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們每天覆盤“陸股通”,從中看到了什麼“黃金屋”?

私募大佬們每天覆盤“陸股通”,從中看到了什麼“黃金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竟何為價值投資?想必每個投資人心中,對此都有著自己的定義。

外資,作為價值投資理念的信奉者,其一舉一動,往往牽動著價值投資者的神經。

其中,滬股通和深股通(合稱“陸股通”),既是外資佈局A股的重要渠道,也是價值投資者觀察和學習的機會。

通過“陸股通”數據,我們究竟能看出什麼?對我們投資有何幫助?這是本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01

表中自有“黃金屋”

私募大佬們每天覆盤“陸股通”,從中看到了什麼“黃金屋”?

在他看來,這個表才是真正的“黃金屋”。

藥師卻發現,在這25家上榜的上市公司中,既有第一高價股貴州茅臺(SH:600519),也有股價早已“跌成翔”的方正證券(SH:601901)。

如此“天差地別”的股票,同被劃入“黃金屋”的範疇,該如何理解呢?

私募大佬們每天覆盤“陸股通”,從中看到了什麼“黃金屋”?

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在去年年末西子湖畔的某高峰論壇上,但斌回憶起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2017年初,他與平安投資的幾位高管吃飯,對其中一位掌握巨量資金的經理說過,假如我是你的話,我會把茅臺的流通股買光,把五糧液的流通股買光,美的、格力、伊利的流通股,全部買光……

一句玩笑話,時隔半年後,卻在一步步應驗,只不過這次出手的是外資。

顯而易見,外資的持股已躍然於紙面之上,而其選股的核心邏輯究竟是什麼?想必才是你更為關心的。

根據過往的歷史統計,有業內人士對“陸股通”的持股偏好分析後,得出瞭如下的結論:

首先,偏好大盤股,陸股通資金對於600億以上大盤股的偏好明顯較高;

其次,偏愛高盈利能力,高ROE是其選股的重要指標;

再次,偏好低估值,低市盈率股票持股市值更高;

最後,偏愛高分紅,更看重高股息率股票。

02

“陸股通神話”真的存在?

去年年末,有人做過一項統計,儘管經歷了2015年的股市大幅調整,但滬股通三年累計收益率依然超過40%;而深股通更厲害,僅僅一年時間的收益率就接近25%。

就連國際頂尖投行高盛也發研究報告驚呼,“發現了中國股市一個大秘密,錢都讓海外資金賺走了”!

除了因為重倉白馬股這一重要原因,多次成功“抄底逃頂”也被市場所津津樂道。

根據此前媒體的報道,從滬港通2014年開通以後,早期的數據規律性不強,不過後來就出現一些規律了:比如在2015年8月24日至2015年8月27日,滬股通資金流入280多億,當時買入的是市盈率低的大藍籌,隨後滬指展開了4個月的反彈行情。

2015年10月13日至2015年11月4日,滬股通流出256億元,最終實現成功逃頂。

2016年1月27日滬指創出2638點低點的那天,當日滬股通流入44.85億元,這個數字是當月最大的,當月資金流出最大為6.36億元。

2016年2月29日,滬指二次探底2638點的時候,滬股通資金連續流入,可見這次抄底也是蠻成功的。

不過也有踩錯節奏的時候,比如2016年12月19日至2017年1月10日,滬股通資金連續多日流出,但隨後市場展開了上漲,可見是踩錯了市場節奏的。

除了整體市場節奏的踩錯,個股上也不乏類似的案例。

比如,此前因任性掃貨11億股,百億資金曾深套方正證券;再有,因高位加倉不斷買入,導致一度被套中國聯通逾10億;還有,階梯式建倉華測檢測,“平地一聲雷”深股通被套……

至於市場曾一度質疑的“陸股通神話”破滅的問題,深圳某私募經理指出,踩雷的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外資在配置各行業的龍頭時,自然會遇到行業整體不佳導致股價偏弱,畢竟境外資金左右股價能力還有限,內地機構資金才具有主要的話語權。

此外,北京某大型私募的基金經理也表示,外資投資水平經過了成熟市場多年的檢驗,總體來說肯定是好於國內機構的。至於失手被套,他認為現在討論這個“為時過早”,按照外資的投資週期,最近幾年的賬面表現都不足以說明問題。

踩雷已成過去,現如今,A股被正式納入MSCI已兩週有餘,前期持續加倉A股的陸股通的表現有什麼新變化呢?

根據Wind資訊顯示,在A股首批入圍的226只MSCI成分股中,以貴州茅臺、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為代表的白馬股仍是近兩週資金加倉的焦點。

另外,MSCI成分股中的破淨股也成了陸股通“圍獵”的對象。在這近兩週時間裡,加倉股數排名居前的中聯重科、鞍鋼股份及多隻銀行股,當前股價都低於每股淨資產。

面對銀行板塊“破淨潮”,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當前A股銀行板塊整體估值僅0.93倍PB,處於歷史底部,與主要資本市場銀行板塊相比亦偏低,中國的銀行板塊ROE達到13.5%,遙遙領先國際同行,估值也遠低於印度和美國,出現較好的配置機會……”

03

“陸股通”背後的異類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陸股通”背後的操盤者,並非只有信奉價值投資的外資,還有不少別有用心之人。

今年5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通報,證監會近期查獲一起利用滬港通賬戶跨境操縱的典型案件,涉案機構涉嫌操縱滬市4只股票,獲利2000萬元。調查發現,兩傢俬募基金的從業人員預先合謀,利用資金優勢在香港開立賬戶的同時,在內地利用親友開立A股賬戶,交易金額33億元。

其實,滬港通機制下的跨境操縱股價並非孤例。

2017年3月10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近日與香港證監會密切合作,果斷出擊,迅速查辦了唐漢博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以及唐漢博、唐園子操縱市場案。

經查實,在唐漢博跨境操縱“小商品城”案中,唐漢博及其操盤手王濤利用三個香港賬戶和1個內地賬戶,利用資金優勢,通過虛假申報,盤中拉抬,對倒等手法,對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實施操縱行為,非法獲利4188萬餘元。

在唐漢博、唐園子等操縱市場案中,唐漢博及其操盤手袁海林、袁超、唐淵琦等操縱“同花順”、“傑賽科技”、唐園子操縱“廣發證券”,唐漢博、唐園子等共同操縱“新希望”和“博雲新材”,涉案操縱行為非法獲利共計約為2.5億元。

最終,證監會依法從重對涉案當事人作出了頂格行政處罰,兩案罰沒款合計逾1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