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到底有沒有真功夫?

總桶4

古代武將有沒有真功夫,需要看他成為武將的途徑。

在古代,武將的選拔主要有世襲、廕襲、武舉、行伍四種途徑。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下:

1、世襲。春秋戰國及其之前的夏商周時期,受到“世卿世祿”制的影響,武將往往由大夫等貴族上層子弟擔任,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是文武不分的,很可能出現文臣帶兵出征的情況。表面上看將軍是世襲而來的,沒有經過行伍歷練,似乎沒有真功夫,但考慮到這一時期人人配劍的尚武精神,所以即便是文臣,也是有一定武藝基礎的。

2、廕襲。即子孫因出自將門世家,所以也會被授予武職。這就可能會出現不習武的人成為了將軍的情況,比如宋朝就允許皇親國戚、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孫及親屬、歿於王事的下級官吏子弟乃至達官貴人的門客僕從補任武官,這些人多數是沒有真功夫的,只是為了混個官職。但也有例外,比如明朝就規定“若先不曾立功就與職役,後亦無戰功者,不準襲”,這就加了個限定條件,廕襲可以,但必須立軍功,否則無效。子弟為了爭取世襲職位,就會爭相學好武藝武技,所以明朝的武將基本都是有真功夫的(文臣以督師名義領兵除外)。

3、武舉。武則天在科舉的基礎上,創立了武舉,主要考察長垛、馬射、步射、平射、負重等內容,此後歷朝歷代也都進行了沿襲,明清更是強化了武舉選拔將領。通過這一途徑上來的武將,都是需要有真功夫的,否則無法通過考試。

4、行伍。行伍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從基層士兵中選拔成為將領,由於是憑真本事提拔的,所以

出身行伍的武將不僅有真本事,更有實戰指揮能力,所帶的兵戰鬥力極強。比如明朝末年的周遇吉就是從一名小兵提拔為將軍的,是明朝末年最為忠貞勇敢的猛將,李自成在進攻北京前,就遭到了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差點因此放棄北上北京的計劃。


秦皇漢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應該說,歷史上絕大部分武將有真功夫,少數武將沒有真功夫。

第一,有沒有功夫並不是成為武將的決定性因素。

岳飛講,制勝之道,在謀不在勇。關鍵在於謀劃。戰前準備充分,戰時指揮得當,應變靈活,就能取得勝利。

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儒將,一些將領本身就是文人,卻打出了赫赫威名。比如戰國時候的趙盾,原本是收稅的官吏,卻打敗了秦軍。三國諸葛亮,六出祁山。唐朝的張巡,中過進士,正兒八經的文官,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宋代的虞允文,率領18000人,擊敗幾十萬金兵。明朝袁崇煥,一點功夫也沒有,照樣打勝仗。以致近代的紅太陽,連槍都不帶,確實千古唯有的軍事天才。

第二,大部分的武將都有真功夫。

這要從武將的選拔制度說起。我國武將的選拔主要有察舉(包括推薦和自薦)、世襲、廕襲、武舉、軍功累積。

春秋時期,貴族世襲,出兵打仗那都是貴族的事情,與普通老百姓沒有關係。大貴族及其子弟,就是各級軍官。大貴族首領就是將軍,最大的貴族國王就是三軍統帥。這些軍事貴族,自有習武,所謂射御書數,君子必備的技能。其中射和御,一個射箭、一個駕車。都是實打實的戰場真功夫。所以這一時期的將領可以說百分之百都有真功夫。

戰國以後,各國實行變法,延攬人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走上了軍事統帥的位置,這些人有沒有真功夫,就不好說了。秦國變法最為徹底,打破了貴族的壟斷,普通士卒累積軍功,也有可能成為將軍。這樣的人,都是血海里廝殺出來的,當然有真功夫了。

後世多有累積軍功成為將軍的,比如宋朝的狄青、岳飛。這二位的勇猛,自然不用多言。明朝的麻貴,以為蒙古族將領,麻貴參加過百餘次戰鬥,也是這樣。

世襲的、或者靠著祖上的軍功廕襲獲得將軍職位的,這一類人一定程度上也屬於軍事貴族,絕大部分都有真功夫。

比如,民族英雄戚繼光,他的祖上因為追隨朱元璋起兵有功,後來又遠征雲南,得了一份世襲罔替的將軍職位。戚繼光十六歲就繼承將軍的職位,年紀輕輕就是登州衛指揮僉事。戚繼光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兵法戰策,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堅實基礎。

像戚繼光這樣出身的將軍,一般都有所謂武將家學,會點功夫也不足為奇。

另外就是武舉出身的,唐武則天以後,設武舉,既然能中武舉,當然武藝非凡。但是武舉出身的,一般都是擔任低級武官,能夠成為高級將領的極少。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朝的郭子儀了

總的來說,在將軍層面的,只需要有過人的智謀和膽略就足夠了。將軍之下,就需要一些武藝超群、敢打敢衝的勇士,這些人是軍隊的骨幹與核心。將軍也往往從這些人中產生。所以,古代的武將絕大多數是有真功夫的。


上將噯福斯

古代武將自然是有真功夫的。正所謂以勇力服兵,以智慧領兵,以財富榮譽激勵士兵,此名將之必備才能!一個將軍不能擊敗幾名普通士兵的話,他很難服眾的;而能以一敵十的勇將更受士兵愛戴!

白起作為戰國第一名將,本身就是從士兵做起的,憑藉戰功一級一級升為秦國大良造上將軍的。當十夫長的時候,白起就是秦軍中著名的鐵鷹劍士,手下有大力士嬴蕩、烏獲、孟賁等勇士。白起精通馬戰、步戰、水戰,武功了得,百名普通壯漢不是他對手!



