保證自家血統的純正。

試問大家,這夠不夠剛烈?

別動不動和我們中國人提什麼奴性,說這話的你根本不配!你算什麼個東西!

迴歸正題,大清滅亡後,滿人排隊剪辮子,漢人寧死不剪,並不是因為什麼狗屁奴性,而是因為漢人天生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中華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斷地融合其他民族優秀文化而形成今天的模樣的。

過去所講西戎、匈奴、氐族、羌族、鮮卑、蒙古族、滿族等等,現在都是中華民族當中的一份子,他們的優秀文化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

那是不是後世在繼承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時候,就是奴性?不是的,這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

大多數人都願意接受革命洗禮,去發剪辮,這就是時代性。

少部分人不願意去發剪辮,這就是堅守,與民族大義無關,只和個人取捨有關。

時代雖在變化,本心不曾改變。說是不剪辮便是奴性的那些人,你真的安心嗎?


姚說

因為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辮子的美化作用。

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頒佈“剪髮令”,但民眾基本都不願意剪髮。當年胡適赴美留學時,曾收到家中來信,信中有這樣的描述:

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

清朝對人們在“發”字使用格外敏感,擔心是對清朝入關時採取的“剃髮令”的不滿,比如“一髮千鈞”。清人修纂的《明史》和《清實錄》均沒有“一髮千鈞”。因為對“發”的遺忘,將近300年的時間裡,人們逐漸遺忘了“發”,反而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

根據莊士敦回憶:

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

除了遺忘,在文化認同上,人們認為沒有辮子的人是可恥的。辜鴻銘曾把辮子推為“國粹”。


五味社

漢人是要剪辮子的,不是寧死不剪。剪辮的歷史上,的確發生了很多不願剪辮子的事,但是這個不能說明什麼立場問題,什麼劣根性更是無稽之談。

不願剪辮子的漢人為什麼不願剪?無非還不是為了保命。漢人在清朝辮子問題上被殘酷鎮壓過,有嚴重的心理創傷。辛亥革命後,政權也不是很穩定,新政府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無非還是一個造反派形象。雖然革命成功清帝退位,但是普通百姓對誰做江山是沒有能力判斷的。所以,基於這種情況,百姓思想是與其剪辮子,不如劉辮子。辮子雖然留著,但是不至於丟命。但是辮子一旦剪了,如果清朝廷又打回來,這個性命是保不住的。所以,不是漢人不願剪,在不知未來的情況下,他們不敢。

滿人剪辮子就很好理解了,清室的失敗和不可挽回,滿人比什麼人都清楚。同時也為了日後不被清算,他們必須要與漢人保持同步,主動放棄自己的民主性。他們剪辮子自然要比漢人積極得多。這也好比明末投降清朝的官員一樣,做事更積極。

規格到底都是為了保命。


蘇綻

我簡單粗暴的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手機打字實在累死人,我就只回答一下滿人為什麼著急剪辮子的問題,非常簡單——保命。

(滿人騎射)



(末代皇帝溥儀)

再加上滿清統治的200多年裡,反清復明,報仇雪恨這樣的運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所以滿清統治者,包括滿人對漢人一直都非常警惕,時時防著漢人,害怕一旦有一天乾坤顛倒,漢人一定會報仇雪恨。

辛亥革命成功初期,確實出現了漢人出於對明末滿清屠殺漢人且平日旗人欺壓漢人的情況,對滿人進行報復的行動。辛亥革命的當天,湖北新軍在武昌城內就已經開始捕殺旗人的行動,緊接著在其他滿人駐防比較多的地方,主要是大城市,也出現了類似情況,據說最厲害的就是廣州和西安。當然,這類事件很快就被有識之士壓制了下去,後來再沒發生。


(溥儀的父親載灃)

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這樣的事情很少被人熟知,當然了,我們也不希望這類的事情發生。雖然明末滿人屠殺漢人確實很多,但那時沒有國家觀念,只有政權觀念和天下觀念。到清末的時候,近代國家觀念已經形成,不論什麼民族,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

好了,我們接著這個問題,所以無數的滿人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為了保命,他們做出以下幾點:一,紛紛剪掉辮子,辮子是滿人的標誌,滿人的標誌去除的越乾淨越安全。二,紛紛改名改姓,像愛新覺羅,葉赫那拉這類的典型滿姓趕緊改。愛新覺羅基本都改成了“金”,葉赫那拉改成了“葉”“那”等等,比如著名的皇族漢奸,日本名字叫川島芳子的那位格格,他的名字就改成了金璧輝。三,退出政壇,不問政事,比如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再也不問政事。當年溥儀打算去東北做皇帝時,先徵詢了父親的意見,載灃就說他胡鬧,告訴他不要做這種有損於國家和民族大義的事,可是溥儀一心想著能恢復祖宗基業,沒有聽。

(川島芳子)

因此說,滿人急著剪辮子,不是他們忘本,而是害怕報復,為了保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