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學習守則

成年人學習守則

文/田志剛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有人問:

“田老師,我目標很明確也很努力,每天在朋友圈閱讀大量的內容,甚至經常參加各種培訓班,學會了很多方法、模型,但為什麼工作績效也沒有提高啊?”

還有人大吐“苦水”:畢業後我就注重結識人脈,向各種“大牛”學習,參加各種交流活動和社團,但感覺自己提升並不快。

這些症狀的背後原因是沒搞清楚成年人在新環境下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傳統的學習方式通常指讀書、聽課、做練習、考試等,按照摩根•麥考爾、羅伯特•艾金格和米迦勒•隆巴多在美國創新領導力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提出的職場成年人學習的70/20/10原則:

  • 10%的學習發生在正式的培訓中;
  • 20%的學習發生在他人對自己的反饋、觀察和同工作中的榜樣一起工作;
  • 70%的學習發生在真實生活和工作中任務完成或者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這應該是企業在制訂任何學習和發展計劃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後來的研究中,人們也發現,這個模型並不是嚴格比例的模型。對於不同崗位和職能來說,其比例範圍並不嚴格遵守70/20/10原則,但這個重要性的分佈則是合理的,即:

成年人的學習主要依賴於實踐,其次是人跟人之間工作場合的交互,而正式的培訓上課等方式產生的作用對成年人來說沒有通常人們認為的那麼大。

02

這個模型啟發我們,對致力成為專家的人而言,除了傳統學習方式,更大的修煉在於解決問題,在於與同事、合作伙伴和領域崗位專家交互上。

而在現實中我們卻遇到許多自詡熱愛學習的人,四處參加各種培訓班,上各種微課,與各類大咖交流,讀各種書;但卻不願意去承擔、負責核心工作,與自己的同事無法緊密合作。這樣的人是不大可能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的。

真正的學習除了需要重視實踐以外,處於不同層次(新手、勝任、高手、專家)的人,其最佳的學習途徑也是不一樣的。

成年人學習守則

該書已全面上市,京東噹噹有售

按照不同分類,可以有以下不同學習途徑:

(1)體系化內容,譬如教科書。這是前人結構化和體系化的知識傳承方式。對於剛剛進入一個新領域的人員,建議你看看該領域裡的經典教科書,從而瞭解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框架。

(2)嚴肅內容,譬如論文、專業的調查報告。即便不是做科研的人,如果希望真正有所成就,也應該去看看領域內的論文和專業期刊上的文章,哪怕只看摘要。尤其是在自己具備了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體系後,更應常常關注本領域的學術動態,瞭解領域內的新技術、新產品。

(3)通俗文章。這些內容可能出現在雜誌期刊、網站、APP上,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包括許多“注水”、歪曲的內容,要具備較高的鑑別能力和水準。水平高的人可以一眼判斷內容的質量,好的吸收而差的拋棄;但對於新手則困難很多。

(5)實踐中學習。通過完成各類任務、解決各類問題是成年人最主要的實踐和學習方式(但這並非說傳統的學習沒有價值,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基礎)。你可以發現,任何最後成為專家的人都經歷過大量的艱難實踐,在毫無頭緒、工期很緊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並追求完美。這在本書的第三章中我們會詳細介紹。

(6)跟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學習能力強的人對於學習十分敏感,他們習慣於看別人的長處,從自己的同事、同學身上學習,甚至可以從陌生人身上學習。

所謂的“醍醐灌頂”和“貴人相助”也是這種方式。當你在一個領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要多跟高人學習——高人的一番指點可能讓你少走許多彎路,也會幫你解決很多自己思考不清楚的問題。

著名作家路遙在他的《平凡的世界》裡提到:

“在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也許有一天,學生會變成自己老師的老師——這是常常會有的——但人在壯大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求得當時比自己的認識更高明的指教。”

這裡有個前提是,你只有掌握某個領域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框架時,高手才願意跟你交流並指點你,否則人家所說所講你也聽不懂。

許多人認為高手一指點自己就會了,整天沉迷於聽高手的演講和找機會跟人交流;但本質上學習還是靠你自己,高手講的情景你要能理解,真正有價值的指點你要去考慮如何落地。

03

再結合我們成為專家的五個階段:探索期、新手期、勝任期、高手期和專家期(探索期主要是嘗試,這裡不分析),每個階段對應的最佳學習方式其實是不一樣的,如下圖所示。

成年人學習守則

各個階段的最佳學習方式

從上圖可以看出:

  • 在個人發展的初級階段,譬如在新手剛勝任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實踐和掌握體系性的內容。
  • 這個時候讀教科書可能更有效。但許多人正好弄反了,新手的時候沉迷於碎片化、通俗內容,不去解決問題而更耽於交流。因為沒有一個好的知識基礎,看什麼都覺得對,跟誰交流都覺得長進很大,但其實頭腦中還是一團亂麻。
  • 當到了高手和專家的階段時,就像武俠高手一樣拈花摘葉都可傷人,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從碎片化的內容中得到啟發,在跟人交流中快速長進(這時其他人也願意跟他交流)。
  • 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拓展思維,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需要了解需求和更深入地理解人性,以便創新。

這也是為什麼說“碎片化”內容也有價值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它雖然有價值,卻不適合新手們,更適合那些資深的老司機。而在實踐中,大部分卻弄反了,許多新手沉溺於碎片化內容,只不過滿足了“我在學習”的感覺,卻沒有什麼長進。

04

另一個成年學習者經常走進的誤區是,搞不清楚怎樣才算掌握了某個知識點或者領域。如果不知道這個,就容易誤認為自己已經達到頂峰了,但事實上在真正的高手眼中你可能才剛入門。

真正的掌握,不是看了一遍或自己覺得看懂了就了事,而是要將這個知識點轉化成自己的理解,跟自己原來掌握的知識建立關聯,並能夠解決具體問題,這是第一個層次

譬如中學生學物理定律,僅僅記住文字內容還不夠,必須搞清楚這個定律是怎麼來的,利用這個定律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弄明白這個定律跟哪些定律相關聯,是屬於力學還是電磁學。

成年人的學習也是如此,僅僅看一遍或者幾遍,相關知識及能力還是跟你沒關係;如果想真正地掌握它,必須去實踐。

另一個層次就是,雖然你會解決問題了,但還要能夠將這些與你已有的知識關聯起來,看到更高的層次,即所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要能夠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跟別人說明白這些知識,同時還要理解與它關聯的知識有哪些。這個時候才算基本上理解了。(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