蒙毅作為始皇帝陛下的御前大將軍,自身武功也十分了得。蒙氏家族數代為秦國奮戰,族中子弟人人習武,家傳蒙家劍法也是一絕!《神話》中的蒙毅將軍與叛軍相戰,實現了百人斬的能力!


項羽則是華夏第一勇士,力能扛鼎,可一人擊殺數百精兵,確實猶如天神下凡!破釜沉舟的項羽與秦軍拼命,以三萬楚軍死戰二十萬秦軍,戰而勝之!烏江自刎前,項羽一人擊殺百多名漢軍騎士,威風凜凜,只得自殺身亡!

歐洲的領兵大將一樣武藝精熟,一個人能打贏五六名以上士兵!斯巴達的國王領三百精兵七千民兵在溫泉關狙擊波斯百萬大軍三月之久!阿喀琉斯代表希臘擊敗了不少城邦勇士,最後特洛伊的王子兼大將軍郝克托爾也被他擊殺。可見古代不分東西,武將還是有真功夫的!


大秦鐵鷹劍士


學習冇止境1

如果真功夫指的是像影視劇中那樣飛簷走壁,一掌打得石破天驚、血肉橫飛那樣的“功夫”,可以肯定地說那是沒有的。那麼問題來了,古代那些出名的武將是靠啥取勝的呢?

在冷兵器時代,武將們大部分都沒有接受正規的武術訓練,也不可能學到什麼所謂的武功秘籍之類,之所以能在敵人沒有反應過來的時間裡,把對方殺死,主要靠的是強壯的身體、靈活的身法以及極快的速度。

所謂的武功,其實是那種實戰性很強,在無數次的生死搏殺裡磨練出來的搏擊技巧。 這些搏擊技巧,在秦漢時期就有傳說,春秋時期武術家越女就曾闡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論,這其實就是一種借用巧勁,借力打力的搏擊技術。

至於輕功,一跳幾丈高肯定是不可能的,不過古代大部分的牆的很矮,攀爬時可借力的物很多,只要身手矯健,在經過刻苦的訓練,都可以上去。其實說白了就是身法靈活的一種攀爬技巧。

現代人對所謂武功的理解是從上世紀30年代興起的武俠小說開始的,在這之前沒有人知道“武俠”是什麼東西,更沒有小說中的那種所謂“武功”一說。

所以古代那些厲害的的武將是並沒有武俠小說中的那種真“武功”的,他們只是身體強壯,臂力較大,反應敏捷,速度極快,身法靈活,還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慣與長夜

真功夫?冷兵器時代的古人們靠的是武藝高強,熟練掌握刀劍槍等武器的運用,來保家衛國,開疆闊土!那麼古人的力氣有多大?過去看《三國演義》讀到呂布號稱天下笫一,方天畫戟運用得出神入化,手握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大刀的關羽也甘拜下風;《水滸全傳》為我們塑造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個個武藝超群,力大無窮。魯達赤手拔大樹;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則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魯提轄也略遜幾分;武松隻手打虎,山中之王也命喪武二郎之手,得有多大的力氣啊!那麼,古時候的人真的那樣力大無窮嗎?難道有什麼秘方?可以訓練出超乎常人的勇力。其實,不要說古人有多利害,當代力大者也不少,如特種部隊的戰士,單手可以劈八塊紅磚,當代大力士可以雙手抱三百多斤的石球;世界舉重運動員可以舉起四五百斤的重器,古人雙手舉石獅就容易理解了。

本人原來手無多大力氣,十多年前在外省打工,生活所迫在建築工地幹過,從當初挑一百多斤混泥士上一二層都上不去,到後來的天天挑,從早到黑沒感覺有多累!抱一百斤一包的水泥,從一包都難抱得動到雙手夾兩包輕如枕頭。後來一次性抱三包都可以·(另一包可以放在肩上),一天抱到晚,可以讓水泥包不沾著身體。只是飯量驚人,一口氣要吃三大碗米飯,八個大包子,晚上臨睡還可以吃幾碗飯,好象從來就沒有吃飽過,咿,現在可能不行了。本村還有每挑擔可以挑96公斤一頭的,還活著呢。我想,古人不會比俺沒力氣吧。


黑虎97

古代武將是會功夫的,是中國功夫。但一旦遇到外來功夫,你看李自成戰滿蒙人,吳三桂戰滿蒙人,就明白了,中國功夫對戰中國功夫是行的,對外來功夫就菜了。中國騎兵的馬刀是直的略彎,滿蒙騎兵的馬刀是半月彎的,在飛馳運動中誰更有效殺傷斃敵?高下立判。歷史上中國厲害的武將,大多是胡人出身(查查歷史)。至於呂關張趙馬黃,對戰的是中國人。現代中國功夫不是不能打,對中國功夫能打,對外來先進拳種是劣勢的。中國散打第一人梅惠志明言:中國功夫對外實戰,僅有摔跤獲得過勝績,其他拳種無勝績。包括聞名武林無有對手的太極宗師劉某,1932年親臨泰國對戰泰拳,一敗凃地。這些是有正史記載的。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有。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就是典型。這兩位的軍事才能不必多說,他們自身的武藝也是非常高超,尤其是俞大猷。。他們都有武術圖譜傳下來,可以通過他們的書判斷他們的水平。

戚繼光擅長六合槍、刀牌和拳術,很全面。。俞大猷認為棍是各種兵器的技能庫,留了本棍譜下來,但那本棍譜叫做《劍經》,開篇第一句:猷學荊楚長劍,頗得其要法。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可以看出俞大猷的實戰經驗非常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